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数学名师董文华
(2010-08-19 07:44:56)
标签:
杂谈 |
河南省数学名师董文华
1992年8月,董老师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这所小学前身是当地著名的“法隆寺”,解放以后改建成学校。办公条件特别简陋,没有哪个教室不漏雨的。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她就暗下决心,虽然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个小学教师中的一员,平凡得如同沧海一粟,但是平凡不能平庸。就这样,一个教育战线的新兵怀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从这所贫困的乡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就这样,18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坚持不丢掉一个孩子,用宽容的心态容纳孩子的过失,善待、呵护每一个孩子,用自己出色的工作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幸福,要让他们感到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光是幸福的,是值得珍惜的、值得回忆的。她的学生刘志杰曾写过一篇文章《给我自信的董老师》,记述了在她的鼓励下,如何从一个学困生转变成优秀生的经过,这篇文章登在2002年的《河南教育》上。
她常常对自己说:你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那些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教师呢,还是交给那些对生活充满抱怨、整日死气沉沉的老师呢?你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应该去做什么样的老师……
而接下来的新课程改革更是一次机遇。2002年鹤壁市开始了新课程改革,送惯了毕业班的她,在接不接一年级这个问题上充满了矛盾。这的确是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从一个教育战线上的新兵奋斗到省级骨干教师,已经很不容易了,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能不能干好很难说。是走老路还是接受新的挑战,权衡再三,不甘平庸的她还是满怀着对新课程的憧憬,从高年级“撤”下来,走上了一年级的讲台。
由于这次课程改革是整体推进的,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她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反复地研读吴正宪、华应龙、钱守旺、张齐华等名师的课堂,同时思考:在名师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汲取什么……在不断的揣摩中逐渐明白了一节课可以有多种上法,但是怎样上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才能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这也正是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课改中数学教学必须坚守的。
董老师说,现在设计每节课时,总是提醒自己多想想孩子们想知道什么,课本给了有限的材料,只有从这些材料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同时又存在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才有学习的热情。一个好的教师,决不会把自己的教学局限在课本或教室里,要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学习,不断丰富教学的内涵。如教学“生活中的数”,她把学生带到校园外面的山冈上“玩石子”,让孩子们体验到“教育即生活”的美好境界;教学“小统计”时,她把学生分成6组“赶”出了教室,让他们去统计某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体会统计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向与位置”时,她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寻宝”活动,在活动中理解知识……
她说,这样的课还有很多,不断尝试并调整着课堂教学,教学要走出新路,就必须要有勇气,不敢说自己做得有多好。为了能让孩子们学习有趣点、简单点的数学,她探索着,实践着。这个过程是一个创造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途径。
几年的课改实践,她多次承担省、市、区观摩课、研讨课。每一次接受挑战,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成长。在探索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董老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否则可能教学30年只是重复了29年,这是很可怕的。这时,她把目光投向了“教科研”课题。2002年开始的第一个市级课题《自主探究学会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从开题到结题,带课题组的老师,摸着石头过河。3年下来,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积累了厚厚的资料汇编。接着先后开展了省级课题《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探索》、市级课题《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都已顺利结题。课题的实验,带动、聚合、提高了一批人,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她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先后有90余篇文章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教学设计》《新世纪小学数学》《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时报》《河南教育》《师道》等刊物上发表。
2006年,她来到实验小学,新的环境、新的起点,大家都非常优秀,感到压力非常大,一时找不到前行的目标。在很多编辑老师的指引下,她开始通过网络接触教育专家和全国各地的名师,浏览刘良华、朱永新、孙晓天等一些专家的博客,看薛瑞萍、陈惠芳、常作印、孙明霞等一线老师的博客,自己的教育视野在不断扩大,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写博”生涯。教学、读书、反思、写作,她真正走上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幸福道路。
事实上,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在那所偏僻的农村小学,由于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白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夜晚没事干,便把目光投向了书。董老师尝试着把学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各项工作得心应手,尝到了读书学习带来的甜头。那时她从每月145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订阅了《班主任之友》《中小学数学》《小学教学》等杂志,从此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爱看书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董老师家中保存着十几年来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各类书籍。
董老师常常说:教师只要肯读书,教学就未必是难事。一个教师如果肚子里装进了上百本书,上千堂课,这些书和这些课慢慢发酵,慢慢地溶解,注入生命的每一个细胞。表面看来似乎很平静,没有人知道你干什么,想什么,但是在平静的底下,能量却在不断地积蓄,总有一天要喷发,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薄发”的过程是令人欣喜的,“厚积”的过程是寂寞的甚至是痛苦的。
2009年,董老师参加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训及省名师的认定,经过资格审查、理论考试,演讲答辩,被认定为省级名师。同年参加了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的决赛,从全省200多节课脱颖而出,通过现场课、面试答辩,董老师获得了特等奖。同年她被聘为《教育时报》组织的“最具成长力的教师”专家评委。
董老师说:真正走过了才发现,过程有时候很艰难。成长的路上,有柴米油盐的困扰、名利浮躁的羁绊、惰性心理的作祟……也因有了这些,成长便充满了挑战,才需要我们怀着一种虔诚的教育情怀,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去历练、去坚守。也正因为有艰难,更能体验奋斗后收获的喜悦。假如原地不动,就没有风景可看。
2008年的《河南教育年鉴》收录了董老师的事迹。董老师说,这些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因为有许多熟悉的、陌生的教育同仁始终在关心支持我。正是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才能走到今天。
正如董老师说的“追求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我愿意做个开拓者。”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董老师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