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3)|许晖

(2025-05-25 20:23:50)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3)|许晖

        “痴人说梦”原来是对着痴人说梦话
        “痴人说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愚昧者口出妄诞之言,毫无疑问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它最早的含义可不是这样,而是对着痴人说梦话,痴人竟然信以为真。
        此语最早出自北宋释惠洪所撰《冷斋夜话》一书。在该书卷九“痴人说梦梦中说梦”一条中,释惠洪讲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李邕遂以梦为真,真痴绝也。”
        僧伽是西域名僧,唐高宗龙朔初年入唐。在江淮间游历时,有人问他:“汝何姓?”(你姓什么?)他就依着对方的话回答道:“姓何。”再问:“何国人?”(哪国人啊?)他又依着对方的话回答道:“何国人。”书法家李邕为他作碑,不懂得他的话,根据他的回答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释惠洪的评价是:僧伽是对着痴人说梦话,李邕居然信以为真,更是痴绝。
        不过更痴绝的还在后面呢,释惠洪继续把这个故事往下讲:“僧赞宁以其传编入《僧史》,又从而解之曰:‘其言姓何,亦犹康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详何国在碎叶东北,是碎叶国附庸耳。’此又梦中说梦,可掩卷一笑。”僧人赞宁把僧伽的传记编入《僧史》,为了把“何姓何国人”的讹传说圆,干脆想当然地胡编乱造,说什么“就像康会本是康居国人,故称康僧会一样,僧伽本是何国人,故称‘姓何’”。接着赞宁考证说,何国在碎叶东北,是碎叶国的附庸,其实根本没有这个国家。释惠洪继续评价道:相比僧伽对着痴人说梦话李邕信以为真,赞宁更是梦中说梦啊!
        从这个好玩的故事可知,“痴人说梦”原来是指对着痴人说梦话,说话的人很清醒,听话的人却是痴人;今天的意思却完全相反,是一个痴人说着梦话,一个愚昧的人口出妄诞之言。

        “出尔反尔”原来不是反复无常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但它的原意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
        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邹国和鲁国发生了一场战争,邹穆公向孟子请教:“我的官员战死了三十三个人,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长官效死的。杀了这些百姓吧,他们人数太多又杀不完;不杀他们吧,我又痛恨他们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长官赴死却不去救援。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现在是饥荒年头,而您的百姓呢,年老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连青壮年都四处逃散,已经将近一千人了;可是您的粮仓里粮食却堆得满满的,国库里金银财宝也囤积了无数,您的官员们没有一个人曾经向您汇报过这种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曾经说过:‘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情,最终会反加到你的身上。)老百姓如今见死而不救,就是官员们做出的事反加到他们自己身上了。您不要再责怪这些百姓了。如果您能够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据孟子所说,原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句话最早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曾子就是那个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人。这句话后来被简化成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

        “窗户”原来指窗和门
        今天的“窗户”仅仅指窗,古代的“窗户”却是指窗和门。
        最早的时候并没有“窗”这个字,那么用什么来称呼“窗”呢?用“囱”字。在小篆字形中,“囱”的形状就像一个天窗,在屋顶上凿个洞,既可以透光,又可以出烟,所以就把灶突也叫“囱”。古人管烟囱不叫烟囱,而叫“灶突”。后来在“囱”字上加了一个“穴”字头,变成了形声字“窗”,用来称呼天窗。
        先秦时期,人们很少使用“窗”这个字,称呼窗的字眼是“牖”。《说文解字》:“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在墙上凿的洞叫“牖”,在屋顶上凿的洞叫“窗”。古人用“牖下”一词指窗下,同时因为有“牖”必有室,也就是有家,死在家里而不是死在野外在中国人看来才叫作寿终正寝,因此“死于牖下”即代表寿终正寝。
        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户”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門”的一半,“户”的本义就是半扇门。《字书》:“一扇曰户,两扇曰门。”老子的意思是说开凿了户和牖以后才叫作室。
        久经演变,到了今天,“窗户”一词就仅仅指窗了。

        “床前明月光”的“床”是睡床吗
        李白的《静夜思》凡是中国人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却没人去想一想,床前明月的光亮,怎么会让李白疑心是地上的霜露呢?难道李白的卧室里面冷得都结霜了不成?或者李白居然把他的单人床放在寒冷的室外露宿?如果是这样,这么冷的天气,李白非但没有被床前的霜露冻得发抖,居然还有心思去欣赏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来思念故乡,很不可理解。
        这样一想,我们对“床”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床”发生了疑问。
        唐朝的时候,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睡床,那时睡觉的地方是榻,后来传到日本,就是日本的榻榻米。《说文解字》里没有“床”字,只有“床”的异体字“牀”,是安身之座的意思。作为“牀”的俗字,“床”也指井干,即井上围栏,也可作辘轳的架子,形状是四角或八角,又称为银床。《乐府诗集》中有“后园凿井银作床”的诗句,很明显,此处的“床”是指井上的围栏。这项词义可见于历代诗文中。南朝梁的简文帝有诗:“还看西子照,银床牵辘轳。”汲水的辘轳要用银床来牵引。唐朝人的诗中同样有很多例子,比如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此处把井栏称为“玉床”,和银床同义,只是材质不同。李商隐《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则更是明白无误地解释了床即井栏。
        明白了“床”的含义,再来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非常容易了。李白害了失眠症,半夜起来去院子里踱步,走到井栏旁边,抬头看见了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由得轻拍栏杆,害起了思乡病。玉做的栏杆前面就像铺了一层亮晶晶的霜,我李白却远离故乡,孤苦伶仃一个人,我苦啊!

        “吹嘘”的本义并非吹捧
        “吹嘘”就是吹捧,不管是吹捧自己还是吹捧别人,都可以叫“吹嘘”。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吹”和“嘘”虽然都跟吐气有关,但是二者的区别很大,直接影响到各自的组词方式。《声类》如此解释二者的区别:“出气急曰吹,缓曰嘘。”《正韵》则进一步解释道:“蹙唇吐气曰吹,虚口出气曰嘘。吹气出于肺,属阴,故寒;嘘气出丹田,属阳,故温。”
        综上所述,“吹”的动作非常用力,因此可以组成吹牛、吹法螺、吹胡子瞪眼等词语,又因为“吹”的是冷风,可以组成风吹雨打、吹风等词语;而“嘘”的动作较缓慢,“嘘”出的又是热风,因此可以组成嘘寒问暖、嘘叹等词语,日常生活中阻止别人安静也用一声“嘘”。
        “吹嘘”一词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不过含义跟今天大有区别。扬雄在《方言》一书中解释道:“吹,扇,助也。”东晋学者郭璞注释:“吹嘘,扇拂相佐助也。”因此,“吹嘘”最早的含义是指互相帮助,奖掖后进,提拔人才,都属于职责范围之内的正当行为,并没有今天“吹嘘”义项中空口说白话的含义。《宋书·沈攸之传》:“故司空沈公以从父宗荫,爱之若子,卵翼吹嘘,得升官秩。”古代社会讲究门第,沈司空为侄子“吹嘘”的行为也谈不上什么不光彩。唐代诗人李颀有诗:“高道时坎坷,故交愿吹嘘。”张谓有诗:“价以吹嘘长,恩从顾盼深。”杜甫有诗:“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这里的“吹嘘”都没有任何贬义,仅仅是指同僚或者朋友之间互相提携。
        不过,“吹嘘”作贬义,起源也很早。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所著著名的《颜氏家训》一书中写道:“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相吹嘘。”吹嘘的结果是,此人有一次在文人雅士聚会的场合露了馅。这里的“吹嘘”就是名实不符的瞎吹一气。
        今天的“吹嘘”再不是一个中性词,而是贬义词,形容夸张、过分地吹捧,没有事实依据地空口说白话。

        “促织”为何是指蟋蟀
        杜甫的名诗《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此诗专吟蟋蟀,把蟋蟀的鸣叫称为“哀音”,将它与“悲丝”和“急管”相提并论。那么,蟋蟀是从什么时候、为什么被称为“促织”的呢?
        蟋蟀作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首诗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非常仔细:七月还在野外,八月就转移到了屋檐下,九月入户,十月钻进了床下。随着天气渐渐寒冷起来,蟋蟀也离人越来越近。杜甫“床下夜相亲”一句就是承“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来。
        《七月》一诗,蟋蟀的哀鸣步步紧逼,因此古代谚语说:“蟋蟀鸣,懒妇惊。”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齐天乐》解释了原因:“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蟋蟀的哀鸣越来越近,家里的女人们蓦地发现秋天深了,冬天马上就要到来,该“寻机杼”纺织,准备冬衣了。蟋蟀的叫声就像催促女人纺织一般,因此也就被称为“促织”。
        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已经直接将蟋蟀称为“促织”:“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当然是秋景。促织催促女人准备冬衣,不仅是给现在家里的人准备的,更重要的是要为远方的征人准备。征人在远方征战,马上就要面临严酷的寒冬了,家里的女人是如此地思念他们,一针一线的冬衣寄托着这种绵绵的思念。于是,“促织”又和对征人的思念联系了起来。李白在《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一诗中写道:“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就像鸣蝉表达了游子的心意一样,促织催促着征人的归期。
        从唐代开始,人们开始在家中饲养蟋蟀,而且发明了斗蟋蟀的游戏,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促织》描写的就是因为朝廷喜欢斗蟋蟀而引发的向民间征集蟋蟀的悲剧故事。从此,“促织”从一个哀音使人悲愁的象征转变成了一种玩物,一种风靡中国一千多年,老少咸宜的游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