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迹·清欢(2)|白落梅

(2025-05-11 20:34:48)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陈迹·清欢(2)|白落梅

        书韵
        这是一段漫长的文化旅程,经历了无数岁月问询,光阴沉淀,那淡雅的墨香,依旧萦绕着梦里情怀。流淌千年的水墨,如生生不息的魂魄,不曾有过干涸与停歇。白云溪水,竹月荷风,于翰墨无边的江湖里,谁是那渡河的石子,谁又是那靠岸的舟?
        那些与笔做伴的人,一生被墨水浸染,有的被湮没在漫漫星河,不知名姓;有的被烙刻在茫茫史册,书里相逢。回首书法千年历程,一场浩荡喧闹的风云聚会,不知在何时开演,亦不知几时结束。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再有了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那些随意泼洒的墨迹,以其不同的风骨,印在往来过客的心底,古朴陈旧,却不褪色。这是时光美丽的赠与,没有谁,轻易忍心辜负。
        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不同年代的书法家,用水墨来抒写其朝代的文化和自身的气度。他们在成熟中随性转变,在墨海里挥洒自如。
        有人说,汉字书法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确,书法的艺术魅力,带着不可言说的妙处和韵味。一幅好字,无论是何种形体,一旦相逢,如见山水,如沐风月,如遇知音。好的书法,无关商周春秋,无关秦汉魏晋,无关唐宋明清。只是恰好的时候,恰好的心情,方有了那神来之笔,写下千秋之作。
        一切际遇,皆因缘起。多少文人雅士,自成一体,在水墨世界里徜徉,但能够留名于世的,寥若晨星。更多落魄书生,为五斗米折腰,卖字为生。千里马,还需遇伯乐,并非所有的天才都被重视,不是所有的情怀都被珍惜。
        有些字,看字简单无奇,却蕴藏内敛的灵魂。有些字,看似华丽深刻,品后却索然无味。可真正懂得的,又有几人?写字需练心养性,所谓十年磨一剑,不只是每日勤学苦习,更需要心的参悟。将字赋予了文化品格,再融入于山水,即可自然天成,不修雕饰。
        年幼时也曾习字,始信有一日,可以将自己的笔墨,挂于室内,装点人生。光阴匆匆,许多的愿想都已荒废,岁月给了许多沧桑,唯独墨香依旧青涩,不能如意。从古至今,流传于世的墨宝纷繁万千,能够动人心肠,如净月秋水的,又有多少?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谓沧海明珠,故此得以名扬天下,傲视群雄。王羲之,世称书圣,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后迁居山阴,为今时浙江绍兴。他的一卷《兰亭集序》,令绍兴成为书法圣地,也将他的名字刻在书法圣堂,遥不可追。
        清雅的水墨,落在宣纸上,汇聚成一条美丽芬芳的兰溪。在魏晋的兰亭,有过一场旷世难寻的风云集会。魏晋风流名士在惠风和畅之日,坐临山水,饮酒赋诗,感怀人世之无常,岁序之徙转。这一幅旷达明净的画卷,被王羲之以行云流水的笔风写下。历代书家推崇《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行草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世人曾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名字,来赞誉他的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可见他的字,是何等地婉转秀丽,神韵天然。一册《兰亭集序》,如遇花开,明心见性。
        后来,这世上有了许多洗砚池。但真正为书圣洗过笔的那口池塘,已被沧海桑田的岁月给填满,了无痕迹。再后来,有了“颜筋柳骨”,即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主宰了盛唐繁华的星空。颜真卿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端正;柳公权书法骨力遒劲,潇洒逼人。
        他们将学识修养,人生阅历,佛风道骨,凝聚于笔端,令其书艺风姿摇曳,百态万千。颜真卿书碑足以环立成林,柳公权亦如是。但颜书一生变幻万端,柳书在字体成熟后则多同少异。故有人说,颜书像奔腾飞跃的瀑布洪流,柳书则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他们以书法表达不同的生命情调,各显风华。
        颠张醉素,说的则是洒脱不羁、风流旷达的张旭,还有性情疏放、不拘世俗的怀素。此二人,饮酒以养性,草书亦畅志。每当痛饮之后,便执笔蘸墨狂书,似落花飞舞,如飞云万状,若流水千行。那种奔放自如,不着痕迹的狂草,纵是对书法全然不解的人,亦可入境,为之感动不已。
        张旭是一个纯净的书法艺术家,他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笔墨里,如痴如醉。怀素更是一个狂僧,他因无钱买纸,便在山寺荒地种万株芭蕉,每日取蕉叶临风挥洒,旁若无人。他的住处,是一片蕉林,被称为绿天庵。他写坏的笔,葬于荒院,名为笔冢。
        宋朝书法尚意,最为出色的“北宋四大家”为蔡襄、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他们在字里行间,力图展现自身的才华个性,亦追求一种超脱于古人的清新姿态。将宋时风雅气度,书香词韵,凝聚其间。给书法带来一种全新的意境,婉转多情,风流飘逸。
        元代赵孟頫,创立了楷书赵体。明代的书法帖学亦盛行,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绝代。明末书坛兴起了批判的热潮,他们放浪笔墨,不拘章法,一怀情绪,满纸烟云。这种风气蔓延到清朝,扬州八怪的豪放不羁,卓尔不群,在字画中得以释怀。
        赵佶的瘦金体,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以及许多人自创的书法艺术,都别具一格,出类拔萃。历代书法家,有的如空谷幽兰,孤芳自赏;有的似断桥梅花,寂寞无主;有的如寒塘清莲,纤尘不染;还有的若高山雪松,冷傲清瘦。被世人赏识的,则一生功贵,尽显风流。不被认可的,则落隐红尘,自娱自乐。
        一部好的书法作品,从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皆可以看出笔墨运转的从容不迫,收放自如。那些流淌在竹简、绢纱、宣纸上的文字,深沉厚重,亦空灵孤独。多少沧桑人事被时光湮没,无处可寻,但流经于世的文化墨宝,依旧古朴自然,历久弥香。
        想当初,文房四宝缺一不可,如今笔墨纸砚成了许多人书房追求复古的摆设。也许诗情画意的生活,真的渐行渐远。可我们依旧可以在茫茫人海中寻到知音,在平凡市井人家,闻到几缕墨香,觅得几分闲雅。
        也许,真正旷达的人生,无需浓墨重彩,几笔轻描淡写,便可知足常乐。每当为尘事所累,总会想起王维的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修行,也只是为了抵达一种不可言传的意境,以求心安。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悟之事,唯有亲历亲尝,方能尽善尽美。
        书中岁月,字里乾坤。以后的日子,倘若无人做伴,亦不寂寞。铺一张纸,蘸几点墨,抒几卷云烟故事,写一段似水年华。总以为难捱的辰光,就那么远去了,远去了。

        古画
        前几日,在南禅古寺一场字画拍卖会上,得了一幅《溪山仙境图》。画者于当今画坛,并无名气,而我对画亦无多深刻的认知,只凭浅薄的感觉,去认定它的精妙与拙朴。这幅写意山水,笔简意远,水墨清淡,色泽明润,古意盎然。相逢的刹那,让我蓦然心动,仿佛心之所想,皆融画境。
        夜里焚香,听古琴,煮茗品画,分明处红尘闹市,只觉人入画中,与隐逸山林的雅士,做了知交。画者构图巧妙,疏密相间,笔法沉稳俊秀,墨气苍古。远处山色迷蒙,点染烟峦,恍若初雨,树木浓淡有序,遐迩分明。
        一株苍松下,有一雅士抚琴听涛。一童子于茅舍檐前,烹炉煮茶。一条悠长的石径,通往山林,几点落叶,晕染苔痕。一樵夫打柴归来,似被这古雅琴声吸引,而放慢了步履。远山之上,云崖边有几间草亭,若隐若现。简洁疏松的几笔,亦觉意境幽远清旷。山岩凝重,沉郁而有质感。整幅画,深远隽永,空灵疏秀,水墨浑融,苍茫淋漓。
        那不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前几年在一画廊看过一幅《竹林七贤》,疏淡笔墨,恣意流淌的意境,颇有魏晋风流。竹林清风,曲水流觞,七贤聚集于翠竹下,饮酒对弈、抚琴谈玄,衣袂飘然,风采俊逸。画之意境,可以品出那个时代的旷达,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其玄远之风弥漫了整座竹林。
        读过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完整的绘画六法,古今又有几人可以深得其髓,皆只是取其精粹,遗其骨法,各得其形,各得其韵罢了。
        山水、器物、花鸟、人物,我偏爱山水和人物。工笔和写意,又喜好写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注重写实。上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细腻端正的笔触,描绘万千物象。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皆是现实生活,线条明净流畅,诗意风情。
        而写意画用笔简练、洒脱,描绘物象的形神,传达内心的情感。用笔虽简淡,却意境深远,含蓄凝练,意到笔随。明代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写意的绘画内涵,注重文以载道、遗形写神。王维、沈周、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的写意画,意境清远,流传宽广,为后世所推崇。
        有些画,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山水松云用写意,楼阁亭台用工笔,两者相融,墨色清润明雅,姿态飘逸俊秀,妙不可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笔兼工带写,色泽淡雅,画境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画者以长卷的形式,描绘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疏林薄暮,掩映着几家茅舍、小桥、流水和扁舟。料峭春寒,柳芽初绽,有骑马、挑担、坐轿的人,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去往汴河畔。繁忙的汴河码头商船云集,河里船只往来,有的靠岸停泊,有的顺流而上。汴京城内人流如织,有茶坊、酒肆、肉铺、医馆、客栈、庙宇、公廨等。
        街市上,摩肩接踵的行人粉墨登场,有叫卖的小贩、说书的艺人、看景的绅士、骑马的官吏、聚集的公子、行脚僧人、江湖术士,众生百态,共浴盛世和煦。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所画人物千余,楼阁房舍三十多栋,木船二十余艘,推车行轿数十件。整幅画严密紧凑、段落分明、动静相宜、聚散合理,生动逼真的人物形态,品后回味无穷。
        因为喜古画,曾为此收集了古画系列的邮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些传世名画,伴随着朝代更迭,历尽沧桑,有些被珍藏宝库,不再入世;有些散落风尘,下落不明。
        关于绘画讲究的技巧,墨的特性,水的运用,画的立意,笔试与造型,形态和神韵,我皆是懵懂不知。只觉好的画作,该是崇尚率真,真情流露,信笔挥毫。笔法未必严谨凝练,只要画有美感和意境,有灵魂和神韵,即为佳作。几笔淡墨,简净如水,质朴如话,疏落的线条,看似散淡,却见风骨。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代王维的山水诗画,最富灵性。清幽天然,简洁朴素,蕴含深刻的禅意。你无需懂得高深禅理,只在浓淡水墨间,即可悟禅。他的画境,清新恬淡、宁静安逸、不与世争。
        王维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王维将山水草木、春夏秋冬绘之画境,记录了那些人生故事、柔软时光。草木有情,山水有魂,王维的诗画,像雨后优雅的清风,以它灵动清新的姿态,挂在高贵的大盛唐世。人世风景经历无数变迁,唯有青山绿水不换初颜。
        清涨潮《幽梦影》说:“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唐高蟾有诗云:“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可以画年少容颜,曼妙风光,刹那惊鸿,却亦有画不出的心伤记忆和沉默往事。
        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如寄的人生,有太多缥缈的顾盼,于这昌明盛世,我依旧是那个背着世味的过客,寻找一片不染尘埃的明山净水。岁月年轮,浮生姿态,就这样流于淡墨疏烟中。有一天,亦成了经世古卷,冲淡了离合,熏染了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