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639
  • 关注人气:1,0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

(2025-05-23 20:25:22)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

        “笨蛋”本来并不笨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朱骏声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猾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
        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体的“體”字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白丁”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穿衣服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的衣服,不能穿丝绸锦绣,因此用“布衣”来指称平民百姓。《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一书中解释道:“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麻枲,即麻布衣服。七八十岁称“耋”,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只有到了七八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我国古代盛产各种麻类,因此麻织品属于最贱的布料,人人都穿得起。今天麻织品反而成了时尚,比棉布要贵多了,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西汉开国功臣很多都是“起自布衣”,称作“布衣将相”,正如同陈胜的感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白丁”的称谓出自“白徒”和“白屋”。白徒指没有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白屋指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按照等级制,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准涂饰彩绘,因此都露出了木材的本色,故称“白屋”。还有一种说法是平民百姓只能用白茅草覆盖屋顶,所以叫“白屋”。“丁”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男子成年后要担当赋役,这时开始称为“丁”。成年的年龄标准历朝历代不太一样,有四十为丁,有二十三岁为丁,有二十一岁为丁,有二十岁为丁。“白丁”意为临时征集的壮丁。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称谓,仅仅叫“白徒”,后来引申开去,把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一概叫作“白衣”。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因为是官员的后备军,因此统称之为“白衣公卿”。
        “白丁”的正式称谓始于唐代或者稍早,刘禹锡著名的文章《陋室铭》使“白丁”这一称谓广为人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与“鸿儒”对举,是指没有学问的人。唐诗中有好几处类似的称谓,韦应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这里的“白丁”是指官府临时征发的采玉工人。牟融《题朱庆余闲居四首》:“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白丁”与“俗子”对举,是指普通人。罗隐《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白丁攘臂犯长安,翠辇苍黄路屈盘。”这里的“白丁”指黄巢等义军,都出身平民。
        搞笑的是,在今天的网络语言中,用“白丁”一词指那些不要孩子的丁克夫妻半途反悔生育子女的行为,意思是“白白丁克了一回”,可发一笑!

        “百姓”原来是指官员
        “百姓”,今天的意思是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的普通人,官员和百姓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在最早的时候,“百姓”却是指官员。
        在周代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姓的。因此那时的“百姓”是指贵族和官员,“百”是概数,言其多,所以众多的贵族和官员合称“百姓”。《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尧典》篇中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平章”是辨别、彰明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族既然已经和睦了,接下来就该辨别百官,彰明各自的职责了。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进入乱世,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士阶层的地位开始上升,宗族逐渐衰落,“百姓”开始失去贵族的意义,地位与庶民相当了。战国之后,“百姓”开始泛指平民。
        “百姓”指官员的时候,常常与“黎民”对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这个意思。为什么叫“黎民”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乃五刑之一,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作为罪犯的标记。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细民”即平民,可见“黎民”的地位要低于“细民”。为什么会低于“细民”呢?那就是因为“黎民”是受过刑的犯人的缘故。
        受过刑的犯人满了刑期,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成为“黎民”,慢慢地,二者之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黎民”也逐渐演变为普通百姓的通称。
        “黎”指黑色这个意思还用于“黎明”一词,“天将明而犹黑也”,故称“黎明”。

        “班房”本来是门房
        中国人口头语中的“班房”是监狱、看守所的代称,但是为什么叫“班房”,其中大有来历。
        “班房”最早是衙署、府第的差役值班之所,因此才叫“班房”,相当于“门房”。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闹宴》:“怕进见之时,考一首《太平宴诗》且在这班房里等着,打想一篇,正是有备无患。”清朝洪昇的《长生殿·贿权》:“丞相爷尚未出堂,且到班房少待。”可见“班房”和今天传达室的功能差不多,既是休息的场所,也可以当做客人等待召唤的临时落脚地。
        《清文献通考》关于职官条中规定:“宫直于各宫外班房侍直。”明确点明班房的值班性质。不过也正是从清朝开始,“班房”开始作为临时关押犯人的场所。清朝乾嘉年间的著名师爷汪辉祖在他所著的《学治说赘》中提到的“班房”,已经是关押命案、讼案和盗案嫌疑人的场所。但“班房”是临时关押的场所,因为它在法律上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汪辉祖劝说官员要建立“管押簿”:“管押之名,律所不著,乃万不得已而用之,随押随记。大概贼盗之待质者最多,审定则重者禁,轻者保,无关者省释,立予销除。”“律所不著”即没有法律根据。汪辉祖还劝说官员要亲自前往班房查验,以防止贿赂的情形发生。
        张集馨所著的《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了四川班房的规模和凄惨状况:“卡房(四川称班房为卡房)最为惨酷,大县卡房恒羁禁数百人,小邑亦不下数十人及十余人不等。甚至将户婚、田土、钱债、佃故被证人等亦拘禁其中,每日给稀糜一瓯,终年不见天日,苦楚百倍于囹圄前此通省瘐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这时的“班房”已经完全失去了值班场所的功能,而成为没有法律地位的临时关押所,中国民间也开始把监狱和看守所称作“班房”。

        “鞭策”原来都是指马鞭
        “鞭策”是督促、激励的意思,是一个动词,这是今天的用法,除此之外再无他意。可是这种用法却解答不了“策”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最初使用的时候,“鞭策”不是动词,而是名词。“鞭”自然是马鞭子,“策”呢?“策”不是策马,“策”的本义是头上有尖刺的竹制马鞭,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礼记·曲礼》:“仆执策立于马前。”“鞭”和“策”都是名词,都是马鞭子,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皮制的马鞭子叫“鞭”,不是皮制的叫“策”。《礼记·曲礼》:“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为国君驾车的马称为“路马”,这段话是说如果乘坐国君的车马,一定要穿上朝服,携带马鞭子,以示对国君的敬重。作为名词的“鞭策”合指马鞭子,在这个例子中很清楚。李白《日出入行》中写道:“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手里挥着的“鞭策”当然也是马鞭子。
        经过漫长的演变,“鞭策”一词逐渐也用作动词,跟今天的用法一样了。

        “伯仲之间”为何比喻不相上下
        “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古人关于兄弟的排行共分四种:伯,仲,叔,季,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大也可以称作“孟”,嫡长子称“伯”,庶出的长子称“孟”,后来就用“伯”或“孟”统称长子,所以最终的排行顺序是:伯(孟),仲,叔,季。民间传说中著名的孟姜女,其实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姜是齐国的国姓,“孟姜女”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齐国的长女”。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齐国的长女”呢?当然是公主了,因此孟姜女的真实身份是齐国公主。
        为什么兄弟的排行只有这四种?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因此拿“四时”来比附兄弟的长幼之序。
        举例来说,三国时期孙坚有四个儿子,老大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名”是幼年时取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取的。关于名和字的称呼问题,一个男子幼年时,大人称呼他的“名”,二十岁成年后别人就不能称“名”,而要称“字”了。因为“名”是验明正身所用,所以成年后称“名”就显得不尊敬;而“字”是表明这个人的德行的,因此称“字”是尊敬的表示。
        古人用“伯仲”一词代指兄弟,“伯仲之间”当然就是指兄弟之间,大家水平差不多,不相上下的意思了。《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兄弟二人合吹乐器,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傅毅年轻时学问就很渊博,奉诏和大学问家班固一起校勘书籍。班固字孟坚,在班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傅毅字武仲,在傅家兄弟中排行老二。因此,曹丕后来称赞二人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班固和傅毅在各自兄弟中分别排行老大、老二,所以“伯仲之间”的评价真是太巧妙了!
        (作者|许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