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下面的数学作业,孩子们一定很开心!闯关、寻宝、智力比拼……多好呀!不用反复大量的运算了,让脑袋放松一下,把自己掌握的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形成知识树,或自己探索一个有趣的知识点,这真是太有趣了!
我们老师布置作业一般都是书上或者练习册上的题。很多时候,自己还没布置作业,孩子们就已经能猜到晚上的数学作业是什么,甚至能猜到明天、后天的作业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布置太单一,而且无趣,这样将习题固定成作业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我也曾经尝试精心设计作业,可是就是没有头绪,今年寒假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就是隆重向大家介绍的刘善娜老师的《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与实施》
很幸运,去年在参加重庆“星教师”教育年会一睹刘老师的芳容,听了她的讲座,感觉她是最接“孩子气”的老师。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探究性数学作业研究的策略总结。该部分并非完全来自高深的理论,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的关于探究性作业的操作性策略,包括探究性作业的开始年级、主要类型、设计重心、布置时机、评价策略等多个方面。
文中介绍的探究性作业分为五大类型:生活描述型、概念表征型、问题分析型、反思评价型、单元综合型。这五大类型书中都有详细介绍,而且结合这五大类型、能力培养和学生心理,建立了探究性作业的体系支架。
第二部分是关于探究性数学作业研究的实践案例,即按照年级、主题和类型有序呈现三至六年级的作业题目以及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案例,并附有教师的精彩点评,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一线教师运用此作业设计,更能从中看到学生眼中的数学。
书中的一些日常活动可以尝试借鉴,比如:
1.每日一作业。
每日一作业即“每日一算”、“每日一读”、“每日一题”。每日一算我们一直都在做,每日一题也做过,可是没有坚持,每日一读却是完全被忽略的。“每日一读”就是读课本,孩子们都知道语文课本要读,却从来不读数学课本,读一读数学课本可以了解书中的数学信息,还可以说一说,读后的交流,就是简单的知识回顾。
2.开设“数学门诊”
数学门诊一般会选择在每学期临近期末时开设一个月,可以由学生申报门诊医生。一旦数学门诊开诊,孩子们就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完成一份探究性作业。如果你是“坐诊”的医生,那就要在诊断别人的问题、提出诊治建议后撰写一份“我的施诊记录”作业,对自己施诊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病症”的形式、原因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有效“抗病”策略。如果你是有数学疑难需要请教的“数学患者”,就在问诊后撰写一份“我的求诊记录”作业,对自己求诊的问题、当时的困惑,以及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或者以后的应对策略等一一描述。
我觉得一本好书很有必要去细细的再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