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清玄散文集(17)

(2025-05-05 21:02:23)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林清玄散文集(17)
林清玄(1953-2019)

       意外的旅客
        跟随一个旅行团到东部去,团中有一位奇特意外的旅客,他平常都是在饭店里睡觉,睡醒时如果团员还没有回来,他就坐在咖啡厅喝咖啡,状极悠闲;他有时连饭也不起来吃,理由是他要休息;他也不爱说话,有人问他,他只是微笑。
        这位旅客虽然沉默、无言、微笑,但大家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像一个谜,引起人们在背后谈论。
        我偶尔也和他一样,坐在咖啡座里沉默、无言、相对微笑。
        光是这样相对、微笑,我们就熟悉了。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你既然参加了旅行团,为什么都不出去旅行呢?”
        他说:“我是个懒人,要走路,不如站着;要站着,不如坐着;要坐着,不如躺着;要躺着,不如休息、睡觉。我出来旅行,那也是因为衣食住行都有人安排呀!”
        在这个社会,我们见过许多勤快、忙碌的人,却很少见到懒人;偶尔见到懒人,也不肯自称为懒。然后,我们就谈起关于懒的一些观点,这位意外的旅客的见解,真令我大开眼界。
        他说,懒人的两大守则,一是能不做的事就不做,例如,衬衫可以买七件挂在衣橱,每天轮流穿一件,正好可以穿一星期,满一星期再从头穿一次,连穿三次,这样三星期只洗一次衬衫就可以了。鞋子则买没有鞋带的,最好是不用弯腰就可以穿的,理由是:“每天弯腰绑鞋带,一生就要花多少力气?”
        又例如,吃东西,能吃饱就好,不必求美味,最好是在家附近的馆子吃。万不得已在家里吃,生食比熟食好;万不得已熟食,面包比面条好,面条又比米饭方便(因为米还要洗);吃水果最好不用动刀,因此香蕉、番茄比西瓜、凤梨好。
        又例如,买东西,懒人最好不多买东西,买东西又花钱(花了钱还要去赚),又花时间和力气,很划不来。而且,凡是有了东西,就要保养、收拾、整理,没完没了,得不偿失。
        他说:“凡人为了名利情欲做了一大堆费时耗力的事,看起来就像傻瓜一样。”
        懒人的第二大守则是能不记的事就不记。
        所以,懒人绝对不使用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这些事物,甚至也不必用电话簿,“因为多记一个人就多一些事,不必去记那些事,脑子里自然就有了空间”。
        “俗人总是记东记西、牵肠挂肚、求名求利,那些在我看起来,都不如坐着休息。”他还告诉我,古来禅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与懒都是相通的,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讲的“闲”不就是“懒”吗?这首无门慧开禅师的诗,懒人会记得还不可惊,他甚至引用了一首元朝了庵清欲禅师的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我说:“你不是说能不记的就不记吗?如何记得这么长的诗?”
        他说:“诗是自己留下来的,不算记。在这个时代不做懒人太傻了,你想想,每天的新闻都是杀人放火、贪污腐败,我们去瞎操心,气都气死了。再说,如果我们去努力赚钱,想到缴税的钱都被贪走了,实在太不值。如果人人都不赚钱纳税,贪污自然就消失了。”
        正在这时候,导游来叫吃饭,懒人说:“你看,多好,又有饭吃了。”
        走向餐厅的路上,他说:“做懒人最大的困难,就是常常要动脑筋,怎么样才可以再更懒一些!”
        听了懒人的话,我一点也没有看轻他,反而自觉惭愧,觉得自己实在太忙了,忙着看“民意代表”打架、群众暴力,真是瞎操心。也觉得自己实在太傻了,每年缴一大堆税,让一些公务员“一时大意”地贪污了。
        真是像傻瓜一样。
        今后要再懒一些才好。

        书生情怀
        俞大维先生过世了,我想起从前当记者的时候,曾因访问而与俞先生作过长谈,当时俞先生说的一段话,至今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说,他一生做得最多的事是读书,觉得最有趣的也是读书,特别是读圣贤之书。他从童年时代会读书之后,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即使在战地,或公务繁忙的时候,也不忘记读书。他认为一个人读书多了,智慧自然会开,智慧开了,选择人生的道路便能明白、超然,不会陷入欲望的泥沼。
        他还带我参观他的房子,可以说无处不是书,他说:“有一些书我读过很多次。”
        我想,俞大维先生有如此高的清望,广受人们的敬爱,那不是因为他曾做过高官,而是由于他是个书生。可悲的是,近代为官的人虽有许多拥有高学历,书生情怀的人却少见了,才使得大家特别怀念他。
        什么是书生的情怀呢?首先的条件是不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无欲则刚”。人生的抉择是很奇怪的,有得必有失,一个人不可能一方面争名夺利,一方面做书生。俞大维先生一生在读书上用心之深,使他能安于平淡的生活。他的晚年都是一件T恤,一件牛仔裤,常常一餐只吃几个饺子,却能乐以忘忧,这真是读书读通了,看清了名利。
        其次,应该是无畏。“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俞大维先生早年读书一级棒,后来从政,身先士卒,头部还被弹片射中,这个弹片一直到他火化之后才取出来。由于无畏,得到官兵的爱戴;由于无畏,他展现了强烈的爱国心。俞先生实为“书生也是勇士”示范了典型。
        再次,应该是自然。有书生情怀的人,得则兼善天下,不得则独善其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论环境如何改变,终能不改其书生的本色,语默动静之间,一派酣畅,不忮不求。俞大维先生从壮年以至老年,不论何时在媒体上出现,总是一片天真自然,这种境界,非至人不能至。
        最后,对真理的追求永不放弃。俞大维先生九十七岁才皈依佛门,拜高僧忏云法师为师。报上说他一生是观世音信仰的实践者,但始终不是正式的佛弟子,九十七岁时“想通了”,立志皈依学佛。这种“到死前最后一刻还保持向前的姿势”,真令人敬佩。他死后烧出象征修行成就的“舍利子”,就更令人赞叹了。
        如今,典型虽在宿昔,哲人却已远去,想起从前在俞先生的书房畅谈《红楼梦》与中国历史的情景,俞先生患有重听,要大声说话才听得见,我走出俞家时,声音都哑了。思及中国历史上的书生,追求的不只是个人的大声说话,也希望能经世济民呀!
        如果说俞大维先生的一生是一本书,每一个篇章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功课,生命的历程不正是向那些有德者学习,使我们不贪、无畏、自然、追求真理吗?
        在俞先生去世的同一天,陈履安宣布把住家捐给政府,认为是自己在“面对贪念的功课”。我读了深受感动,世局虽然混乱,有书生情怀的人却能免于受染,陈履安先生在我看来,就是个书生。
        学历很高的人从政是很好的,但在学历之内如果没有一些书生的情怀,不做一些人生的功课,那还不如做一个凡夫俗子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