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何日彩云归(上)

(2025-11-25 21:44:23)
分类: 原创:杂感随笔
【原创】何日彩云归(上)
学校文艺宣传队合影于下乡插队前夕,后排左二为本人

公元1969年2月3日,这是一个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日子。
作为首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之一,我从这一天起,开始了插队生涯。
时隔三十五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知青们为改变命运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个中的酸甜苦辣,至今仍引起我对社会、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摘自歌曲《雾里看花》
史无前例的“文ge”进行到1968年,“革m造f派”大联合了,“红色政权”革m委y会成立了,曾经叱咤风云的“红w兵”们一时归于沉寂。
他们无学可上,无工可做,何去何从,四顾茫然。
这时,伟人他老人家大手一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摸底、动员,一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此开始,移民的对象就是我们这些年龄十六七岁至二十二三岁,学历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们。
当时,有一句宣传口号叫作“扎根农村干革m”。
我们想,是不是这一去就没有归期,没有尽头,必须当一辈子的农民呢?
这令我们十分惶恐。但是,不论前景如何,已别无选择。
现实中的农村生活,自然不是一首美妙的田园诗,尤其在那个年代。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简陋的住所,粗糙而有限的食物,构成了知青生活的基本内容。
我们插队的第一年,国家还有供应粮食和发放生活补助费(每月六元),一年“断乳”后,就全靠自己养活自己了。
当时,农村经济遭到“文ge”的严重破坏,劳动收入极低,且逐年下降。
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我插队的前一年10个工分值有1.56元,据说这在全县已是相当高的了,但第二年就降到1.20元,第三年降到一元以下。
这还是农民全劳力的一天劳动所得。知青就更少了,男知青一般是一天七八分工,女知青算半劳力,一天只有五分工。
所以,后来很多知青连口粮钱也挣不到了,得靠家里接济,而那时的家庭十有八九都是穷的。
在这样的处境下,知青们的心情可想而知。和我要好的一位福州知青就常常喟叹:“灰色的山川,灰色的人生观。”
就在知青们无奈、迷茫之时,事情却有了转机。
1970年下半年,新建立的福建生产建设兵团要从知青中招人了。
虽说兵团也是以从事农、林业生产为主的,但毕竟是拿工资的“兵团战士”,至少生活有保证。
更主要的是,虽然这次招工名额不多,但让知青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一线希望。
招工上调,从此成为知青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也许是知青们的处境引起了国家高层的关注,知青政策果然开始松动。
招工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父母退休其知青子女补员的政策也实行了,还有少量推荐上大学和参军的指标。
这样,一边是每年新毕业的中学生们仍然下乡插队,一边是老知青陆续上调回城。
后来就有规定,新下乡的知青在农村满两年后,可以回城安置。
粉碎“四人梆”后,知青下乡插队的政策停止执行。
1979年,尚在农村的知青除自愿留在农村者外,全部回城安置。屈指算来,他们当中有的已整整干了十年农活。
从“扎根”到回城,这一变化是始料不及的。
现在想来,当时要求知青扎根农村,既不明智也不现实。
对于知青来说,要适应艰苦的劳动很难,要真正融入农村生活就更难。
你只有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实现一种蜕变——也就是说,你要从外表到内心,从生活习惯到观念意识,都成为地道的农民,才能在农村扎下根。
但是,知青们所受的文化教育,又使他们本能地拒绝这种蜕变。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鄙视农民的意思。
我只是觉得,广大农民无法改变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已经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大问题,如果还要让整整一代的知青去接受这种命运,无论怎么说,都不是社会的进步。
所幸后来国家的知青政策作了调整,知青插队实际上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农村劳动锻炼,这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当然,“文ge”造成的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断层,却是无法弥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