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省首届最具成长力教师侯长缨

(2010-08-19 07:48:34)
标签:

杂谈

河南省首届最具成长力教师侯长缨

 侯长缨,这位名字有些英气、形象却颇温婉的女教师,对记者来说并不陌生。在全省语文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讲台上,在全省书香班级评选的颁奖会上,在名师李镇西的“收徒”仪式上,在校讯通首页推荐的博客“蜗牛的家”中,记者不止一次领略过她的风采。直到今年4月的一个下午,在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二年级3班的教室里,记者终于有机会完整地听了一堂侯老师的课。

那间教室原本是学校公用的多媒体教室。由于侯长缨在教学中频繁使用多媒体,当新的多媒体教室启用后,这里就成了她所教班级的固定教室。那节课是阅读绘本《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喜欢你自己的名字吗?”“画出你的名字吧!”“请给你的名字编一个神奇的故事。”……一连串有趣的问题,把孩子们彻底吸引住了。

40分钟真快。当侯长缨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结束这节课时,我在她的语气、她的眉眼、她的神情里,真切地看到了一种属于教师的幸福。

这幸福,对侯长缨来说并非与生俱来。到底什么是幸福,曾经是一个让她迷惘的命题。

曾经,被动地踏上学习之旅

6年前,当新课程改革如旋风一般吹来时,教了十几年书、一向自认为是优秀教师的侯长缨突然觉得自己不会上课了。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而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原来那一桶水,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课堂和孩子,教师需要变成一片大海。

新课改开始后,油田一小就倡导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写两篇教学案例或教育札记。为完成校长布置的这个“作业”,侯长缨课余时间硬着头皮开始在学校统一发的本子上,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一学期下来,竟然写了满满的两本。这项为“应付作业”而不得不进行的学习,竟然使她被学校评为“首届好学上进十佳教师”。从此,她写教育日记写得更带劲儿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侯长缨在网上搜索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料时,看到了“教育在线”论坛总版主李镇西的名字,马上钻进去一看——嗬!好大的世界!许多论坛里的帖子都是成千上万。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共同探讨教育的真谛,她终于找到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003年8月10日,是个让侯长缨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注册了网名“快乐小荷”,正式成为“教育在线”的一员,开始了论坛生涯。业余时间,到“教育在线”看帖、回帖、写帖,成了她精神生活简单而丰富的方式。在这里,她与朱永新、李镇西、窦桂梅、薛瑞萍成了网友,名师们的鼓励给了侯长缨无穷的动力。

“教育在线”里有个“教育随笔”专栏,是侯长缨常去的驿站,那里有许多勤奋的老师开设自己的专栏。在网友的鼓励下,她也在这里开垦了一块“自留地”,插上了“快乐尖尖角(小荷随笔)”的牌匾。从此,在网络上写教育日记成了侯老师每天晚上必做的一件事情,迄今为止已经写了上百万字的教育随笔。由开始的每天逼迫自己写,到现在的每天都急于要表达,这其中的幸福只有与侯老师有相同经历的教师能体会到。

2003年12月28日,又是一个让侯长缨永远难忘的日子。在李镇西老师和众多网友的热情支持下,她幸运地当上了“李镇西之家”的副版主。她把这个机会当成一种动力,逼着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她的成长故事也先后被收录在《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两本书中。一向自称“蜗牛”的侯老师,在网络的助推下加速前行。

终于,自由地驰骋成长之旅

 因为侯长缨在网上日渐活跃,被《成长》杂志注意到。2004年暑假,她被《成长》杂志聘为特邀编辑,并到北京体验了十几天的编辑生活。也是在这个假期,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参加了在江苏宝应举办的“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论文还在会上获了奖。这是侯长缨来到油田一小后,第一次走出校门。

2006年,侯长缨到湖南岳阳参加了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英才汇集一室,他们独特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力,都让侯长缨为之震撼。当很多同学发表高见、滔滔不绝时,侯长缨却做了一个沉默者。不是她不想说,教育理论的匮乏让她的视野不够开阔,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走出去,才知道自己只是井底之蛙。茫茫网海,高手云集,相比之下,自己似乎只是一个小水滴,一种严重的自卑感向侯长缨袭来。“我要读书!我要多多读书!”从外地回来,侯老师在心里无声地呐喊。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侯老师以前读书不算很多,有时捧起书来,也多是想给女儿做个样子。怎样缩短与网友的差距呢?怎样让自己教育日记突破高原期呢?看来只有恶补了。教育专著,经典文学,儿童读本,一共读了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年侯老师读书的总量,超过了以前十几年读书量的总和。

书读多了,表达的欲望便更加强烈。学校订有《少年儿童研究》,侯老师很喜欢这本杂志的风格。有一天,她对朋友说:“什么时候咱也能在这上面发表一篇文章该多好呀!”“你别想!那可是全国性的刊物,有那么多的优秀老师,哪能轮到咱们这些小老师呀!”朋友不以为然。她不服:“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随后,她把自己平时写的文章寄给了《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

几个月后,2004年第一学期刚开学,收发室的老师交给侯老师一个厚厚的信件,里面是两本《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她用颤抖的手翻开目录:侯长缨——“天哪!我的文章发表了!”

5年来,侯长缨陆续在《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少年儿童研究》《成长》《小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师之友》《教学案例》以及《教育时报》上发表教育随笔近百篇。一篇篇文章,如同一个个脚印,记录着她从崎岖到畅达的成长旅程。

永远,与学生分享幸福之旅

有一个网友说:“教育上的事儿,要想写得好,先要做得好才行。”对此,侯长缨深深认同。为打造特色班级,她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这些尝试自然也为她的教育日记增添了不少内容和色彩。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各科目的学习,阅读是根。乘着新教育实验的春风,侯老师开始了营造书香班级的实验探索。

从一年级学完拼音后,侯老师就在全班开展了争当“读书小博士”活动。活动规定:每天在家里都要读书,不管长短,可以先从简单的儿歌读起,读够十篇由家长签字,然后可以到老师这里换一个绿色读书章;得够十个绿章,可以换一个红色读书章;得够十个红章,就成为班里的读书小博士了。一年级的小孩子是很注重眼前“利益”的,每次得到一个读书章,就会跟其他同学炫耀一番,这使得其他孩子也是你争我赶。班里孩子的读书热情被激发了,阅读已经成为多数孩子每天必吃的精神大餐。如果哪一节课的任务完成后还有时间,侯老师问大家想干什么?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喊:“读课外书!”

背诵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侯老师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在班级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到三年级为止,班里的孩子们已经会背200多首儿歌、200首儿童诗、100首古诗、100首宋词、100首唐诗和小学生版的《论语》。二年级时,由他们全班参与排练的“赛诗会”节目曾在濮阳市古诗词诵读会上获得好评,特别是最后一个点背的环节,由观众当场从111首古诗词里面任意点一首,全班同学马上就能齐背出来,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上个学期,侯长缨重新接了一个一年级。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的实验中,带领孩子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生活——晨诵,午读,暮省。侯老师选择的阅读作品都跟当下的生活相关联,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对学生进行无痕的教育。在每一个孩子生日来临的时候,侯老师都会把一首经典的儿童诗进行改编,把孩子的名字镶嵌在诗里,然后由全班同学郑重地齐诵。于是,这首独属于一个人的诗便进入了这个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起初接这个班的时侯,侯老师曾在心里默默地对学生们说:我知道,这必将是一条幸福之旅,沿途一定有无数美丽的风景,我多想和你们分享这些奇妙的感受。亲爱的孩子,来,跟老师一起上路吧。

 

附:                      在爱的传递中共同成长

                           □ 侯长缨

 2008年11月,我在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的QQ群里与湖南教师敖双英(网名:桃花仙子)交流时得知:她们地处山区,班里的很多孩子家庭条件不太好,没钱买课外书。桃花仙子为了让“毛虫与蝴蝶”的实验在自己班开展起来,便用自己不多的工资给班里买了上千元的图书供孩子们阅读。这样的老师很让我感动!听她说,她买的书都是每种一本,要搞全班共读人手一本的话就很困难了。了解到这一情况,我突发奇想:我们这里的孩子家庭条件大都不错,家长舍得在教育上投入。我们班要进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了,读完后,何不进行一个远距离的“爱心图书漂流”活动呢?

我们班共读的第一本书是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为了让一本书发挥更大的价值,我常常给家长写公开信指导他们如何在家里进行亲子阅读。这本书在共读过程中,不但给孩子们自己带来了快乐,家长和孩子进行共读,也让家庭充满了温馨,融洽了亲子关系。读完后,我们在班里也进行了讨论交流,写读后感;又在元旦开了一个《笨狼的故事》话剧联欢会,更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让家长、孩子和老师真正生活在了一起。多次捧起,多次抚摸,多次相处,多次欢笑,已经让这本书成了孩子最贴心的朋友。

一个多月后,“爱心图书漂流”活动要开始了。原以为会很顺利,却没想到很多孩子开始犹豫起来。有的说不相信书能漂流回来,有的说怕山区的孩子把书弄坏。二年级的孩子,你怎样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有真爱?

已经深深爱上“笨狼”、爱上阅读的孩子们啊!老师是理解你们的担心的。我知道,你们保存这本书,就保存住了家长对自己的关爱,保存住了一份快乐。

于是,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分三种方式进行了这次爱的活动:漂流,捐钱或捐其他书。第一次“爱心图书漂流活动”,全班69个孩子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了。参加漂流活动的孩子还在书后空白页上给山区的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呢。

我在给仙子老师的信里写道:“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让我们两个为孩子们架起友谊的桥梁、信任的桥梁吧。我想,这件事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读到一本书,孩子们从这个活动中会得到更多的东西。教育就是生活啊!”

湖南的孩子接到书后,兴奋得不得了呢。读了几个章节后,就给我们班同学回了一封信,感谢我班小朋友的爱心。当我们班的孩子接到回信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不已。掌声、笑声、交流声久久回荡。当天晚上,他们就迫不及待地给湖南的小朋友写了回信,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快乐生活……李廷龙写道:“感谢老师组织这个活动,让我们懂得了把爱从一个地方传到了另一个地方,别人得到了快乐,我也得到了更多的快乐。”双休日,孩子们还亲自跑到邮局,第一次贴邮票把信寄到远方。就这样,信来信往,手拉手的小伙伴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信里面彼此开始交流自己的秘密了呢。

第一次接到带着邮票的真正的信,湖南的孩子们兴奋异常。仙子感慨地说,这个活动太好了,孩子们得到的,何止是一个故事一本书一封信一个朋友啊!

这种爱心活动,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两地的友谊就开始发芽、长叶了。

仙子在来信中写道:“《笨狼的故事》已经有6个班的孩子看过。上周五回到我班孩子手里。我让他们阅读最喜欢的一章,分组表演课本剧。一些孩子一边读一遍讨论,一边拿个橡皮把书擦得干干净净。”

当我把仙子的信读给孩子们听的时候,王晨宁同学提议,我们除了继续进行漂流活动以外,还可以进行爱心义卖,所得的钱专门给湖南的小朋友买共读书。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响应,于是,那个双休日,孩子们自发组成了好几个义卖小组,卖文具,雪糕,手工画……不怕苦、不怕累。星期一早上,孩子们交给我400多元善款,我们班便成立了“爱心基金”,专门用于以后给仙子班买共读书用。

湖南和河南的孩子们因为一本书在今年的春天拉起了手,播种了友谊,播种了快乐,播种了真爱。相信在爱的天空下,孩子、老师必将幸福快乐地成长。

上个星期,二(3)班的第二本共读书《小猪唏哩呼噜》已经上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