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639
  • 关注人气:1,0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故事(19)

(2025-05-05 20:23:28)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对联故事(19)

善对学士李东阳
李东阳是明代的大学士,他的诗文闻名天下,他有很多学生,人们都很敬重他的才学。他的才学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是和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他小时候,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善于对对子。
有一次,一位爱开玩笑的人将“李东阳”嵌入句中,出了一个上联:
李东阳气暖;
这句联句的意思是说,李树的东头阳气回升,显得格外温暖。
李东阳觉得这联句挺有意思,不但把自己的名字嵌了进去,还挺有诗意。于是,他摸着脑袋想了一会儿,就想出了一个下联:
柳下惠风和。
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李东阳以柳下惠与自己的名字相对,加了“风和”两字,就是说柳树下面惠风和畅,柳枝轻轻地拂动着,景色宜人。
这副联语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阳”与“惠”一字两用,既是人名的一部分,又是联意中的重要字词。
人们见李东阳年纪这样小,才气却这么高,都赞叹不已。

阁下李先生
李东阳,官至大学士,按当时的习惯,人们称他为李阁老。有一次,十多位新进士去他家做客,有位进士行礼时,口称“阁下李先生”,李东阳听了微微一笑。
大家落座以后,李东阳说:“我出个上句,请诸位对个下句。”他的出句是:
庭前花始放;
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弄不明白他为什么让大家对这么简单的句子,便谁也不敢贸然答对了。
李东阳笑了:“怎么都不说话?这对句是现成的,刚才不是有人说了吗?”
众人都在想:刚才说什么了?原来是——
阁下李先生。
众人赶快站起来说:“阁下高明!阁下高明!”
高明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阁下李先生”已经不是称呼人的意思了,变成与“庭前花始放”相对应的一种景象。“阁下”,就是楼阁下,与庭前对仗;“李”,是李子,李树的果实,与花对仗;“先生”,是最先生长出来,与始放相对仗。这就是字面对仗所产生的双关效果。

唐伯虎对句交友
相传,唐伯虎年轻时为了追求秋香姑娘,从苏州来到无锡东亭,卖身相府,改名华安,做了书童。
第二天,老管家领他到街上剃头并要给他换身装束。理发师傅听说华安善吟诗作对,就请他为店堂题写一副对联。唐伯虎推辞不过,只好写了一联:
长发长发长长发;
发长发长发发长。
理发师傅看了,连连称妙。唐伯虎以为他只是出于礼貌,才有这番恭维,便问:“妙在哪里?”理发师傅指着对联道:“好就好在此联虽用‘长’‘发’两个字,但含义却十分丰富;‘长’字,有‘长短’的‘长’,‘生长’的‘长’和解释为常常的‘长’这三个意思;‘发’字,不仅有头发的意思,谐音也可有发财的‘发’这个意思,以音寓意,变化出不同的意思。”
唐伯虎见这位理发师傅竟然也有这么好的文字修养,有心与他结交,但是,又想试试他的对句功夫再行定夺,于是,便笑着说:“昨日我到东亭,偶得上联,不知师傅能否对出下联?”说罢吟道:
东亭亭阁阁东亭;
理发师傅听了知是考他,便对道:
虎丘丘石石虎丘。
唐伯虎听理发师傅如此对答如流非常高兴,笑吟道:
无锡锡山山无锡;
理发师傅随即答道:
平湖湖水水平湖。
唐伯虎见这位理发师傅文思敏捷,对答如流,便和他交了朋友。据说,后来唐伯虎邀祝枝山来帮助自己娶秋香,就是请这位理发师傅去送的信。

乞丐巧对祝才子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街上闲逛,路过一个池塘,塘里种着荷花,但见绿叶如盖,鱼儿都游到荷叶下乘凉。祝枝山见景生情,出了个上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称赞这对子出得好,形象生动,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对呢?他一抬头,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有个燕窝,恰好由一网蛛丝挡着入口,立时有了下联:
梁上蛛丝燕子帘。
祝枝山也称赞友人的答对很恰当。这时,就听身后响起沙哑的声音:
被里棉花虱子巢。
他们回头一看,原来是个老乞丐,脸上一副麻木的表情。原来,乞丐听到他们对对子,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了一个。祝枝山很惊奇,乞丐中原来也有如此能人,不知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他俩把所带的碎银子都给了乞丐,表示一点心意。

林大钦实景妙对
明朝万历年间,潮州出了一个状元,名叫林大钦。他从小就很聪明,十四岁时,便被银湖乡吴氏富翁聘请为私塾教师。相传他刚刚到达时,乡里吴氏族长看他稚气未脱,怀疑他的学识,便提出要和他对对子。林大钦答应了。
族长举目四望,书塾后边茂盛的虎耳草触发了他的灵感,即兴出了一个上联:
银湖院后虎耳草;
林大钦仰首思索,忽然想起家乡的景色,即高声答道:
金石宫前龙眼花。
这真是一副天然妙对,从此,林大钦的才名就流传开去了。金石宫在潮州,他是以实景对实景。

李元阳联出四声调
大理文人李元阳,一日与学生共游三塔,见和尚们正在修塔,小和尚正法送汤饭到塔坛上去,便即吟出一上联叫学生对:
和尚正法,提汤上坛,大意失手,汤淌烫坛;
“汤淌烫坛”四字同音,刚好包含了四部声调,读起来颇有趣,但学生们面面相觑没人能对上。后回到城内,李元阳见徐裁缝正与妻子下棋,徐妻看到李元阳等人走来,害羞起来,对丈夫说:“你下漏眼棋,我不下了。”学生们从这件事得到启发,把下联对出: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妻起弃棋”四字同音,也恰好包含四部声调,与“汤淌烫坛”相对。真是绝对。

李灌十县联
明朝时,陕西同州府管辖华阴、华县潼关大荔白水蒲城、澄城、韩城、朝邑、合阳十个县。一日,同州知府想在府衙大门两旁刻一副对联,便将各县才子召来,让他们当场把对联作出来。
有什么要求呢?只有一条:无论长短,都要将十个县名包括进去。
各县的才子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把这二十来个字都用进去。知府看了他们的“作品”,很不满意:有的冗长,有的粗糙,有的以辞害意。知府问了声:“还有没交的吗?”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年轻后生身上。只见他从容地在纸上写了一副对联:
二华关大水;
三城朝合阳。
写毕,双手呈上,说:“请大人过目。”
知府看了,连连称赞,说他的对联简洁明快,将各县进行合并的方法,也很巧妙。知府命人将此联刻出,挂在府衙两侧。
这年轻人便是“合阳才子”李灌。他后来中了举人,待到明清之际,剃发为僧,云游黄土高原去了。

人名巧嵌联
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清代洋务派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是在对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曾国藩是地道的投降派,左宗棠却是抵抗派。左宗棠在军事上消灭英俄走狗阿古柏政权,并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在经济上,主张造船“抵洋”,并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抵制洋商垄断,维护我国海运主权。
由于政见不合,曾国藩对左宗棠心怀恨意。有一次,曾国藩出了一个上联,差人送给左宗棠,让左宗棠对出下联,联曰: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大相左;
左宗棠字季高,曾国藩在联中嵌上左宗棠的姓、字,指名道姓地进行指责攻击,气焰逼人。左宗棠看后默然一笑,立刻挥毫回敬,对云:
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
“经济”,指经纶济世,即治理国家的才能。对子中巧妙地嵌入了曾国藩的姓名,讥讽他身为国家重臣,却无政治远见,只知屈膝媚外,白白误国误民。

才子讽考官
雍正十三年(1735)在顺天府进行乡试,主考官为工部侍郎顾祖镇,副主考官为翰林学士戴瀚。秀才许某才疏学浅,却以行贿手段打通关节,得中乡试第一,引起人们的愤慨。有一才子听说了这事后,特撰一联以讥讽。联曰: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睛。
上联以顾祖镇之姓“顾”作为动词用,取“照顾”“顾及”之意。言此主考大人只顾私情,不顾脸面,直言其贪赃受贿、腐败堕落。下联用同样手法,以副主考之姓“戴”作动词,取“传递”“佩戴”之意,言其只“戴关节”,为应试者潜通消息,“未戴眼睛”,嘲讽他有眼无珠、昏庸无耻。

“倪三怪”喷茶戏同僚
清朝年间,昆明有个文人,名叫倪蜕,人称“倪三怪”,在巡抚衙门里当师爷。一天,他和几个幕僚在一起喝茶聊天,同僚们要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说:“有个对联要请你对。”说着念出上联:
山羊上山,山触山羊角,咩咩咩;
同时,那同事还“咩咩咩”地学了三声羊叫。那师爷丝毫没有为难的样子,即刻对道:
水牛下水,水淹水牛头……
稍顿,他又喝了一大口茶,含在嘴里,朝着同事们“噗噗噗”地喷了三下,喷得同事们满头茶水,师爷大笑着说:“谁叫你们出难对子考我呢!”

趣改门联
相传有个老进士,是个财迷,爱钱如命,告老还乡后,置了千亩良田,还开当铺,放高利贷,剥削、坑骗了不少良民百姓,可在表面上装出慈善样,时常吃斋念佛,有一次,他在大门上写了副对联:
色即是空空是色;
人不恕我我恕人。
村里的人一看,便知道他又在标榜自己,有人想拆穿他的把戏,便将对联改动了两三个字,变成:
命即是钱钱是命;
人不害我我害人。
老进士一见,气了个半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