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焖子烟台 |
分类: 祖国与家乡 |

它是烟台最流行又深得人心的地方小吃。虽然原料简单到就那么一块凉粉,但在锅里煎炒一下,浇上点蒜蓉麻汁,就可以哄得小孩子们眉开眼笑,然后成天惦记。
不仅如此,因为地瓜是很健康的抗癌食品,那么用地瓜淀粉制成的凉粉,以及稍后做成的焖子,也算得上是很健康的食物了。
焖子所需的原料不多,烹制简单,还很美味,让人想不喜欢都难。于是,今天不仅要带外地的看官们看看我们家乡的小吃,也顺便介绍一下在家自己烹制的方法。
【小摊篇】
我是随着焖子的陪伴一起长大的。最难忘的,就是在小时候,一下幼儿园或者出去玩,就要缠着家人给我买焖子吃。那时,街边时常可见一口腾着热气的大黑锅,几 张桌子,几个小板凳搭起的简单摊位。摊主们熟练地操控着锅里的火候,把焖子从青绿色炒成透明色。然后一铲子铲起,嫩嫩的焖子上还带着很多焦黄香酥的嘎 (ge)。再浇上稀释的蒜蓉和麻汁调味,就成了。然后我就可以捧着装了一碟焖子的小铁盘,再拿着小铁丝扭出来的简易二齿小叉子,享受碟子里又碎又软嫩的美 味了。当然,最喜欢的是那些外层带着又焦又香的嘎(ge)的部分,以至于每次去买都要嘱咐摊主煎得再焦一点。
这些都是随着时光变迁也无法磨灭的回忆。它们深深的印在脑子里,成为了关于家乡的难忘的一部分。
以前,焖子是烟台特别流行的街边小吃,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随着生意的不景气和店家们的转行,不知什么时候起,街边已经不太容易找到焖子铺的身影了。 长大后,记忆中的小铁丝叉额早就被淘汰了,而街边焖子的味道也总觉与记忆中的相距甚远。虽然每次都忍不住买来吃,但每次也都难觅当年欣喜的味道了。

小摊上卖的焖子是传统范儿。凉粉的形状比较大小不一,有的块小的都像碎末一样。这是因为烹制时,摊主时常不会把一整块凉粉切开,而是直接丢进锅中。然后一边炒,一边用铲子把它们剁碎、碾碎。这样,外层焦香的嘎也会比较多一些,口感很独特。
而搭配的料汁也会比较稀释,所以看起来,焖子就像泡在汤里一样。
* * *
不过,即便是我的口味变得有些挑剔,但焖子在我记忆中的地位却是不会动摇的。虽然它的卖相比较普通,但近些年来被搬入餐厅的大雅之堂后也摇身一变,出落地更漂亮讲究了。我也是最近两年回家时,才注意到餐厅中已经供应起改良版的焖子,味道甭提有多赞,惹得我每次回家都要吃。
【餐厅篇】
饭馆中的海鲜/三鲜焖子就高档很多,什么扇贝、海参、海肠、虾仁这些海鲜材料都加上去了,当然,价格也提上去了。我家楼下有一家叫『东顺馆』的餐厅,不仅做我们这边的福山拉面是把好手,焖子也像模像样,味道绝赞。我这两次回家时总要去那吃上几次才过瘾。
上面这两张就是在餐厅中点的三鲜焖子。料更足,味道也更可口。焖子们一个个地,方方正正地装在盘子里,翻动时还能听到沙拉沙拉的又干爽又清脆的摩擦声。搭配的麻汁酱也更厚实,像吃火锅时上的那一碗芝麻酱。
但是,大厨们的手艺是赞,小摊上的口味是要明显输了一截,担价格也会蹭蹭蹭地跟着涨上去了。这一盘要20多人民币呢!虽然吃起来很心满意足,但价格还是坑爹,心想“做个焖子而已,能有什么难?!”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实践。
【自制篇】
焖子虽然是街头小吃,但它很好的一点在于可以轻松自制。我小时候就爱吃这口,所以妈妈也没给我少做。现在就来介绍下制作方法:

当然这个也可以自制,不过这里就不解释啦,有需的童鞋请向度娘求教~


然后将焖子倒入,慢慢的煎炒。


最传统最基础的蘸料是把蒜泥、芝麻酱、以及少许酱油加水调在一起搅匀就可以了。我个人比较偏好这个酱汁能浓稠一点,这样滋味更足。
另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虾油、鱼露、韭花酱调味。

自家做的焖子虽然没有饭馆中的酥脆,但也非常香嫩。
经过了自己动手实验,我琢磨着,自家做的和餐厅里的不同在于,自家的比较粘连,而且外层不够焦香酥脆。而餐厅改良版的,会让焖子一个是一个,而且六面都焦嫩可口。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餐厅改良版的会在外面勾芡?
不过,这个疑问还没解开,就不知不觉就拖到了要回英国的日子。未能了却这个心愿,实在多有遗憾。所以现在正在鼓动着家人帮我再试一次呢~XD (报告大概会在这里补上
【附录】

它家的招牌面是鱼卤面(右中),虽然我更喜欢肉丁炸酱面和白菜打卤面啥的,哈哈~

哦对了,右下那张是溜鱼片,嫩滑鲜美到没话说!
总店地址:
烟台市芝罘区福来里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