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混合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过程(《实验心理学》学习问答010)

(2014-11-15 18:26:07)
标签:

转载

分类: methods

问:对于混合设计实验结果,如何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方法与重复测量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的实验有什么区别吗?

答:不管是什么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中首先的关键是分清楚数据变异源,然后根据数据结构分别计算这些变异源带来的变异量及其自由度,进而得到各个方差。接下来,就可以分别计算自变量方差、自变量交互作用方差与相应的残差项方差的比率,方差分析过程就可以完成。

    在混合设计和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中的数据分析,与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分析相比,就是多了个关于被试与被试之间数据变异方差的计算而已。

    对于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举个例子来说:选取1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参加A1条件下的B1、B2实验;第二组参加A2条件下的B1、B2实验,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2×2混合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如何做呢?

 

被试

A1

A2

   B1  

   B2  

   B1  

   B2  

1

 

 

 

 

2

 

 

 

 

3

 

 

 

 

4

 

 

 

 

5

 

 

 

 

 

第一步,计算变异量:

    计算总变异量,即以20个数据计算总变异量,自由度等于N-1=20-1=19;

    计算A1与A2间变异量,即A1下10个数据与A2下10个数据间的变异量,自由度等于2-1=1;

    计算B1与B2间变异量,即B1下10个数据与B2下10个数据间的变异量,自由度等于2-1=1;

    计算A与B的交互效应带来的变异量,即计算上表中四列数据间变量后减去A和B的变异量得到,自由度等于1×1=1;

    计算被试与被试间变异量,即按照被试将数据排列成10行两列,即可计算10行间数据变异量,而自由度等于10-1=9;

    计算残差项变异,等于总变异量减去上述四项得到,自由度等于19-1-1-1-9=7。

第二步,计算A、B、A×B引起的变异方差与残差项方差的比率F;

第三步,考察各方差比率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即完成这一方差分析过程。

 

问:组间变量引起的差异和组内变量引起的差异差异是分开计算吗?

答:上述过程已经说明,两个变量引起的数据变异要分别计算。

 

问:混合设计在SPSS上可以计算吗?

答:当然可以。操作的过程是:点击菜单条Analyze→选择General Linear Model→点击Repeated Measure……即可打开对话框,根据对话框的提示设置因变量、组间自变量、组内自变量,如此进行下去,即可完成混合设计的数据分析。

 

问:如果统计分析的结果不显著,而实际上应该显著(我们做的是以前做过的实验,别的组都显著),应该怎么写结果讨论和结论呢?是不是应该重点分析一下误差呢(俺老师让严格按照心理科学的形式写)?谢谢!

答:你的意见是正确的,如果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的结论、与其他组同学的结论不一致,可能有两种可能性:前人与你其他组同学的结论是错的,而你们组的结论是对的,这种可能性很小;第二种可能就是,你们组的数据结果是错的。接下来的重点分析,就是要仔细检查你们组数据是不是存在更大误差,比如说,你们的被试分组是否有问题、实验设备有无问题、实验操作过程有无问题、是否有些被试没有认真做或严格按实验操作要求做,等等。你可以看看各组数据的标准差大小,如果数据的标准差比其他组同学的大,就说明你们的实验误差大,数据不可靠。你们组的结论就应该是错误的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