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伟认为,真正的大国影响世界事务、主导事件的形成和结果,但是中国“却不积极参与力图解决任何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也许朝鲜问题例外)。它不塑造国际外交,不推动其他国家的政策,也不促进全球共识”,“相反,中国在外交中总是一再采取低调、坐在后排的办法”。
中国是不是世界大国?如何衡量中国的大国地位?对此国内外学界尚没有一致看法。2013年2月,由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撰写的《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一书出版,并以其全新的研究框架、独特的学术观点和重要的政策意义而成为这一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选举沈大伟一些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更加多样化,也可能更加两极化
沈大伟指出,中国对自身国际身份的定位,浓缩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些身份相互冲突,所以导致中国外交政策呈现不同的重点和方向,有时相互矛盾,有时互补,其重心没有放置于朝全球化方向发展,多种相互冲突的国际身份和国际角色使中国正经历着国际定位危机。沈大伟认为,这种状态是由于中国内部的不同意见将中国拉向了不同的方向。他断定,中国内部关于其国际角色的争论仍会持续,因此,中国的国际角色很可能变得更加多样化,也可能更加两极化。
中国的全球外交存在:采取低调、坐在后排的办法
沈大伟认为,真正的大国影响世界事务、主导事件的形成和结果,但是中国“却不积极参与力图解决任何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也许朝鲜问题例外)。它不塑造国际外交,不推动其他国家的政策,也不促进全球共识”,“相反,中国在外交中总是一再采取低调、坐在后排的办法”。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北京的公开表态总是“四平八稳,缺乏实质意义”。即使在六方会谈中,中国的角色也“十分被动,起不到领导者的作用”。所以他对中国外交地位的形容是:中国在国际上只是其中一员,而不是国际上的外交大国。沈大伟还分析了这种状况的原因,认为中国外交原则仍然是规避风险、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指导,中国的外交很大程度上以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为优先。
中国的全球经济存在:局部经济大国
虽然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商业重地,但沈大伟仍称中国的全球地位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强大。他指出:中国虽然是一个贸易超级大国,但其出口仍以低端消费品为主导,中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仍然落后于西方和其他东亚国家,中国拥有的领先跨国企业很少,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较差。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五大海外投资者,但其官方发展援助甚至不能跻身世界十大捐助国之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内经济却面临维持就业、保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挑战。所以从诸多方面来衡量,中国只是一个局部经济大国。
中国的全球安全存在:军事足迹非常有限
随着中国国内现代化和全球参与的推进,中国的全球安全利益和存在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也在逐渐扩大。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开始驶出东亚沿海区域,作为多国海军部队的一部分到索马里进行反海盗行动。但是沈大伟指出,虽然近年来中国军事现代化成绩显著,但是中国的全球军事足迹实际上仍然非常有限。中国没有海外军事基地或海外驻军(联合国主持下除外);除网络战、太空计划以及洲际弹道导弹外,中国没有真正的全球大国行动能力;其空中和地面力量远离中国的周边就无法行动,海军远离中国的部署力量也非常有限。同时,在全球的军事足迹极其有限,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不完全大国的一项指标。
节选自《世界知识》14期 作者:王爱云 责编:葛军
欢迎加入《世界知识》新浪微博、凤凰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
发行联系方式:13611055180 邮购电话:010-851184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