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8,938
  • 关注人气:1,0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8)|许晖

(2025-06-10 20:30:15)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8)|许晖

        “犬子”的称谓要分场合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这是我的犬子”、“这是我家犬子”之类的话,这种称呼是错误的,因为“犬子”即“我的儿子”的意思,再加上“我的”、“我家”属于重复,跟“凯旋”本身就是胜利归来,“凯旋而归”就属于重复是一个道理。
        “犬子”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只能在和别人说话的场合使用。这和“犬子”的原始语义有很大差别。“犬子”最早其实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小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犬子”本来是指“未成毫”的小狗,即身上的毛还没有长长的小狗。司马相如的父母之所以给儿子取了这么个小名,一来是因为司马相如尚未成年,就像还没有长出长毛的小狗,二来非常宠爱这个儿子,不想在他淘气的时候叫着名字斥责他,因此取了这个低贱的小名,斥责的时候就叫着小名,好像骂的不是自己儿子一样。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吧。
        司马相如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犬子”,但“犬子”却并非司马相如父母的发明,而是蜀郡的民间习俗。据《蜀中广记》载,蜀人因为喜爱儿子而把儿子称为“犬子”。可见在司马相如之前之后,一定有过很多小名叫“犬子”的男孩子了,只不过司马相如后来名气大了,被史书立传,他的小名才流传了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对别人才能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千万不要以为“犬子”既然是对自己儿子的昵称,就想当然地以为称呼别人的儿子也可以昵称为“犬子”,那样就成骂人话了,就如同骂别人儿子“狗崽子”一样。历史上曾经因为称别人儿子为“犬子”而引发过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
        三国时期,关羽关云长镇守荆州,孙权想让儿子娶关云长的女儿为妻,两家联姻,共同对抗曹操。不料媒人诸葛瑾到荆州提亲,关云长一听来意立刻大怒,回答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关云长真是不客气,你不愿联姻就算了,居然骂孙权的儿子为“犬子”,孙权焉能咽下这口气?于是和曹操结盟,终于夺取了荆州,而关云长也因为这一句骂人话最终败走麦城,丧了性命。由此可见,“犬子”的称呼如果用在别人儿子的身上,后果有多么严重。

        “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
        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三长两短”属于委婉语,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而是委婉地用“三长两短”来代替。“三长两短”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这个成语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含义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原来,在古代,“三长两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这就叫“棺束”。
        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
        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字,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汉时呼衽为小要也。”“衽”本来指衣襟,是衣服两片的连接处,因此引申为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作用是“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棺”。将“衽”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个棺木的中部要害,因此汉代时又称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于人的腰部。
        每束一:“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着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连起来,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
        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钉合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不仅“衽”被逐渐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绳也随之消失了。但是“三长两短”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继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只是再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作为死亡的委婉语使用了。另外,随着火葬制度的实施,连棺材都将会弃之不用,那时就更不会有人懂得“三长两短”的来历了。

        “三只手”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三只手”尽人皆知,就是小偷、扒手。可鲜为人知的是,汉字中竟然真的有这个字!这个字就是“掱”,读音是“爬”,正好是由三只手组成的。
        原来,最早管小偷不叫“扒手”,而是叫“掱手”,后来大概因为这个字不好写不好认,虽然非常形象,但还是改成了同音的“扒手”。当然,“扒手”这个称呼也很形象,用手扒拉着从人们的口袋里偷钱。
        晚清宣鼎在《夜雨秋灯录》“小癞子”一条中记录道:“今有人焉,于光天化日之中,九陌通衢之地,公然攫财物,使行道者耳如不闻,目如不见者谁欤?盖即北之剪绺,南之扒儿手也。”晚清时已经把小偷叫作“扒儿手”了。宣鼎称南方叫作“扒儿手”,北方却称作“剪绺”,其实南方也有“剪绺”的称呼。剪绺跟扒手意思相同,指剪破他人衣衫掏取财物,清人沈太侔《东华琐录》中载:“京城岁时庙会,以游人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盖乘人不觉,以剪窃物,其术百端,其徒极众,且出没不时,虽有巡缉街市兵卒,每难以弋获。”“剪绺”一词的起源比扒手要早得多,至迟元代时已经开始使用。元代杂剧作家岳伯川《铁拐李》:“这老子倒乖,哄的我低头自取,你却叫有翦绺的,倒着你的道儿。”
        清人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有一个“盗贼类”的类别,其中“掱手”一条说:“沪人呼剪绺贼曰掱手,犹言扒手也,亦曰瘪三码子。非专以剪绺为业也,可窃则窃,否则行乞。”又在“垂髫女为掱手”一条中描述了尚未成年的女掱手,衣着整洁,举止大方,常常在人家结婚的时候尾随而进,别人误以为是女方的宾客,也不加阻拦,女掱手趁机行窃,甚至还有的女掱手行窃完后,不慌不忙地饱餐一顿才出门扬长而去,可见旧时的上海滩盗贼之多。

        “桑榆”为何指晚年
        冯异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刘秀登基第二年,派冯异剿灭赤眉军,冯异和赤眉军相持了好几个月,互有胜负。过了一年,与冯异联手的另外两位大将不听冯异的计策,结果中了赤眉军的计,大败,冯异也受到连累,连战马都顾不上了,徒步突围而出,麾下只剩下了几个人。冯异没有气馁,收集残兵共几万人,和赤眉军约期会战。会战前,冯异派遣了一支精壮的敢死队,人人都换上赤眉军的衣服,事先埋伏在路边隐秘之处。两军交战时,冯异故意示弱,赤眉军眼看着汉军士气不振,军容不整,立刻派来主力部队,准备全歼汉军。激战到下午,埋伏的敢死队突然冲出,加入战团,由于他们穿的衣服跟赤眉军相同,无法辨别身份,又加上都是生力军,赤眉军只好败退,冯异紧追不舍,大破赤眉军,二十万赤眉军全部投降冯异,至此,前后延续十年之久的赤眉起义以失败告终。
        事后,刘秀下诏慰劳冯异,说:“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这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第一次在史籍中现身。各种辞书都把“东隅”解释为日出之地,把“桑榆”解释为日暮,但是“东隅”和“桑榆”为什么有这样的含义,却语焉不详。
        “隅”和“嵎”是通假字,“嵎谷”是神话传说中的日出之处,因此用“东隅”来指代日出之地。“桑榆”通常解释为日落时阳光照在桑树和榆树的树顶,因此比喻日暮。此语出自唐人徐坚所撰《初学记》,其中转引的《淮南子》,在详细描写了一天之中太阳从东到西的路途之后,写道:“日入崦嵫,经于细柳,入虞泉之池,曙于蒙谷之浦,日西垂,影在树端,谓之桑榆。”崦嵫是神话传说中的日入之地,细流、虞泉、蒙谷都是太阳落山之前的必经之地。崦嵫大约位于今甘肃天水西境,古时候遍植桑榆二树,因以为喻。
        明白了“东隅”和“桑榆”的来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比喻在这个地方失败了,又在另一个地方得到了补偿。联系冯异的遭遇,这个说法非常形象:冯异在回溪这个地方“垂翅”,被赤眉军打败,但是又在渑池“奋翼”,最终战胜了赤眉军。
        因为刘秀创造的这个成语,“桑榆”又被后人用来比喻晚年。白居易(字乐天)和刘禹锡(字梦得)晚年都患有眼病和足病,看书、行走不便,白居易产生了消极情绪,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的诗寄给刘禹锡:“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针对老友的消极情绪,刘禹锡回复了一首诗,劝解白居易人老乃是一种自然趋势,既然抗拒不了,就要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这首诗名为《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从此成为千古名句,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永葆夕阳红的健康心态。

        “桑梓”为何指故乡
        革命烈士黄治峰早年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其中“桑梓”一词是故乡的代称。
        为什么用“桑梓”指称故乡呢?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树和梓树是栽种最广的两种树种。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非常常见的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梓树则是原产我国的树种,是一种速生树种,用途广泛:嫩叶可以食用;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梓白皮)可以入药,能清热、解毒、杀虫;种子亦可入药,为利尿剂;木材可作家具。
        因为这两种树用途广泛,种植和生长容易,因此古人在房前屋后大量种植。《诗经·小弁》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想到桑树和梓树,我总是毕恭毕敬。我尊敬的只有父亲,依恋的只有母亲。朱熹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可见“桑梓”乃父母所植,旅居在外或者客居他乡的人们看到这两种树木,自然而然就想起了父母,想起了故乡。
        至迟到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用“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了。张衡的《南都赋》中写道:“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桑梓”和“旧里”并举,都是故乡的意思。三国时期流落匈奴的女诗人蔡琰有过更为沉痛的“桑梓之思”,在《胡笳十八拍》中,她痛彻肺腑地咏叹道:“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她说我这么苟且偷生,只是想回到可以埋骨的故乡,“桑梓之思”,令人下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