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音乐心情: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2010-04-06 09:49:40)
标签:

转载

音乐心情: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常年独自开车游荡,车载六碟CD机中的音乐便成为最好的孤旅之伴。从贝多芬的《月光》、《黎明》,到肖邦的24首钢琴练习曲,从中国的古琴到爱尔兰风笛,以及小提琴、小号、萨克斯……尽管行驶动荡的车内空间并非理想的欣赏音乐的场所,但是,孤寂的旅途中,音乐的确能陪伴和抚慰流浪的心。

偶然的,买了一碟世界名曲CD,放在车子的CD机中播放,多是一些被压缩简编的曲子,最长的不过五六分钟,最短的也就一分多种,比如提琴版的《蜜蜂》——曾现场听过沈文裕钢琴独奏《野蜂飞舞》,时长仅45秒;据说,此前世界最快弹奏速度纪录是51秒。

这碟名曲共22首,我却被第二首深深地吸引。开始时我不知道曲名,只是被那既缠绵又舒畅、既忧伤又嘹亮的旋律吸引和感动:在数声轻柔的钢琴和弦之后,双簧管奏出“咪来咪——咪—发—索——拉索—发—咪来咪—————”的主旋律,并且,这个主旋律一再被钢琴、双簧管、和小提琴乐队分别或共同重复呈现,一种甜美的忧伤、带泪的幸福以及婉转的企盼、虔诚的赞美油然而生……我找出碟盒上的目录,才知道这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凭我有限的音乐知识,我知道,一首协奏曲,长度绝对不只三分多钟。于是我上网查找完整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原来此曲为西班牙著名的盲人音乐家华金罗德里戈的作品,并且是世界三大著名吉他曲之一,共三个乐章,由吉他主奏,管弦乐队伴奏。但网上只有第二乐章可供下载,因为,第二乐章是整个协奏曲的精华所在,时长11分半钟。而我在车载CD中听到的,只是第二乐章的节选,且不是吉他版而是钢琴版。

在数声轻柔朦胧的吉他和弦之后,双簧管吹出缠绵婉转而悠扬的主旋律,然后是吉他主奏主旋律;在吉他主奏的尾声中,轻柔悠扬的双簧管重又出现,并接替吉他,再次呈现主旋律;然后,又是吉他主奏,构成吉他和双簧管对话的形式,既似各抒胸怀,又像是互诉心声,待以小提琴为主的管弦乐队进入,情绪变得更加厚重,或如集体的如泣如诉,或如虔诚的赞美,或如英勇的抗争……无论是吉他主奏,还是双簧管、中提琴小提琴,甚或合奏,几乎每一个乐句,都能触动心灵至深处的柔软,引起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营造和抒发出一种略带凄美的高贵和饱含缠绵的优雅,在灵魂深处飘荡不去,如吸入肺部的氧气一般,随着血液流淌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之中。我想,这样的音乐,无论是音乐专家,还是一般的音乐爱好者,乃至普通大众,都会从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感动;我更想,这正是真正伟大音乐的艺术特质——感动所有人;这也是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乃至伟大的心灵的特质:高贵而优雅。了解了作曲家之后,这种感觉尤甚。

对于乐理,我基本上是一个门外汉,只能说说自己的感觉而无法全面深入的剖析;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欣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这里附录一些关于作曲家创作此曲的资料,供参考。

附录(资料来于百度百科):

关于华金*罗德里戈:

[转载]音乐心情: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这位从三岁起就双目失明的盲人作曲家,是20世纪音乐史中具有崇高地位的特殊领#导人物,同时也是西班牙乐坛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由于《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成功,更使罗德里戈一跃成为西班牙继阿尔班尼斯(I.Albeniz)、格拉那多斯(E.Granados)、法雅(M.Falla)、图里纳(J.Turina)之后,西班牙乐坛最亮丽的一颗彗星。

  罗德里戈于19011122日诞生于西班牙瓦伦西亚(Valencia)的一个小城镇沙冈多(Sagunto)。他在三岁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然而或许是宿命的作弄,还是上苍给予夺去他灵魂之窗的补偿,罗德里戈在幼年时便展露出惊人的音乐才华。少年时期,罗德里戈在瓦伦西亚名作曲家洛佩兹(E. Lopez)的鼓励与培育下,天赋的音乐才华迅速得到西班牙音乐界的重视。

  1920年开始,罗德里戈曾在欧洲各地旅行了三年,并广泛地采撷各地不同的风土民谣做为音乐创作上的素材。1924年发表了第一首交响乐小品《魔术师》,隔年又因发表了《五首管弦乐小品》而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奖励。19271932年的六年间,罗德里戈前往巴黎,拜入名作曲家保罗·杜卡(Paul Dukas)的门下学习作曲,并随毛里斯·艾曼纽(Maurice Emmanuel)、安德列·皮洛(Andre Pirro)研究音乐史与音乐美学。在此同时,他也受到法雅多方的支持与鼓励,从而愈加坚定他投入祖国音乐的创作的使命感。

在结识华金?罗德里戈之前,土耳其女子维多利亚*卡米已经是巴黎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和钢琴教师了,她通晓多种欧洲语言,对各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维多利亚非常喜欢罗德里戈做的钢琴曲,便主动邀请罗德里戈到家中,听她演奏他的作品。多年以后,两人在谈到这次相遇时,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是先爱上了对方的音乐,继而爱上了对方。1933年,这对天主教徒的儿子与穆斯林的女儿结婚了,他们之间爱情持续了60多年,直到卡米和罗德里戈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去世。 婚姻是两人生活的重大转折,罗德里戈遇到了支持、关爱一生的伴侣和灵感的源泉,而卡米则为了丈夫放弃了自己的音乐事业,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罗德里戈。没过几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罗德里戈夫妇不得不避难德国,西班牙语和音乐成了他们赖以活下去的手段。 1938年,罗德里戈得到一份在法国授课的工作,这对夫妇得以结束流离的生活。在重返巴黎的途中,罗德里戈接受了吉他演奏家马萨的建议,打算为最具西班牙风格的乐器——吉他写一首协奏曲。1939年,他在巴黎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并在得知内战结束、回到故国后,完成了整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许多人相信了罗德里戈经常公布的解释,认为阿兰胡埃斯是一首纯粹献给西班牙的作品,其中流传最广、最动人的第二乐章,其灵感来自于吹过树丛的风。然而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这段优美而感伤的旋律究竟源自何处。 在一次访谈中,罗德里戈的好友、吉他大师佩佩.罗梅罗(Pepe Romero)披露,第二乐章的主题来自于后来卡米所说的我们最悲痛的时刻。罗德里戈的女儿西西莉亚回忆说:“1938年我的母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此时他们告贷无门,父亲承受着巨大压力。母亲出院,父亲卖掉钢琴才付清住院费。那时维多利亚?卡米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马德里,医生告诉罗德里戈说,或许大人和孩子都将保不住了。听到这个消息,罗德里戈独自回到寓所,在钢琴前创作出第二乐章的开头部分。维多利亚活了下来,而已七个月大的胎儿却死于母腹。

关于阿兰胡埃斯小镇:

阿兰胡埃斯位于马德里以南30英里,植被丰富,气候宜人。资料介绍,这里曾经是西班牙皇家的避暑胜地,建有两座漂亮的皇家行宫,周围园林广袤,花园中有一系列壮观的喷泉,其建造灵感来自法国凡尔赛宫的喷泉。宫殿里面装饰华丽,陈列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和钟表。除了名胜以外,小镇上还盛产草莓,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祥和惬意,人口维持在三四万左右。18世纪之后一直到19世纪初,西班牙百姓经常在此举行各种民俗庆典,据说,这种皇室与庶民同乐的情况让阿兰胡埃斯成为贵族与平民交集之处。不过,即使是这样一个小城,其命运也颇可反映出西班牙历史的动荡变迁:自17世纪首次建成以来,阿兰胡埃斯宫屡造焚毁,保留至今的是由菲力浦五世在1727年动用了全国最好的建筑家而建成的。

许多年后,也曾历经磨难的阿兰胡埃斯小镇仍然宁静祥和。每到整点,小镇的钟声都会响起《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开始句:323----3-4-5-.65-4- 323----……每个儿童都会哼唱,每个成人都会谈起罗德里戈大师,甚至在1999年他逝世时,许多人都认为,他应该被安葬在阿兰胡埃斯。正如记录片中,一位市民认定,罗德里戈虽然不是阿兰胡埃斯人,但他对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表达得那么好

关于《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由D大调(根据音乐理论家Larignac说法,D大调普遍具有华美活泼的特性)写成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在简明条理的架构下,道出如歌似的主题,乐曲的第二乐章是整个作品的最亮点,整个乐章虽以慢板演奏,却从未予人沉重呆滞的感觉,其中又以该乐章中悦耳动听的主题,最能表达出幽怨凄美的情感,令人难以抗拒,这是由回旋曲式写成的乐章,以吉它为主奏乐器,节奏强烈明快,引导整部作品朝气蓬勃地进行,管弦乐队伴奏,两个主题则交替出现,浑然的呈现出一体的格局。

  第二乐章的音乐是吉他史上最令人心醉神驰的旋律。第二主题旋律,在抒情的音调下,主奏吉他不时卖弄著颤音的,同时还以轻巧的拨弦,驰骋於各音域之上,变换出时而清脆明亮时而宽厚低沉的耀眼音色,罗德里戈把这个乐章称作是吉他与管弦乐器之间挽歌般的对话。它是罗德里戈对蜜月期间的快乐时光以及与妻子携手漫步于阿兰胡埃斯公园的深情回忆。

  第三乐章则回复到节奏感极强的情绪,并以洛可可风格的宫廷舞蹈方式进行。像是被衍生而出的插句,两拍和三拍小节的组合维持着乐曲的脉动,由管弦乐全体以强奏再次展现主部旋律,随著吉他下行的分散和弦音型中,安静的结束全曲。

  这部洋溢着快速节奏与悠扬旋律的作品,各个乐章的主题都有明显的民族性格,并且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西班牙吉他手法与表情特色,以及吉他与管弦乐队的音色乃至音量,应如何恰到好处地结合等问题,都获得了圆满的解决。

佩佩.罗梅罗是这样讲述第二乐章的内涵的:音乐表现着罗德里戈复杂的心情。有时候音乐变得相当柔美,充满着爱,仿佛是对妻子,孩子的关心,思念。然后又变得充满了愤怒,责怪上帝为何夺走孩子的生命。同时却又很畏惧,似乎在请求上帝,不要带走自己的妻子。旋律随着吉他起伏变化,而后是吉他独奏,随着节奏逐渐减弱,音乐仿佛变成了一种无声的哭泣,罗德里戈内心在沉思。柔弱的音乐又像在寻求上帝的帮助……音乐逐渐变强。在全体合奏时,所有感情完全表达。不仅是罗德里戈在向上帝倾诉,似乎上帝也对他讲话。在感情的爆发之后,是一种坦然的宁静。罗德里戈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音乐充满了乡愁,很平静。弦乐器继续演奏,当吉他奏出上升和弦音节时,仿佛看到婴儿的灵魂升天……” 至此,我们应该知道,阿兰胡埃斯是一首献给爱情、痛苦和命运的协奏曲。题名阿兰胡埃斯,毋宁说是一种矛盾:是作者在最痛苦的时候,对最幸福时光的追索和反思。

1940年,这首协奏曲在巴塞罗那首演,立刻引起观众们的轰动。热情的西班牙人把盲人罗德里戈当作是民族英雄,人群抬着大师走过街道,第二天的媒体就已经做出了至今仍然有效的评价: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音乐作品之一。现在想来,除了它吸取了西班牙民间音乐的元素,为西班牙的代表乐器谱曲,并且旋律通俗优美外,它的成功更在于:这种在悲痛中追忆幸福时光、于艰难命运里赞美上帝的情怀,正符合了西班牙 ——这个国家以及它的人民面对内战、乃至历史伤痛的心情。在阿兰胡埃斯里,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重合于一起的,罗德里戈的泪水与微笑就正代表了多数西班牙人的泪水与微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