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奥巴马首访巴以,除政治访问,还到耶路撒冷街边店品尝“以色列”美食霍姆斯酱。但此次为了解馋,奥巴马竟惹得巴勒斯坦青年在“脸谱”上掀起抗议。一盘小小的佐餐豆酱,也值得上升到政治层次?
3月20日,奥巴马总统来到中东,就任以来第一次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除去会晤双方领导人,去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和伯利恒,还准备到耶路撒冷老城做一回“普通的”游客,不要保镖,自助游览,在街边餐饮店品尝“以色列”美食——霍姆斯酱。
为“迎接”奥巴马的到来,一些巴勒斯坦人做足了准备。他们污损了街头悬挂的奥巴马巨幅头像海报,在车队经过的地方升起黑色气球(讽刺他的中东政策早已死亡)。一些年轻人借助“脸谱”网站,指控奥巴马不但支持以色列人抢占巴勒斯坦土地,还偷走了他们的传统饮食——霍姆斯酱。
霍姆斯酱的原料是鹰嘴豆粉,研磨后用大饼蘸食,味道鲜美,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用调味料。以色列人认为它是自己的传统美食,巴勒斯坦人则坚持它属于“巴勒斯坦”。奥巴马为了解馋的一次“微服出行”,竟能惹得巴勒斯坦青年在“脸谱”上掀起抗议。一盘小小的佐餐豆酱,也值得上升到政治层次?
在人类历史上,舌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没有简单过。而能把烹饪完善为权力的艺术,法王路易十四功不可没。在他的督促下,凡尔赛宫的厨艺被赋予了复杂的政治内容,宴会的空间布置、餐桌上的席位安排、各类菜品的摆放位置、受邀赴宴的贵族和官员,各有不同的标准和学问。路易十四通过宴会的种种细节,向众人传递着明确的信息:王权支配一切的观念。后人甚至评价说,在路易十四时代,“政治新秩序”是通过国王的餐桌建立起来的。
19世纪初,欧洲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吃什么样的菜,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1800年前后的爱尔兰,1828年的雅典,1831年的挪威,1834年的芬兰……出现了大量使用本民族语言撰写的菜谱。“拿波里比萨”原来是欧洲大陆的家常烙饼,却被意大利人当作“国家食品”,用“拿波里”的地名,是为了唤起民族统一的热情。西班牙人照方抓药,马上把巴伦西亚海鲜揽为自己的国家标签。
到了19世纪末,食品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德国人抵制捷克啤酒,英国和比利时则把法国菜从美食指南中撤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普遍禁止公民吃德国菜系,有人实在馋得慌,只好把菜名改变一下再吃。
到了现代的2003年,由于法国拒绝参与伊拉克战争,美国餐馆纷纷从菜谱中删除法国红酒、奶酪和鹅肝,“法国薯条”也改成了“自由薯条”。又过了几年,轮到法国人报复了,他们提高关税水平,限制美国牛肉进口。
治大国如烹小鲜。奥巴马总统的饮食政治学,一直运用得不错。他偏爱平民化饮食,尤其喜欢汉堡包。第一年做总统,奥巴马就被媒体曝光,说他经常溜出白宫,到街边小店享受7块钱一个的汉堡套餐。2010年,他带着访美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走进Ray’s
Hell汉堡店大快朵颐,吃得高兴,还脱掉了西装外套。
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美国队和英国队在小组赛相遇,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讨论国事之余,还不忘“赌球”消遣,“赌注”就是一杯啤酒。仿佛受他感染,奥巴马身边的人,纷纷爱上平民饮食。2011年,副总统拜登借访华之机,到北京鼓楼附近吃了一顿炸酱面。
早在动身之前,奥巴马此次中东之行已有“走过场”的嫌疑,数小时的访问如蜻蜓点水,帮不了巴以纠纷什么忙。他还要“忙”里偷闲,到耶路撒冷满足一下嘴巴的需要,难怪巴勒斯坦人心中不爽。霍姆斯酱引起的这场小麻烦,反倒提醒了喜欢饮食政治学的领导:在处理真正复杂的问题时,多来点实际的东西,比在饮食上动脑筋,效果会更好。
《世界知识》2013年07期 作者:俞天颖 网编:黄译曼
欢迎加入《世界知识》新浪微博、凤凰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
欢迎订阅《世界知识》杂志,发行联系方式:1361105518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