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晚笛》读后(一)
(2013-08-30 22:20:15)分类: 读书 |
最早知道苏炜先生大名,是从网上读到他写的《香椿》。大约五、六年前吧,那时正迷张家四姐妹,四处搜寻和充老有关的消息。很偶然搜到《香椿》,写得真好!从此牢牢记住了苏炜。去年访问耶鲁时,专程去拜会了苏先生,温文尔雅,热情好客,晤谈很是愉快。最近听说苏老师出了新书《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赶紧去当当下了订单。拿到书时正要赶去机场,于是在万米高空欣然聆听张充和讲故事。书中多数故事,我都曾亲耳听张先生讲过,如今重温,自然感到非常亲切,仿佛又回到北港,在客厅、书房、在餐桌旁,充老的音容笑貌浮在眼前。
故事精彩,讲故事的人更精彩,而记录这些故事的人文笔冲淡,再配上少见的照片,自然好看。好看归好看,有两点小瑕疵,或者直接了当地说,是错误,还是需要直接了当地指出来的,以免以讹传讹、真假难辨了。
一个错误是关于充老的年龄,在57页,作者写道:
“您是哪一年出生的?”我顺口问。
“一九一三年。就是民国二年。阴历是四月十二日,公历是五月十七日。现在很多书里提到我是一九一二年出生,是传错了。大概当初结婚时候登记婚书的人,按中国岁数的算法,算多了一岁,就这样以讹传讹啦。“
这个故事听充老讲过,不止一次。只是我的故事版本是:“现在很多书里提到我是一九一四年出生,那怎么可能?我大弟弟宗和是1914年生的,我怎么可能和他同一年出生?”
关于充老的年龄,坊间的确有生于1914和1913两个版本,而且1914先出,前几年百度上都是1914。我在2010年12月25日有一篇博文,虽然有点儿长,但是不妨重温一下:
张充和先生依然健在,而关于她的出生年份竟有了1913和1914两个版本,似乎在各种文献中,1914年更常见些。对此书生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下。
关于年龄,书生去年曾当面向充和先生求证,先生说她1913年4月出生于上海,不会有错,她的大弟弟张宗和生于1914年,两人只差一岁。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到美国时被登记为1914年了。谈到出错的原因,先生说很可能是当年登记结婚时,要登记年龄,她报的是实岁,而登记者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当成虚岁,于是将出生年份推算成了1914年,从此以讹传讹,一直沿用至今。但是,事实上她是生于1913年。
国内较早介绍充和先生的书,大概是2002年重庆出版社的《张充和小楷》,收录了充和先生在1939-1940年间于昆明避祸时小楷抄录的《白石词》和《淮海词》长卷。开篇是白谦慎先生撰写的《张充和及其书法》,其中起首一句便是“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这一说法从此在大陆广为引用。今年西泠拍卖的图录中均作1914年,实际上是以讹传讹。同样是今年出版的《张充和诗书画选》,也是白谦慎先生编辑整理的,在作者简介中则作“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算是一次更正。可惜1914年的影响太广,一时无法扭转。刚刚在三惜草堂博友的博文里看到仍沿用1914年的说法,于是书生决定以博文稍作澄清,略尽心力阻止继续以讹传讹。
关于充老的出生年份,我也曾向“张家小五”张寰和当面请教,寰和说1913年是毫无疑问的,而张宗和先生的女儿张以珉女士也证实其父生于1914年5月。充和先生和大弟弟张宗和年龄最为接近,正好差一岁。因此,当充和在养祖母家长到16岁,重新回到苏州张家大家庭时,和宗和的关系处得最好。宗和生前一直和充和密切通信往来,即使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中断,这些信都完好地保存在充和府上,书生去年春天曾有幸一一翻阅,看着那发黄的特定年代的粗制稿纸,看着那为减轻重量以节省邮资而密密匝匝写满正反两面的信,感慨万端。书生将这些信翻拍下来转交给宗和三女张以珉女士,目前张女士正在整理,或许以后会在《水》中有所披露吧。
因为三惜草堂兄的一篇博文,而引发书生罗里啰嗦写下这些文字,相信所有关心和爱护充老的“和粉”们,一定能够理解。顺祝大家圣诞快乐。
关于充老的年龄,如今苏炜先生书中又给我们添了一个1912年,呵呵,这下可更得热闹了。1914年是官方文书记录在案的,之所以搞错,充老的推测大体合理可信,即当初的书记员自以为是地将充和自报的实岁误作虚岁,那推算的出生年份自然是1914年了。这个1912年是如何冒出来的呢?或许是张老一时口误,而苏先生又没有加以分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