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大,言言也越来越有主见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好事!可接二连三的事也给着出现!最明显的就是——耍耐。
对于言言的耍赖,言妈也得和小子斗智斗勇。
(一)看电视
言言越来越喜欢看电视了,只喜欢开,不准关。
一直以来家人严格把守言言看电视的时间,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想让孩子过早的列入到近视的队伍中。言言小时还基本能控制,以前是家人看电视时,小家伙看看而已,从来都不会主动开,可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家伙对电视内容的吸引力逐日增大,总会自己拿上遥控器主动打开电视,每次总会为看电视大闹一场。
瞧,言言又津津有味的坐在沙发旁看电视,时间滴滴答答的过了近5分钟,小家伙一点要关的意思也没有。奶奶提醒道:可以了,该关电视了!
言言不耐烦说:等哈哈。
继续看。奶奶继续劝说,无效。
言妈又开始大吼,言言还是我行我素,正被电视中的精彩画面吸引着!仍然无效。
N多次后,都会爆发一场家庭战争。言妈为此特头疼,总要想办法解决呀。硬来是不行的了!和言爸讨论商量后的结果是:每次看电视前实现预定好,看电视的时间。
无奈之下,只有这一招了!试试吧。

言言又拿起了遥控器,言妈问:想看电视了呀?
言言:妈妈,我看一会哟。
言妈:可以,但你得答应妈妈一个要求?
言言:什么要求?
言妈:我们只看5分钟,行吗?妈妈,陪你一起看。我们将闹铃设好,闹铃一响我们就不看了。(言言对闹铃很熟悉,每天都会听到爸爸妈妈上班时调的闹铃)
言言点头答应,言妈将手机拿在身旁,陪言言一起看电视了!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就3分钟了,言妈提醒道:宝宝,还有2分钟了哟。言言没应声,继续看。一会儿,5分钟就到了,闹铃也想了。言言意犹未尽,缠着妈妈要继续看,当然不许关电视了。呵呵,开始耍耐!
家人站在一条线上,都说:我们要说话算话哟,事先约定好的5分钟,到了就不能看了。
言言不依,不准关电视。
言妈很是严肃的说:如果这次你不说话算话,明天你一分钟也不要想看。
言言看到妈妈的态度很是坚决,因为他知道妈妈是说一不二的,看是有点动摇了。言妈继续说:是你自己关呢?还是妈妈帮你关?言言拿起遥控器很不情愿的关掉了电视。
家人又开始一唱一和,大力表扬言言说话算话,言言得意极了!
哈哈,言妈也高兴极了,看来这一招还有点灵!
之后,每次言言看电视,家人都要在看电视前事先约定好看电视的时间,久而久之,言言也遵守了这个约定。
(二)喝饮料
言言很喜欢喝饮料,家人也很少给他喝。所以只要以有机会喝,小家伙就没完没了的喝个够。
拿着心爱的饮料,言言爱不释手,开始让他大喝几口,之后就得规定了。
妈妈问言言:你自己决定最后喝几口,喝了就给爸爸喝,好吗?
言言因为很喜欢,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说:10口。
妈妈:10口太多了,我们喝5口怎样?
最终言言答应了,言言大口大口的喝,妈妈大声的数一、二、三、四、五.......言言很满意的将饮料瓶递给了爸爸。

之后言妈将这招用在了很多地方。
如,言言和小伙伴玩得很高兴,不愿回家。妈妈就会提醒到:宝宝,我们最后玩10分钟好吗?言言很乐意的做到了。
言言想骑小朋友的自行车,骑了一圈又一圈,小朋友也想骑了。可言言就是不愿让,这怎么行呢?毕竟自行车是别人的,妈妈有提醒道:宝宝,我们最后骑一圈,骑完后就还给小朋友,好吗?言言点头答应了!
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总喜欢大声的呵斥,有时静下来想一想,这一招最不灵,孩子的逆反心理也会越来越重。 何不换种方式,取得不同的效果。有时家长的提醒------
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实际上是在孩子的心理帮孩子提前最好了心理准备,就像我们大人一样,哪怕是最坏的消息,只要提前告诉了你,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是不好的消息,有了这一个心里过程,心境也会平和很多。
但是,毕竟孩子还很小,我们在采用这一招时,在时间、次数要到时,有必要再次提醒宝宝一次。如在玩10分钟,我们可以再8分钟时提醒一下宝宝。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宝宝第一次时,有可能不守约,但作为家长的一定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注:还可以和孩子共同准备2个纸盒子,在一个盒子上标明“时间支出银行”,另一个盒子上标明“时间收入银行”。
如孩子做作业在家长规定的时间内(30分钟)提前完成了(只用了20分钟),剩余的10分钟用一张纸条写上10分钟,放入“时间收入银行”。乙烯类推,如果延后了10分钟,就将纸条放入“时间支出银行”,一个星期总和一次,如果多的时间,就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挣来的,周末就可以自己做主安排这些剩余时间,反之,则扣除玩耍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