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魏源应对骂文痞
清代文学家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魏源十一岁那年,当众揭露了一个文痞抄袭他人诗作。那文痞恼羞成怒,指着灯笼里的蜡烛用顶针法出了一上联: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毫不示弱地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那文痞挨了骂,接着用拆字法又气冲冲地出了一上联:
少小欺大乃谓尖;
魏源立即回敬道:
愚犬称王即是狂。
那文痞见斗不过他,只好灰溜溜地跑了。
穷书生联嘲张之洞
清末,张之洞在湖北任督军一职,有个穷书生不满于当时的贪官污吏作威作福,想借个机会骂一骂张之洞,出出怨气。于是,写了一上联,寄给张之洞,要张之洞对下联。其联云:
之字路偏要你走;
张之洞及其幕僚看后,冥思苦想多日,始终无法对出。无奈之际只得求教于那位穷书生。书生寄来的下联竟是明显嘲笑他的:
洞中怪且奈我何。
蒋焘妙对拆字联
明文学家蒋焘,字仰仁,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八岁那年,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来访。谈话中,那友人出了一个上联让众宾对,联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是拆字联,很有诗意。在座的人绞尽脑汁,也没人能对出下联。蒋焘看见他们正在吃西瓜,想了一阵忽然有了灵感,于是高声念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诵完后,在座的人无不拍手称奇。这副对联难得的地方,在于上联拆“冻洒”二字,下联拆“切分”二字,而又十分符合全联所表达的事实。
小万安巧应对
万安是明朝正统年间进士,四川眉山人,学识渊博,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当过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相传他自幼学习对联,很有诗才。有一次,一位远客到他家来,坐在阶前,对着天空吟诵: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但他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不觉抓耳挠腮,频频拈须。万安见了,不禁觉得好笑,说:“这有何难,我对给你看。”随口念道: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李自成即景妙对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据说他十岁那年,一天傍晚,雨过天晴,月光皎洁,他的老师乘兴叫他来对对联。老师出的上联是: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想了许久,尚未对出恰当的下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霎时狂风顿起,云遮月蔽,李自成见景生情,随即对道: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这人没有心肝
文素臣在十岁的时候,听文客们称赞一副古对,文客们都说它古今少有: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相传下联是苏东坡对的,文素臣颇为不屑地说:“嗨,像苏东坡这样对法,我都可以对好几个。”
文客们见他小小年纪,口气却这么大,都说道:“那你对一个来听听。”于是文素臣便不加思索地念道:
五脏脾肺肾。
文客说:“五脏还有心肝呢?”
文素臣说:“我说的这人没有心肝。”文客们一听哄堂大笑。
李调元叔嫂端午趣对
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是四川人,乾隆年间进士,自幼聪明伶俐、能诗善对。
一年端午节,李调元来到厨房见粽子已熟,立刻向他三嫂要粽子吃。他三嫂爱五弟(李调元在家中排行第五)才思过人,便随口吟道: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
让李调元答对。
李调元略一思索,嫌联中“讨”字不雅,又转眼见厨房有焦黄喷香的油炸糍粑,禁不住说道:“我不要粽子要糍粑。”三嫂笑道:“糍粑来之不易,昨晚半夜才舂完。对不出下联,什么都不要想!”李调元灵机一动,应声答对: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
“偷”对“讨”,妙趣横生,叔嫂二人相视大笑。后又各改一字: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
李时珍续对娶妻
明代药圣李时珍不但精通药物,也擅长诗词赋对。传说有一次,李时珍从山上采药归来,见当地药铺门前人头攒动,便上前观看。原来是药铺王掌柜眼见年迈,想给自己的独生女儿掌珠招一个女婿,掌珠便出了一个上联悬挂于店铺门前,言明谁能对出下联便以身相许,一时吸引来众多年轻人。这个上联是:
刘寄奴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含羞寄往槟榔;
李时珍一看,此联嵌入九味中药名,流露了小姐含羞招婿的意思,别有一番苦心。他沉思了片刻,让人拿来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写出下联悬挂了上去。周围的人看到这情景纷纷品头论足,王掌柜闻声赶出店门,看那墨迹未干的下联:
徐长卿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车前欲会红娘。
此联也含九味中药名,且表明向小姐求婚的意愿。王掌柜见此联不凡,便问是何人所作,李时珍站出施礼。王掌柜见他一身尘土有些不高兴,随即吟出一联:
一身蝉衣怎进将军府;
李时珍不卑不亢应对:
半支木笔敢书国家志。
王掌柜有些惊异,又出一药联道:
扶桑白头翁有远志;
李时珍接口答对:
淮山红孩儿不寄生。
王掌柜见李时珍的应对无可挑剔,且人也气宇不凡,心里有些喜欢,正欲作主将女儿许配于他,不想掌珠从屏风后走出来,轻轻吟出一联道:
听徐长卿奏黄芩,沉香阁内曲曲惊云母;
李时珍闻声看去,见王小姐长得如花似玉,不觉怦然心动,情不自禁出口应道:
闻女贞子弹枇杷,防风屏前声声动天仙。
掌珠一听欢喜不尽,含羞掩面而去。王掌柜见状大喜,择个吉日,大宴宾客,让女儿与李时珍完婚。后来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其妻掌珠也耗费了诸多心血,给予了极大帮助。
“神童”李仕彬
相传清朝末期,有位人称“神童”的李仕彬,自小勤思好学,深得先生青睐。有一年大年初一,李仕彬的父亲背着他去给先生拜年,先生见他穿着新衣服,便出联道:
三尺天蓝缎;
李仕彬边向先生拜年,边想着来时见到的药柜上的药名,随即对上:
六味地黄丸。
这时,恰逢师娘上楼,先生再出对曰:
登楼望南北;
李仕彬拿着糖果,在屋里边吃边走边对:
行路吃东西。
先生望着门外河上的断桥,又出上联: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
李仕彬随口答道:
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
先生又指着烛台吟道:
火烛冲天亮,文光射斗;
李仕彬到屋外点燃一个爆竹,回来应对道: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天。
先生喜不自胜,连连称赞:“真乃神童也!”
纪晓岚替兄应对
纪晓岚小时候很聪明。九岁那年的一日晌午,学堂读书的哥哥还没有回来,于是他便摇着一根牛皮鞭去学堂找。原来,老师出了个上联,哥哥还未答上来。联曰:
苇秆织席席盖苇;
纪晓岚求老师道:“我替哥哥对可以吗?”老师听他奶声奶气,便笑着说:“那你对吧!”哪知他看看牛鞭便脱口对上:
牛皮拧鞭鞭打牛。
老师又诧异又高兴,连忙放他哥哥回家吃午饭。
周渔璜答对索书
传说在康熙年间,贵州贵阳来了个有学问的巡抚。在一个圆月朗照的夜晚,他带着一帮文客,到南明河畔赏月,看到倒影横在江上,忽生灵感,随口吟出一副对子的上联:
树影横江,鱼游枝头鸦宿浪;
文客们摇头晃脑、纷纷称赞,却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下联。后来,巡抚就把这半副对子贴在城门上,并加贴告示,以重赏征求下联。
一日,周渔璜到贵阳,见了告示一把扯下。当时,周渔璜还是个小孩,守告示的公差十分惊奇,很快把他带到公堂。巡抚命他当堂应对,周渔璜提笔一挥而就:
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
对的也是倒影,生动逼真,巡抚拍案叫好,叫人端出金银相赠。周渔璜分文不取,只想要几本书,巡抚就叫人挑一担书给他送去。
童子县试答对
清朝学者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他曾督学某省,有童子九岁参加县试,阮元看他年幼,于是用自己的名字出对曰:
阮元;
那童子随口对道:
伊尹。
伊尹是商初大臣。从字面上看,“尹”是“伊”的偏旁,“元”是“阮”的偏旁,对仗工整。因此阮元对那童子的文才感到惊讶。
又有一次,一个客人指着当地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那童子随口应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客人暗暗称赞他文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