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25)|许晖

(2025-06-17 20:35:52)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25)|许晖

        “现世报”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
        “现世报”本来的意思是指现世就会遭到报应,这种报应当然分两种,一是善报,一是恶报,可是俗语中的“现世报”却是一句骂人话,骂人现世遭到恶报,善报的含义却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跟这一俗语最早使用的语境有关。
        “现世报”出自明代嘉靖皇帝时期京城的民谣《十可笑》。明武宗没有子嗣,他死后,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即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登基后,想为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上尊号,尊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与朝臣发生了礼仪之争,酿成了一桩大狱,史称“大礼议”。在这场大纷争中,张璁和桂萼两位大臣站在嘉靖皇帝一边,与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激烈冲突,争论了将近二十年,其中包含了孝宗、武宗系统的顾命大臣与依附于世宗的中下级官吏之间的斗争,同时又有首辅与皇帝争权的内容,最终以嘉靖皇帝胜利而告终。这二十年间呈现出种种乱象,京城因此出现了《十可笑》的民谣加以讽刺。
        万历年间的学者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记载了这首民谣,不过其中的四件“可笑”之事已经失传,只剩下了六件,分别是:“一可笑,一个皇城两个庙。”这是讽刺嘉靖皇帝为明武宗和兴献王都立了太庙,居然出现了两位太上皇。“四可笑,四个主事都抬轿。”这是讽刺只有四个当朝的主事附和嘉靖皇帝的举动。“五可笑,侍郎打得尚书叫。”这是讽刺张璁和桂萼当权后,将刑部尚书颜颐寿逮捕,酷刑折磨,以至于堂堂刑部尚书被打得大叫“爷爷饶命”。“六可笑,翰林院官尽外调。”这是讽刺张璁和桂萼把反对他们的翰林院官员全都驱逐出了京城。“七可笑,郎中员外改科道。”这是讽刺郎中和员外这些副官居然都升任了监察御史这类科道高官。“八可笑,驸马唤个现世报。”这是讽刺嘉靖皇帝的妹妹永淳公主嫁给了一位秃头驸马谢诏,真可谓“现世报”,现世的恶报。
        《十可笑》之后,“现世报”这个俗语就流传开来了。

        “乡愿”为何指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这个词出自孔子。孔子在《论语·阳货》中直截了当地说:“乡愿,德之贼也。”他指控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紧接着,孔子又在《论语·子路》中发挥这一概念。孔子的学生问老师:“有一个人,乡人都赞扬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这人的品性不能肯定。”子贡又问:“有一个人,乡人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这人的品性也不能肯定。假如有一个人,乡里的好人都赞美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这才是最理想的人。”
        子贡所说的“乡里人都赞扬他”的人就是孔子口中的“乡愿”。
        孟子对“乡愿”做了进一步的定义:“像阉人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愿。乡愿这种人,你要批评他却找不出具体的事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指责的。这种人和流俗,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却表现得貌似忠厚,行为廉洁,以致人人都喜欢他,他也沾沾自喜。这种人决不能跟他一起谈论尧舜之道。孔子把乡愿称作似是而非的人,像混在禾苗中的莠草。”
        至此,“乡愿”的意思终于清楚了:“乡愿”就是那种口是心非、似是而非、貌似忠厚、没有任何道德原则、媚俗趋时、老好人的伪君子和假道学,这种人非常具有迷惑性,从人人都喜欢他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孔子才说这种人是“德之贼也”。
        孔子的话真是一针见血,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充斥着这种伪君子,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里男盗女娼,这些人统统都是“乡愿之徒”。
        “乡愿”,“愿”是谨慎、老实、恭谨的意思。

        “枭首示众”为何称“枭首”
        “枭首示众”是砍下头来,悬挂起来示众。砍头就砍头呗,为什么称作“枭首”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枭就是猫头鹰。不过,古人眼中的“枭”显然不同于猫头鹰,因为在古人眼中,枭是一种臭名昭著的恶鸟,这种鸟的最坏之处在于长大之后就翻脸不认母,不认也就罢了,它竟然活生生地将母亲吃掉!和枭齐名的还有一种恶兽,叫破镜,长得像虎豹,这种兽的最坏之处在于长大之后活生生地将父亲吃掉!枭和破镜因此被称作不孝之鸟和不孝之兽,黄帝为了使它们尽早灭绝,规定春天祭祀的时候要把它们杀了当做祭品,于是后世春祭黄帝的时候就使用一只枭和一头破镜当祭品。汉代还有这样的习俗,五月五日要用枭制作成枭羹,赏赐给百官食用,可见人们对这种恶鸟的厌恶,欲吃尽而后快。
        枭既是恶鸟,人们也就不喜欢它叫的声音,认为是不祥之兆,称之为“枭鸣”。这一点倒和猫头鹰很相像,猫头鹰的叫声也不好听。《说苑》中讲了一个关于“枭鸣”的寓言故事。有一天,枭碰到了鸠,鸠问它急急忙忙地要到哪里去,枭说要向东迁徙。鸠很奇怪,说好好地你干吗要搬家啊?枭回答道:“一乡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东迁。”鸠听了哈哈大笑道:“你换一种叫法不就得了!如果你还‘枭鸣’,换到任何地方人们还是会讨厌你的。”
        枭既然这么惹人厌恶,古人就规定夏至和冬至这两天要捉枭,施以酷刑,将枭的身体剁得粉碎,然后把它的头悬挂在木柱上示众,后人因此把砍头后悬挂示众称作“枭首”。
枭是恶鸟,后人就把那些强横凶恶之徒称作枭,比如枭奴、枭雄、盐枭等等。

        “小鸟依人”最早竟然形容男人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唤作“小鸟依人”。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因此麻雀还有一个别称叫“嘉宾”,形容它们栖宿在人家里,状若宾客。如今有些“小鸟”专门寻找大款去“依”,跟麻雀的形态非常相像,当然也是在大款身边吃得好穿得好的缘故。
        “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唐太宗品评当朝人物,评论到褚遂良时,李世民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褚遂良是著名书法家,因被封为河南郡公,书法界世称“褚河南”。《唐人书评》如此评价褚遂良的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褚遂良是李世民的书法老师,李世民只要搜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必定要请褚遂良辨别真假。有一次,李世民又请褚遂良辨别,褚遂良仔细观察后告诉李世民,这卷墨宝是模仿王羲之的赝品。李世民好奇地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把这卷书法作品拿起来,对着阳光指点道:“陛下您看,‘小’这个字的点和‘波’这个字的捺,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败笔呢!”李世民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对褚遂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一对书法上的师生朝夕相处,褚遂良当然要像小鸟一样依在皇帝身边,尽管褚遂良还比李世民大上两岁,这就是等级制造成的视觉效果。今天的女孩子都想找身材高大的男朋友,因此“小鸟依人”不再是等级制制造的视觉效果,而变成了性别和身高制造的视觉效果了。

        “心腹”和“爪牙”原来都是褒义词
        “心腹”和“爪牙”今天都是贬义词,意思跟狗腿子、走狗差不多,不过在古代,这两个称谓都是地地道道的褒义词。
        先说“心腹”。“心腹”的本义是心和腹,《战国策·秦策三》:“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蠧,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这是范雎对秦昭王的分析,韩国西近秦国,南临楚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一旦发生战事,韩国加盟哪一方对秦国影响很大,因此范雎说秦韩两国就像木头和里面的蠹虫,又像心和腹生病一样,息息相关。因此而有“心腹之患”这个成语,《后汉书·陈蕃传》:“寇贼在外,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心腹”后来引申为要害部位,又引申为亲信,身边值得信任的参与机密的人。《后汉书·窦融传》:“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这里“爪牙”和“心腹”同时出现,并没有任何贬义的成分,相反是赞美之词。古人从来没有把“心腹”当做贬义词使用过。
        再说“爪牙”。“爪牙”本来是一个中性词,是对人的指甲和牙齿、动物的尖爪和利牙的客观描述,比如《吕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些用法都是用的“爪牙”一词最原始的本义。
        不过,“爪牙”更多的是被当做褒义词使用,用来比喻勇士、卫士和武臣,也形容勇武。《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是掌管兵权的官员,即大司马。这句诗的意思是:祈父啊,我是王的卫士,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一点儿都不安定?郑玄注解“爪牙”一词为“此勇力之士”。《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这些用法都是褒义词,君王和国家的卫士、武将才有资格被称为“爪牙”。《国语·越语》:“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这里的“爪牙”形容勇武的将领,也是对“爪牙”的赞美之词。
        “爪牙”最早被当做贬义词使用,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在《酷吏列传》一文中,司马迁针对酷吏张汤写道:“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张汤虽然执法严酷,内心嫉妒,处事不纯正公平,却得到了好名声,那些执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为属吏。这里“爪牙”一词即党羽、帮凶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