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为何是尊称医生
俗话说“急惊风撞着慢郎中”,患急病遇到慢吞吞的医生,真是急死人了。“郎中”本来是官名,始于战国时期,秦汉沿袭,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自隋唐到清代,朝廷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清末废除了这个官职。为什么称“郎中”呢?郎中最原始的职责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郎”是“廊”字的古写,指宫殿的廷廊,皇帝的侍卫人员都在这里值班,随时听候调遣,“郎中”意为以皇帝为中心而分居左右,故称“郎中”。
古代对医生的称呼很复杂,《周礼》将医生分为四类: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供职于宫廷的医生分为三等:侍医,御医,太医。至于民间的行医者,称谓就更加五花八门了:走方医,游医,江湖医,草医,诸如此类。唐代之前没有“医生”这一称谓,唐代时方才设置专门的学医的学校,凡学医之人都称“医生”,唐代的太医署里常备的医生为六十人。
北方俗称医生为“大夫”,源于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这一官阶,相沿成俗,故称医生为“大夫”,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南方则俗称医生为“郎中”,南宋学者洪迈的《夷坚志》中已经出现这一称谓。这是因为当时郎中和员外郎的官衔泛滥,富户人家甚至可以花钱捐买,明朝更甚,朱元璋曾经下诏,严禁官民使用“郎中”的官名,故此南方习俗尊称医生为“郎中”,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空穴来风”原来指有根有据
“空穴来风”现在的词义是指没有根据的谣言,不过原意却跟现在的词义恰恰相反。
战国时辞赋家宋玉在《风赋》中第一次发明了这个说法:“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枳是一种乔木,又叫枸橘,就是那个著名的“淮橘为枳”——过了淮河,橘就变成了枳。句是“勾”的通假字,弯曲之意。“枳句来巢”意思是枳树因为枝丫弯曲才能吸引鸟儿来筑巢。空是“孔”的通假字,“空穴来风”意思是有孔的洞穴因空气流动而形成了风。李周翰解释道:“空穴,谓门户之穴。言木之句曲者,其多巢鸟;门户之穴,风多从也。”由此可见,“空穴来风”其来有自,就像鸟儿在枳树上筑巢,是有根据的,有原因的,不是凭空产生的。
白居易在《初病风》一诗中写道:“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如同腐朽的树干难免被虫蠹空一样,空穴当然也就容易形成风。“枳句来巢”和“朽株难免蠹”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空穴来风”当然也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怎么可能是捕风捉影呢?
因为“空穴易来风”的缘故,流言蜚语也就容易趁隙而入,因此后来“空穴来风”就转变成了它的反义,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变成了谣言的虚假源头。
“魁首”为何是指第一名
“魁首”指首领,居首位者,是个褒义词,称赞在同辈中才华居第一位的人,比如“文章魁首”是形容文章写得最好的人,“夺魁”是夺得第一,“五经魁首”是指科举考试时五经科目每经的第一名,北方人划拳有“五魁首”一语,就是从这里化用的。
“首”是头,头部是人最高的部位,因此可以用来指称第一;那么“魁”呢?为什么也具备这样的含义?《说文解字》:“魁,羹斗也。”“魁”的本义是用来调羹的长柄的汤勺。北斗七星位于首部的第一到第四颗星称“魁”,像汤勺底部的形状;第五到第七颗星称“杓”,像长柄的形状,因此北斗七星合称“魁杓”。“魁杓”也指七星的第一和最末一颗星。“魁”当作第一解即由此而来。
武则天时期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徐有功有一次跟武则天争辩一桩案件,武则天认为主犯伏诛,从犯也当处死。徐有功认为“魁首已伏诛”,余党不能再判处死刑。武则天大怒,当朝斥问徐有功:“何谓魁首?”徐有功镇定地回答道:“魁者,大帅;首者,元谋。”武则天只好让步,免了从犯的死刑。
“魁首”连用是褒义词,分开使用可就不一样了,比如“罪魁祸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浪子”从来不可羡
古龙的武侠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浪子”的形象,比如大盗萧十一郎、快剑阿飞、探花小李、杀手孟星魂、侠盗楚留香、剑神谢晓峰、快刀傅红雪等人,潇洒来去却又常为情所伤,快意江湖却又怀百年之忧,都是不折不扣的“浪子”。古龙甚至还用“浪子”作为书名——《边城浪子》,还写有《浪子情怀总是酒》的怀念文章。自从古龙之后,“浪子”形象就定型为一种过着自由、洒脱、不羁的生活的人,人们常常羡慕“浪子”,对“浪子”的生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络上更是有许多人自诩“浪子”。
可是,在古代,“浪子”从来赢得过如此普遍的羡慕。在古人的心目中,在“浪子”这一日常用语的语义中,从来没有过今天的正面形象,彻头彻尾是一个贬义词。
北宋末年,太宰(宰相)是李邦彦。李邦彦此人长得非常英俊,《宋史》评价他“美风姿”。不过李邦彦出身不好,父亲是一个银匠,李邦彦从小在平民的里巷中长大,结交的都是下九流,举凡浮薄子弟的本事无一不精,尤其身怀两项绝技:一项是善用民间俚语作歌,一项是蹴鞠,就是踢足球。李邦彦所作的流行歌曲因为有很多鄙俚之语,深受汴京城里浪荡子弟的欢迎,往往一曲方毕,没两天就轰传街巷之间,人人争相传唱。李邦彦曾经自负地说:“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此人的抱负和人品可见一斑。李邦彦自号“李浪子”,因此汴京城的人都称呼他为“浪子宰相”。有人上书弹劾李邦彦,评价他的文字非常刻薄:“邦彦自布衣时,不敦士检,放僻邪侈,无所不为。挟倡优于酒肆,逞颜色于庭闱。其淫言亵语,往往流传人间,有不可闻者。”李邦彦做官也是个坏官,只会阿谀奉承,结党营私,在对金战争这样的重大事件中,李邦彦是积极的割地议和派,以至于退朝后差一点被激进的太学生们群殴。
从李邦彦之后,“浪子”就成了二流子的代名词,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一书辑有一首题为《韩玉父寻夫题漠口铺》的诗,诗中有两句“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负”,可见在两宋民间“浪子”是一个多么惹人憎厌的形象。大约从元明时期,“浪子”才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风流的语义,著名的如“浪子燕青”的绰号,但也只限于底层社会使用,不像今天,恨不得每个小男孩都想成为“浪子”。
“牢骚”原来是刷马时的哀叹
毛zx《和柳亚子先生》一诗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牢骚太盛防肠断”,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牢骚”和“发牢骚”都是指发泄烦闷不满的情绪。那么,到底什么是“牢骚”呢?这两个字又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
“牢”,象形指事,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面是一只牛,上面像养牛的圈。因此“牢”的本义是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说文解字》解释道:“牢,闲养牛马圈也。”比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羊跑了,还要把羊圈补好的意思。古代还把祭祀或者宴享时的牲畜称为“太牢”、“少牢”。牛羊猪各一只叫“太牢”,羊猪各一只叫“少牢”。天子祭祀叫“太牢”,诸侯祭祀叫“少牢”。
“骚”是形声字,从马,蚤声,《说文解字》解释道:“骚,摩马。”段玉裁注:“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申为“扰也”,马扰动的样子,再引申为因纷扰不安而导致的忧愁。屈原所作的“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牢骚”和“发牢骚”,毫无疑问最早都和畜圈里的马有关。马和马车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赶马车的人被称为御者,因为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劳累下来,晚上还要在马圈里刷马。伴随着马的扰动,御者不免哀叹自己的身世,有抱负的人更有怀才不遇之感。
这一职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四个著名的词:
“御用”。用于御,用为王的御者,为王前驱。如此责任重大,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马圈里哀鸣的时间久了,言为心声,歌以咏志,遂诞生了“马圈文学”,纯粹干体力活儿的御者慢慢就转变成了专事歌咏的“御用文人”。
“舆论”。舆者,车也,车上的言论。黄帝最早设计了车服,御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级制的基础。既有等级就有不满,御者驾车的时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车服配不上自己的技术。时间长了,御者的言论渐渐密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论圈子,后世就用“舆论”这一专门术语来命名这个独特的言论圈子。
“骚人”和“骚客”。特指诗人。从“马圈文学”脱胎而出的御者,春风得意之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妄想。虽然河山还是以前的河山,但揣着俸禄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显然迥异于驾车时看到的河山。
“老头子”原来专指乾隆
“老头子”是个民间俗语,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称为“老头子”,老夫老妻之间,妻子也可以昵称丈夫为“老头子”,帮会里面的首领也常常被称为“老头子”。可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词最早却是对乾隆皇帝的专用称呼。
纪昀,字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深为乾隆皇帝所激赏,任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最有名的著作是《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身体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节,人们常常看见纪晓岚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掉进了池塘里呢。
在南书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诗作画虽然是荣耀之事,但纪晓岚却视如畏途,因为里面太热,自己汗流浃背的样子实在太过狼狈。因此一出了南书房,纪晓岚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边的便殿,把湿漉漉的衣服脱个精光,纳完凉后才出门回家。
乾隆皇帝听贴身的太监说过纪晓岚的这个习惯,有一次想故意戏弄纪晓岚,趁纪晓岚和别的大臣们在便殿里裸体聊天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了便殿。一看皇帝驾到,大臣们赶紧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偏偏纪晓岚是个近视眼,乾隆走到跟前才看见,这时已经来不及穿上衣服了。纪晓岚就这样赤裸着肥胖的身体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着,一动不敢动。乾隆皇帝一直待了两个小时,坐在那里不言不语。纪晓岚终于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偷偷张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还在不在殿里。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实在忍无可忍了,小声问身边的大臣:“老头子走了没有?”众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乾隆命太监为纪晓岚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问道:“你为什么如此轻薄地称呼我?太过无礼!今天你必须说出个子丑寅卯,否则就砍了你的头!”
纪晓岚回答道:“‘老头子’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京城里的人都这么称呼您。大家都称陛下您‘万岁’,‘万岁’还不老吗?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头吗?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万民为子,因此叫‘子’。合称‘老头子’。”
听了纪晓岚的这番诡辩,便殿里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合不拢嘴。纪晓岚既为自己解了围,顺便也大大地拍了乾隆皇帝的马屁,真是机智,弄得乾隆皇帝没办法怪罪他。从此之后,这个词就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流行起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