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诗人写首好诗,不料“杠精”句句抬杠,却杠出另一首千古名作

(2025-05-23 20:16:2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唐代诗人写首好诗,不料“杠精”句句抬杠,却杠出另一首千古名作

大家想一想,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你们在聊天过程中,不管你提出什么观点,他们总能找理由来反驳你。有时候为反对而钻牛角尖,令人无从反驳,只能一口老血憋在心口。这种为了反对而反对,喜欢处处抬杠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杠精”。
虽然“杠精”这个词相对比较新,但这种抬杠的行为在历史上处处有迹可循。不信咱们仔细读读古人的诗作,你会发现杠精一点不少。
胜败乃兵家常事。杜牧对楚霸王项羽说: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中就偏要说: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遥遥万里,大漠风沙,王之涣见孤城伫立,感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李白诗中偏要反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想来实属正常,诗歌本就是个人内心的表达,千人千面,世人七情六欲尽数不同,看法不同也不足为奇了。
这类“抬杠”诗词中最为著名的,我认为当属发生在晚唐高蟾和韦庄两位诗人之间的故事。
风雨飘摇的晚唐,内有党争不断,外有藩镇不绝,科举制度只为权贵服务,名存实亡,很多寒门子弟毫无出头之日。
“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说的就是读书人高蟾科举之路。
故而他诗歌形成了独特的“落榜”诗风,多是描写“下第”后的感怀悲愤、落榜之后的痛苦悲伤。
一年再一次秋闱落榜的他,来到了金陵城登高远眺,眼前秋瑟瑟,凋敝晚景,让他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金陵晚望》。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晚秋之际,金陵城笼罩在日落之中,游云也在苍翠的山顶飘动。浮云归暮山,一日将毕。落日泛秋声,一年将完。景语皆情语,眼前一派萧瑟,自然会联想到自身的忧愁。十年场屋,未得一第。风雨飘摇,壮志难酬。年华老去,前途难料。这如何不伤心,不忧愤。未经他人苦,怎懂其中愁。
纵然世上丹青名家无数,到那高超的画意,也无法描绘出我内心的悲伤。用网络上的话来说: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
当然这里高蟾不止为自己身世而苦恼,也为危机四伏的唐王朝而苦恼。身世和国事的双重折磨之下,伤心可见一斑。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末二句高蟾利用高度的夸张,隐喻了难以言说的伤心,让人一读难忘。
随着高蟾这首诗渐渐的流传,另一位诗人韦庄也来到了六朝古都金陵,想起了这首诗。韦庄却和高蟾有着不同意见,故而对照着《金陵晚望》,写下了一首《金陵图》。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诗中句句反驳高蟾,俨然成为了一个杠精,却杠出了一首千古名作。
高蟾说“伤心画不成”,韦庄就做出反驳。伤心是可以画的。如果画不出?只是那些画家不能免俗,一心迎合当权者的心态,故意不去画罢了。
不止是画家,大多数人都是世俗的。君不见多少文人为了迎合权贵,出卖自己的良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宁愿作文章诗词粉饰太平,也不愿意去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
而韦庄为了支持“伤心可画”的观点,后面开始举例子。你看这六幅《金陵图》所画的内容,老木枯枝,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死气沉沉,没有丝毫太平气象,皆是帝国末日之景,看后怎不令人伤心?
韦庄表面上是对高蟾提出反驳,实际在思想上却与高蟾有着高度相似,两人都是抒发对晚唐的忧虑,所有也是要表达的伤心之情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高蟾和韦庄都是晚唐那些诗人们的代表,他们有着满腹才华却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家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这种无奈和无助的痛苦,只能在诗中借怀古而哀叹。
在诗坛上,像这种“针锋相对”的诗很少,两首都能成为千古名作,那就更少了。
那么问题来了,诸位觉得伤心可画嘛?
还有北宋的王安石,也是出了名的杠精。
但是在和南朝一位小诗人较量时,王安石却输了个彻底,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王安石晚年写的一首绝句《钟山即事》说起。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在钟山的半山园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退出朝堂的他,心境日趋平淡,寄情山水,因此写下不少很小清新的诗作,即后世所谓的“王荆公体”。这首《钟山即事》便是其中的代表,描绘了一幅极其清幽的山居风景图。
山涧的溪水悄悄地流过竹林,西边的花草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茅檐下,与钟山相对,尽情地欣赏着山间的烂漫春光。
一直到夕阳西下,山中始终听不到一声鸟鸣,当真是安静极了。
这首小诗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通过清幽宁静的氛围,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悠然平静。
其他三句都好说,就是最后一句“一鸟不鸣山更幽”一直为后人所诟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早在王安石之前,南北朝有个小诗人王籍就写过一首《入若耶溪》,诗中有两句是这么写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不管王安石是有意还是无意,“一鸟不鸣山更幽”,和“鸟鸣山更幽”显然是两个对立面。从写法上来说,王安石的是“正衬”,虽然直接明了,却也过于平淡。王籍则是运用了“反衬”,以动衬静,多了一层波澜,丰富了诗的意境,令人玩味不尽。
类似的写法,很多诗人都用过,尤其是王维,像《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等等,都“以动衬静”的典例。而从意境上来说,虽然都写“静”,但是王安石的“一鸟不鸣”,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这样的“静”绝谈不上“幽”。无论是写法还是意境来看,显然王籍这个小诗人都更胜一筹,而且后人也大多力挺王籍。
黄庭坚曾盛赞王安石晚年的诗歌,“雅丽精绝,脱去流俗”,但是却毫不留情地嘲讽了他此次改诗之举,“真点金成铁手也”,
还有清人顾嗣立在《诗话》曾言:“‘一鸟不鸣山更幽’,直是死句矣”,也是相当犀利了。
对待同一事物或景象,不同朝代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观点和心境居然截然相反。
汉代李延年诗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而魏晋曹植则曰: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关于送别,唐代高适赋诗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而同是唐代的王维则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于读书的,唐代杨炯认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而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则认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诸如此类的诗词,不胜枚举。
(据网络有关资料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