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轶事话不完(1)

(2025-06-12 20:32:12)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文人轶事话不完(1)

        鲁迅的戏谑与滑稽
        鲁迅性情刚烈,著书作文亦铿锵有声,这样一个严肃的人,其实也有滑稽、幽默的一面。
        鲁迅住在北京绍兴会馆时,夜晚被叫春的猫吵得无法入眠,便与其弟周作人搬凳子,抄竹竿,爬到院墙头上做棒打鸳鸯的事情。
        还有一回,沈尹默去绍兴会馆看鲁迅,碰巧有人在墙边小便,他看见鲁迅正用一弹弓聚精会神地射此人的屁股。尿者中弹后,捂着屁股,提着裤子,龇牙咧嘴地四下寻找作怪的人,然鲁迅却躲在窗子后边从小孔里观望,捂嘴偷笑。
        著名的“北师大风潮”之后,鲁迅受林语堂之聘,南下厦门大学任教。此时厦门大学草创不久,房舍不全,学校管理有些混乱,住在宿舍的教员若想方便,需到一百六十步之外的厕所解决。鲁迅对此等情形极度厌恶又无可奈何,遂生一对策。天黑之后,校园寂静无人,就在宿舍楼下的草地上找棵树就地解决。有时风大天冷,鲁迅干脆在屋里找个瓷盆解决,等到夜半,打开窗子,见四下无人,哗的一下泼于窗外,然后迅速关窗,继续作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这个举动,按鲁迅的说法:“虽然近于无赖,但学校的设备如此不完全,我也只得如此。”

        王国维“人不可貌相”
        王国维,民国时期被奉为学界泰斗的国学大师,先生撰写的《人间词话》一书近年来受到众多诗词爱好者的追捧。对于王国维的诗词作品,胡适当年略带调侃地评价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那么王国维长什么样子呢?从照片上看,脸黑黄,八字须,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条小辫子,一副很郁闷的样子。与王国维相熟的鲁迅说他“老实得像火腿一般”。
        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王国维虽然相貌不“高”,但学问高,其对出土的甲骨文和传世金文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一千年。陈寅恪评价其学问“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敬佩不已。
        王国维作为一流学者,当年受聘至清华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还有一段小插曲。王国维是清朝遗老,做过紫禁城的南书房行走,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思想比较守旧,对新派学人那一套礼仪很是抵触。为了顺利聘到这位大师,国学院主任吴宓教授来到他的家中,先行三拜如仪大礼,然后再慢慢提出聘请之事。王国维事后对人说,原想来的是一个西装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这样的话,自己不会答应。想不到还是老礼,于是决定就聘。
        王国维受聘清华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也陆续就聘,遂有了名动天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这四位教授,只有赵元任一人拥有美帼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三位,均无硕士、博士头衔,较为年轻的陈寅恪连个学士学位也未拿到。梁启超的“文学博士”称号,则是他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之后由美帼耶鲁大学赠予的。尽管头上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学贯中西,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陈寅恪进清华的隐秘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懂二十多种外语,精通十几种文字,曾留学海外十六年求取学问。在中国历史上,留学十六年之久的名人有两个,一个是“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另一个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在柏林大学留学的时候,清华大学正筹办国学院,急需人才,梁启超便向校长曹云祥推荐了陈寅恪。校长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既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校长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校长面露难色地说:“既不是博士或学士,又没有著作,这就叫我为难了。”梁生气地答:“我梁某也不是博士,著作算是等身了,可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几千字有价值。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启超又列举了柏林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高等院校正争相聘请陈寅恪当教授的事。
        曹校长一听,外国人都如此尊崇,证明此人确有真才实学,了不得,那就赶紧聘请吧。于是,没有文凭,也没有著作的陈寅恪就这样进了清华园,成为闻名天下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闭眼上课的陈寅恪
        抗战爆发后,陈寅恪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由于兼职的关系,住进了中秧研究院史语所在昆明租赁的靛花巷青园学舍——这是他自北平与史语所同人分别四年多来的首次相聚。陈寅恪居住的靛花巷青园学舍临近昆明城北门,联大教室则位于文林街,每逢上课,陈寅恪都需步行一里多路到校。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剥离,仅剩左眼视力能勉强看书授课,但他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去,至时满头是汗,却从不迟到。有学生不忍见一只眼睛已盲的史学大师如此辛苦劳累,主动提议每到上课时前去迎接,并帮助拿书,遭到婉拒。
        据一位学生回忆:“陈先生上课一丝不苟,多数时候先抄了满满两黑板资料,然后再闭上眼睛讲。他讲课总是进入自我营造的学术语境或历史语境,似乎把世事都忘得一干二净。某日,第一只脚甫踏入门,距离黑板尚远,陈师即开始讲述,谓‘上次讲的……’随即走近桌旁,放下书,就坐于面对黑板、背朝学生之扶手椅上。讲述久之,似发觉座位方向不对,始站起身搬转坐椅,而做微笑状。有时瞑目闭眼而谈,滔滔不绝。”
        此时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任助教的邓广铭仰慕陈寅恪的才学与声名,经常跑到联大教室旁听,获益颇丰。对此,邓氏回忆说:“虽然因为我的根底太差,对陈先生所讲授的未必能有深切的体会,但反思在那一年多的时间之内,我在治学的方法方面所受到的教益,较之在北大读书的四年所得,或许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寅恪眼睛失明的根源
        史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失明髌足,倍感痛苦却笔耕不辍,耗二十年之功,写就巨著《柳如是别传》,为人类文化留下一瑰宝,令后世史学家感动不已。那么陈寅恪失明的原因是什么呢?
        据陈寅恪长女陈流求说,“父亲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家中藏书丰富,自五六岁入家塾启蒙后即嗜好读书”,从而影响了视力。后来,陈寅恪突患右眼视网膜剥离症,关于此事,据陈寅恪在成都燕大任教时的助手王钟翰回忆说:“先生一日见告,‘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视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度近视,视网膜剥离,成为不可幸免之事了’。先生语毕,不胜感慨系之。”
        尽管陈氏自知“目疾非药石可医治”,但后来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去英帼医治,只是被他自己不幸言中,外科手术终告失败,终致一代史学大师双目失明,成一大悲剧。

        章太炎到死不承认甲骨文
        章太炎,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家、金石学家兼阁命家,在日苯东京办过报,是孙中山的好友。当时许多文化学术界名人都是他的学生,如钱玄同、黄侃、沈兼士,还有大家熟悉的鲁迅、许寿裳、刘文典等。章太炎的社会地位可谓一代士林盟主,他很受各界人士敬重,又因其平时狂傲不羁,不按常理出牌,江湖上人送外号“章疯子”。
        章太炎虽学问了得,但在甲骨文的问题上却见识浅薄。比如说,当年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这是探寻研究商代王朝极为重要的史料,但章太炎不相信,认为这种文字不见于传统文献,又认为乌龟壳乃是速朽之物,埋在地下不可能长久,哪有存四千多年还不腐烂的道理?章太炎坚持认为出土的甲骨文都是奸商们鼓捣的假冒伪劣产品,信它就是替骗子张目的妄人。也正是出于对甲骨文的鄙视,章太炎拒绝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聘请,为的就是不跟以研究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王国维同校共事。
        章太炎不但不相信甲骨文,还反对任何学术方面的甲骨文研究。如此一来,就逼得他的弟子造起反来。有一次,章太炎过生日,他的得意弟子黄侃送了一份礼物,红纸包扎、长方形状,像一盒点心。等过后章太炎打开一看,原来是甲骨文研究专家罗振玉撰写的《殷墟书契前编》。
        章太炎大为恼火,大骂黄侃不是东西。不过他没有把这份礼物扔掉,而是放在床头不时翻阅,但最后仍认定甲骨文是假古董、伪学问、不值一提的臭狗屎。直到死,章太炎对甲骨文的态度仍未改变,可谓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天了。

        (摘自岳南著《岳南趣讲大师》及网络有关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