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4)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牧童联讽酸秀才
春天来了,一群秀才相约出来踏青游春。他们缓缓走在村口的一条土路上,见路面上到处都印有鸡、狗的足迹,有个秀才便随口吟出上联,叫同伴们对下联。联曰:
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
一下子把大家给难住了,个个搜肠刮肚,苦思冥想,还是不能对上。这情景被路边一个放牧的小孩瞧见了,他觉得十分好笑,高声说道:“这有什么难对的,现成的就有一个。”几个秀才看着这个牧童,怪声怪气地笑了起来,讥笑道:“放牛的,你对对看。”牧童顺手指指路上的羊屎马粪,大声对道:
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
大家一看,那羊屎真像是松子,马粪也像是核桃,不禁倾倒,不再作声。殊不知,牧童是在借下联讥刺他们哩!说他们像羊屎马粪。
林则徐以父作马
林则徐是福州人。林则徐童年时,一天放学回家,路见一群乡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正在做对对联的游戏,有一人拟一上联曰:
母鸭无鞋空洗脚;
上联有了,可是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林则徐在一旁想了一会,便对曰:
公鸡有髻不梳头。
众人皆称他对得好。
据说林则徐赴乡试时,父亲恐他年龄小远行疲累,就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因为他年龄小,即兴出一联让林则徐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联曰:
以父作马;
这使林则徐的父亲羞得面红耳赤,很是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膀上的林则徐可真不简单,他眼珠一转,应道:
望子成龙。
这四字,看来似平易,但就当时当地而言,林则徐要替自己和父亲解嘲,真可以说除了这四个字外,再没有更圆满的说法了。主考官听了暗暗称奇。
史致俨巧应拆字对
清人史致俨,字容庄,号望之,江苏江都人。他九岁参加县试时,县令出一上联考他。联曰:
閒看门中月;
史致俨想了想便随口应道:
思耕心上田。
县令称他是奇才。因为这是拆字对,“閒”(简体为“闲”)拆成“门中月”,“思”拆成“心上田”。下联“思耕心上田”五字,极有理趣,可称名对。
独眼才子刘凤诰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人刘凤诰进京应试,考中了第三名进士。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皇帝在放榜前,要亲自会见新科进士,并进行殿试,然后御笔点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刘凤诰相貌平常,小时候贪玩,伤了一只眼睛。殿试时,乾隆皇帝看到他的相貌,心里有些不快,本想取消他的探花资格,但又怕被人议论“以貌取人”。于是,特出一联,试试他的真才实学。乾隆皇帝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听了,知道是针对自己的相貌来的,立即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皇帝听了,又惊又喜,因为下联的意境深远,说明刘凤诰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负。乾隆一时兴来,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马上对出: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皇帝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欣然命笔,点他为探花。
刘墉山西认义女
一年夏天,刘墉带着家将刘青到山西私访。这天到了一处鸟语花香的所在,毒日当头,酷暑难耐,二人感到口渴,便四处找水喝。正行间,看见一村姑在井上打水,刘青乐得急忙跑到井边,摸出钵子就向桶里舀水。“慢!你这人连句招呼都不打,这水能随便喝吗?”“咋啦,还得花钱不成?”“钱不稀罕,讨水先得对诗,对得上喝蜜也不难!”刘青听了连忙说:“好,俺对!”于是村姑微微一笑,连出四句:
哪样东西高起天?哪样东西矮起地?
哪样东西苦中苦?哪样东西甜如蜜?
刘青嘻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
上有瑶池高起天,下有龙泉矮起地,
唯有黄连苦中苦,菠萝汁子甜如蜜。
“俗,太俗!另从孝字打头对。”
“这……”刘青一听直挠头皮,张口结舌没词了。刘墉见他出丑,赶紧帮忙说道:“俺来对”。
孝顺爷娘高起天,后娘的孩子矮起地,
无儿寡妇苦中苦,过门的新娘甜如蜜。
“嘻嘻,您老人家胡子一大把,学问还不浅,索性再考考您吧,听着,我出个上句。”
吕梁山前一门独户三进士;
刘墉立即对道:
齐鲁大地一山一水一圣人。
村姑一听,又甩出一绝句:
传山西鬼君窃师扬四海;
联中的“鬼君窃师”分别指鬼师张陵,君师赵中元,窃师时迁。刘墉不慌不忙地对道:
话山东皇帝仙君震环天。
联中的“皇”指三皇,“帝”指五帝,“仙君”指泰山供奉的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那村姑听完对句,知道自己碰上了“大学问”,不再发难,拎起水桶扭头就走。刘青一看急眼了:“你等等,想耍赖不成,快拿水来!”
“傻样,本姑娘早把蜂蜜泡好了,快领那位大爷随我来……”
刘墉打心眼里佩服姑娘的才智,当场把她认作了干闺女,接着又把她许给了刘青。隔了几年,刘墉抬举刘青做了吕梁山左一路副将,随后刘青又调任山东督台府总兵,村姑也成了三品诰命夫人。
钟耘舫联斗朱秀才
号称“对联天子”的四川文人钟耘舫,才华盖世,从来不屑与权贵往来。一日,善于巴结逢迎的当地秀才朱某来钟家提出比赛对联,并出上联道:
大丈夫半截人身;
“大丈夫”三字的下部均可截下“人”字,意在讽讥钟耘舫莫以“志士”自足,“大丈夫”亦是凡人,没什么了不起。钟耘舫早想教训一下朱某,于是略加思索了一下,对道:
朱先生三个牛头。
这“朱先生”三字的半截都为“牛”字之头,对联的意思是提醒朱某不要一味攀附权贵,甘当权贵的“憨牛”。
刘道真戏妇遭讽
相传,晋代有个读书人叫刘道真,由于兵荒马乱,为生计所迫,他在河边帮人牵船。有一天,刘道真正在牵船时,看见河中有位老妇人操橹划船。刘道真自恃能诗能文,便嘲笑这位老妇人:
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
没想到,这位老妇人却立刻回敬道:
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
刘道真听了,羞得满脸通红。
还有一次,刘道真同朋友在一间茅屋中共用午饭,看见一位身穿黑衣的妇女,领着两个小孩走过。刘道真又嘲笑起她们来了:
一羊引双羔;
这位妇人回头瞪了刘道真一眼,正言回答:
两猪共一槽。
刘道真连碰了两次软钉子,以后再也不敢小看妇女了。
州官放火
宋朝年间有个州官叫田登,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他不许别人直接叫他的名字,说这是不尊敬他,叫“犯上”。他叫田登,不但“登”字不准说、不准写,而且像“灯”“蹬”“噔”等,也一律是“禁字”,谁要是不留神犯了“禁”,就会被打一顿鞭子。
这年正月十五即将到来,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叫作“放灯”。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告示,规定正月十五怎么过。那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怎么写“放火”呢?本该写“放灯三日”,那“灯”字不是不准写吗?起草告示的只好写“放火”了。
老百姓看了,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大过节的,连灯字都不准说,这是什么世道!于是有人就借此编了一副对联:
只准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但是不敢贴出去,老百姓就在私底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并且一直传到现在。
郑堂应对戏宦官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姓王的太监坐镇福州,仗势欺人,作威作福。有一年,他做六十大寿,竟把戏台搭在闹市区朱紫坊巷口,行人往来都得从台下钻过,百姓敢怒却不敢言。
有位秀才名叫郑堂,见此情景非常生气。他挺身而出与太监说理。这天,他故意穿着大皮袄,手执大纸扇去与太监争辩,驳得太监无言以对。为了争回脸面,王太监说:“拆戏台可以,但你得对个对子,对得好就拆,对不好,请你也得钻戏台。”郑堂同意,太监说:
穿冬衣,执夏扇,不知春秋;
郑堂知道他讽刺自己,便不慌不忙地道出下联:
朝北阙,镇南邦,没有东西。
周围百姓立即会意地大笑起来,弄得王太监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认输了。原来这“没有东西”既笑他没有学问,也讽刺他是个“阉官”胯下无物,有何可神气的?
小贩成大官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东石乡有一名士蔡逢益,为人耿直,有些骄傲。他一面开私塾,一面苦读。
一天,他为学生留的作业是对联:
木叶落尽山露骨;
学生们谁也对不上。这时,村里来了一位卖书笔的小贩,帮助孩子们对出:
莲房抽高水穿心。
蔡逢益知道是别人代作的,就找来小贩,当面奚落他:
锡瓶圆广,何必旁边插嘴;
小贩回答:
铁锁方型,岂知内里参差。
蔡逢益见此人如此放肆,接着出对:
狂犬无知,敢入深山斗虎豹;
小贩见教书先生出言不逊,也便针锋相对:
困龙未遇,暂来浅水伴鱼虾。
蔡逢益恼羞成怒,竟抽出扇子朝对方头上打去,由动口变成动手。小贩只好忍辱离村。这位卖书笔的小贩从此便刻苦攻读,竟屡试连中,出任广东布政使,这个人叫林奏我。这时,蔡逢益也弃文习武,被提升为广东南海郡的总兵,在林奏我管辖之下。
本来,林奏我对一扇之仇耿耿于怀,他夫人从“坏事变好事”的角度劝说他应将蔡总兵当作恩人看待。林奏我认为有理,所以派人去请总兵速来。
这蔡总兵性格刚烈,误认为此去凶多吉少,便吞金自杀了。林奏我闻讯赶来,扶棺痛哭,向众人说明原委,人们都为蔡总兵的死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