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1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周渔璜对联趣事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名起渭,号桐野,贵阳人。
据说,周渔璜曾路过一个寨子,见男女老少守着一口枯井发愁,不知出了什么事。他走过去询问,老人们告诉说:村子长年缺水吃,去年挖了这口井,谁知才出了一昼夜水,就又干涸了。后来,有个道人来到井边,用木炭在石壁上写下半副对子,说只要有人对上了,井水自然会冒出来。可是村里没有识字的人,没法对,所以发愁。周渔璜到石壁前一看,只见写的是:
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
他想了想,安慰大家说不用发愁,随即从地上拣起半截木炭,在石壁上写出下联:
歪嘴石榴斜张口,喜鹊横戡。
刚一落笔,只听咕噜一声,井里又冒出水来了。从此,人们就把这井称为“渔璜井”。
后来周渔璜考中了翰林。第二年春天,告假回家探亲。四乡五邻的亲朋好友欢天喜地,杀猪宰羊,在当年周渔璜读书的学堂里,摆了几十桌十分丰盛的宴席,给周渔璜接风洗尘。
乡亲们请周渔璜坐了上席,又特意用轿子把当年教周渔璜的高老先生抬来,请他坐在席上陪客。
酒过三巡,高老先生觉得把自己安排在周渔璜之下就座,很不应该。于是他便乘着酒兴,对周渔璜说:“学生大人这次回家探亲,真是四乡邻里的无上荣幸,愿在大人面前卖丑,出一小对,以助酒筵之乐。”
周渔璜连忙起身,向老先生拱了拱手,微微一笑,说:“先生德高望重,学生还应多多请教才是。”
老先生点点头,随口念道:
鼻孔子,眼珠子,珠(朱)子高于孔子;
周渔璜听了,抿嘴一笑,恭恭敬敬斟上一杯酒,双手端着送到高老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说:“学生因先生教诲,才有今日,请先生先饮此杯,学生才敢放肆。”
老先生很是高兴,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岂敢!岂敢!大人乃朝廷命官,老朽冒犯了。”
周渔璜道:“学生才疏学浅,对得不当,还望先生多加指教。”说着就大声对了出来: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
高老先生听罢,拍掌大笑道:“好对子!好对子!不愧是我的好学生!”
周渔璜任浙江主考,刚到杭州就被一群考生团团围住。这群考生听说周大宗师是贵州的“蛮子”,以为他只能念几句《千字文》罢了,哪有什么资格当主考!便相互约定,借“欢迎”主考的机会故意刁难一下,使他当众出丑。一位被众考生推举出来的代表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见周大宗师才学非凡,顿时目瞪口呆,深为自己的莽撞行为感到后悔。
江南有个叫碧波洞的游玩处,景致奇特,但要进洞一游,先得乘小船到洞口凉心亭。一天,主考官周渔璜前去观赏,乘轿到上船处,并无一只小船。叫唤多时,才从洞口悠悠划过来一只小船,船头站着一个书生,躬身对周主考说:“洞口有把关的,怕过不去。”主考不高兴:“莫非是个将军在那儿把关?”书生道:“不是将军,是一边的对联,对得出就进,对不出就没有脸面进!”主考问道:“怎么写的,你念念。”书生念道:
赤耳银牙玉白兔,望明月卧青草池中;
周渔璜微微一笑,唤侍从取来纸笔,写道:
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
写完后递了过去,书生一看,觉得很满意,才撑过小船,恭请主考上去,慢慢划进洞中。
周渔璜曾经奉旨阅兵江淮。一日闲暇无事,便前往镇江著名的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钦差大人生于贵州这个“荒蛮之邦”,便露出鄙夷的神色。当时恰好天降大雨,雨水淋打着江边的沙滩。长老故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下联如何应对,恳请钦差大人赐教。”接着他念出了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明白他的意思,便指着祭坛上摇曳不定的烛光回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听罢,十分惊讶,连声称赞:“奇才,奇才!钦差大人真是奇才!”
金圣叹临刑对佳联
明末清初的学问家金圣叹,曾经点批过不少的书籍。相传有一次他到一座寺庙闲住,半夜起来想点批佛经,便来见庙里的长老,说明来意。长老知他有才,故意先出个对子,叫金圣叹对: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听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长老说:“你什么时候对出下联,什么时候让你点批佛经。”想到天亮,金圣叹还是对不出下联,只好扫兴而去。
后来,金圣叹因抗粮一案被判死刑,临刑时正是八月中秋,忽然想起欠下的下联:
中秋八月中。
金圣叹吩咐儿子,要他把下联告诉老和尚……可惜,他再也不能点批佛经了。
周秉成临乱不惊
周秉成十岁考中秀才,成了轰动一时的人物。很快,他的名声便传开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羡慕的人固然不少,妒忌的人却更多。一次,外乡戏班子来演戏,差一副戏台的对联。村里几位“才子”互相推诿道:“周秀才妙笔生花,还是请他来写吧。”
恰巧,这一天周秉成与邻村一位秀才发生口角,心烦意乱,加之在场的人多,乱哄哄的,他心不在焉,提起笔来,竟一连写下三个“乱”字。
围观众人暗暗吃惊,以为这下糟了。那些心术不正的文人却暗暗高兴,等着看他的笑话。周秉成一时也发了慌,又写出一个“乱”字来,可这四个“乱”字,如何连缀成文?周秉成猛然一惊,又很快镇定下来,稍加思索,然后挥笔疾书,一会儿就写就一副绝妙的对联:
乱乱乱,乱不出纲常伦理;
演演演,演的是古今忠奸。
围观者齐声喝彩,那些想看笑话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
周秉成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出任湖北学台。自古以来的举子,有治国安邦之能的少,玩弄文字游戏的多。这一日考试前,举子们写了一句上联贴在贡院的照壁上:
半朝微雨,洗宇宙之轻尘,润江之光,湖之光,海之光,登云路,望五百明川,瞻星瞻斗瞻日月;
周秉成乘轿来到,举子中有人故意大声说:“真正绝对,怕是连学台大人也对不上了。”周秉成听到后,下轿一看上联,知道是学子们在“考”自己,便从容对道:
一介儒生,读孔孟之遗书,中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入翰林,推十八学士,安家安民安国邦。
下联对得非常妙,对句中所显示出的周秉成光彩照人的经历和所抒发的宏大抱负,让一个个举子都非常佩服。
刘伯温巧对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少时放过牛,当过和尚,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过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常常和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儿童对对子。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大臣刘伯温一听,就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还有一次,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元璋吟了一句上联,示意刘伯温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候补道湖畔刁难李调元
湖南抚台宴请四川名士、调任广东某府学政的李调元,并在洞庭湖畔召集当地文人墨客,为李饯行。来宾中有一个候补道,得意于自己在作对联上有所长,为卖弄才华,提出与李调元联诗作对,以助筵席酒兴。
候补道抬头四望,见岸边不远处,李树一片,果实累累。他触景生情,抬手指着李调元说道: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当时正值仲夏,百花怒放,群蜂纷飞,时而遇风扑地,时而无风即飞,忙着采花酿蜜。李调元触景生情,文思涌出,马上对出了下联: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妙妙妙!”来宾们无不拍案叫绝,候补道感到李调元才思果然不凡,于是想了一下,又道出一个更难的对子: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李调元听他说完,饮酒一杯,道出了下联:
弓长张,只只双,张生求红娘,男单女成双。
这下联不仅用典有据,对仗严密,而且内容上也针锋相对。候补道暗暗佩服,抚台及众位才子也点头称绝。
君臣内廷趣对
清乾隆帝生性风趣,每当退朝回到内廷时,常对几位宠信的大臣说:“上朝的时候再行君臣的礼仪,退朝的时候,只有朋友的乐趣,你们不必拘谨。”
一天,他与几位大臣在内廷打麻将,一张八仙桌围坐君臣四人。乾隆忽然问道:“八仙指哪八位仙家?”一个平日也爱打趣的大臣回答道:“八仙者,指吕洞宾、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也。”乾隆说:
七男一女同桌凳,何仙姑怎不害羞?
那位爱打趣的大臣对道:
三宫六院多姬妾,圣明主理当自爱。
乾隆脸色陡变,但那位大臣神色坦然地问道:“皇上,臣的对子工整还是不工整?”乾隆再一吟诵,确觉不仅对得工整,而且对得有理,于是怒气渐消。
君臣斗妙联
有一次,乾隆皇帝与大学士纪晓岚对句为戏。乾隆说:
两碟豆;
纪晓岚对道:
一瓯油。
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
两蝶斗;
纪晓岚应对道:我念的是
一鸥游。
乾隆又说:我念的是
林间两蝶斗;
纪晓岚又应道:我念的是
水上一鸥游。
三个“回合”过后,君臣二人相视而笑,心中均叹服对方才思敏捷。
纪晓岚妙联趣事
纪晓岚自幼聪明伶俐,记忆力、理解力都很强,其四叔纪容雅,对他特别喜爱,常在课余教他对对子。单字对、两字对、三字对,乃至五七言对他都学习过。内容都是他所熟悉的人、事、物等,时间一长,屋里屋外的事物几乎都对到了。
这天,他又到四叔家里学对对子,他四叔一时想不出新鲜题目来,就说:“你在屋里自己找吧,看看什么没有对过,就以什么为题。”纪晓岚在屋里东瞅瞅西瞧瞧,最后看到四婶坐在炕上做活,小脚露在外面,那双绣花软鞋十分惹人注目。他便指着四婶的小脚说:“只有这没对过。”四叔抿嘴一笑,吟出一联:
三寸金莲瘦;
纪晓岚机灵地对道:
一双绣鞋轻。
四婶听了,停下活来对纪晓岚嗔怪道:“小兔崽子,这也能用来作对子吗?”晓岚还未申辩,其四叔又吟道:
人谁不有脚;
纪晓岚又笑嘻嘻地接对:
何必动无名。
这么一答,把四婶四叔逗得哈哈大笑。
乾隆皇帝在带领群臣巡视江南的途中,见一池塘里的荷花正含苞待放,犹如红拳紧握,忽有所感,于是出一上联让纪晓岚对: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抬头见池边剑麻绿叶挺拔,遂对道: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下联不仅对得工整,而且意境切合时宜,更难能可贵的是“要啥”对“打谁”趣味吻合,颇有韵味,细细回味,使人拍案叫绝。
纪晓岚走路很快,真可谓“行如风”,每次入朝,同僚们都赶不上他。彭元瑞,号云楣,江西南昌人,当时任编修。一次,他和同僚们玩对对子的游戏,纪晓岚听到后,马上对出,对得工整而妥帖。全联是:
晓岚确是神行太保;
云楣不过圣手书生。
众人听了皆叫绝。“神行太保”和“圣手书生”是《水浒》中人物戴宗和萧让的绰号,以此为对,又嵌了双方的名字,真是妙极。
后一篇:清雅诗词|诗心一点,一句顶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