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故事(2)

(2025-04-18 20:13:07)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对联故事(2)

邱濬应联争座
明代作家邱濬,字仲深,广东琼山人。邱濬幼年在学堂读书,一天,大雨滂沱,教室里有的座位处漏雨,他与一个富人的儿子争坐不滴水的座位,两人相持不下。老师说:“不要争了,我有一五字联,能对出的坐好位置。”于是念道:
细雨肩头滴;
富人之子一听,顿时目瞪口呆。邱濬却胸有成竹,应声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于是把好位置分给了邱濬。
富人之子不服,回家告诉了他的父亲,其父大怒,派人把邱濬叫来,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濬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富人见他出口不凡,怕他将来做了大官会找他的麻烦,于是只得作罢。

农夫出联难孔子
一次,孔子和学生颜回外出回家,走到半路上看到一个农夫挑了一担泥放在路上,路很窄,孔子过不去,那农夫笑着对孔子说:“先生,我出一个对子,你若对得上,我就把泥挑走让你过去,若是对不上,那你就自己挪动这担泥。”
孔子道:“什么对子?”
一担重泥拦子路;
这个对子巧妙地将孔子的名字仲尼和学生的名字子路联在了一起。对子巧妙,孔子苦苦思考也对不上。这时他的学生颜回走上前来,去挑那一担泥。颜回本是一个文弱书生,怎么也挑不起来,手上、衣袖上都沾上了泥巴。那农夫哈哈大笑。孔子也禁不住笑了起来。眼前的一切让孔子茅塞顿开,于是他大声说道:
有了,对上了,是:
两个夫子(农夫、孔夫子)笑颜回。
那农夫一听,赶忙挑走泥,让孔子过去了。

李白应联退敌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大唐经过“安史之乱”国力大减。唐朝周边小国想借此扩充地盘,高丽便是其中之一。高丽王为了了解大唐朝廷内有无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就请人写下一副对联到大唐下战表探虚实。
高丽使臣携战表对联来到都城长安,见到玄宗呈上对联。上联是: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唐玄宗见此联内含挑衅与杀机,十分气恼,与文武众大臣商量对策。
身为翰林院供奉的李白觉得为国效力的机会来了,就叫人取来文房四宝,写下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对得工整又义愤填膺,高丽国使臣带此联回国,高丽王见大唐虽经战乱但不乏人才,便打消了犯边的念头。

小丫鬟与马远斗对
据说,被人称为“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小时候性顽贪玩,不喜读书。
一天,马远偷偷溜出学馆,跑到池塘边,攀柳折枝,搅水逐鱼,好不痛快。他玩得正高兴,邻居一个丫鬟担着两只水桶走来。马远怪她搅了兴致,想吓她一下。等那丫鬟打满水挑起想走之时,躲在树后的马远,“呔嗨”一声大喊,吓得姑娘跌坐地上,水也洒了一身。马远还不罢休,装腔作势地喊道:
挑水丫头谁家女;
没想到那丫鬟竟低头回敬了他一句:
混账小子隔墙人。
这与马远的问话恰成一副对联,马远想不到这个丫鬟居然很有才气,又出一联吟道:
翠芦碧荷,且问你谁人栽就;
此时,丫鬟已经重新把水打满,挑起水桶,边走边答:
绿蓼红蕖,原是它天然生成。
马远听了又是一惊,等再想开口,那丫鬟已挑着一担水,头也不回地走了。
马远碰了钉子,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忽听窗外传来一阵笑声。他起身抬头朝外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挑水丫鬟,隔墙踏梯,拽着他家墙边桑枝,正摘桑椹吃呢。这回可有机会报复那个丫鬟了,马远便干咳一声,高声问道:
南院北邻近居,偷摘人家桑椹子,该也不该?
只见丫鬟双手扶墙,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对道:
东游西逛瞎混,不读古今圣贤书,羞也不羞!
一句话揭到痛处,马远羞得哑口无言。
自那以后,马远改变了以前的态度,专心读起书来。后来,他不但在写诗作文章方面很有成就,而且还画得一手好画,与著名画家刘松年、李唐、夏圭并驾齐驱,被尊为“南宋四家”。

秀才弄联反被嘲
明初大学士解缙因擅长对对联,被人们誉为“对联大师”。随着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都来向他请教。但也有一帮自恃才高的人不服气。一天,有个秀才,要来与他比试比试。
两人一对阵,这个秀才便摇头晃脑地念道: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
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了,感到这个秀才可鄙可笑,当即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把那个搬弄是非又无真才实学的秀才描绘得惟妙惟肖,想嘲弄人的人反被嘲弄,秀才狼狈不堪,无言以对。

联讽洪承畴降清
明末重臣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此人平时道貌岸然,开口忠君,闭口爱国,并亲笔撰书一联挂于中堂: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真是信誓旦旦,念念不忘忠君、守节。可是等到清兵入关,洪承畴在松山被俘,最后却屈膝投降了。
之后,他的许多同僚,如史可法、郑成功等人,坚决抗清,甚至壮烈牺牲。人们鉴于这忠奸分明、真伪若揭的洪承畴现象更加敬仰民族英雄,谴责民族败类,于是有人把洪承畴的对联改为: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在自己六十岁生日时,大摆宴席,隆重庆寿。他的一个“门生”引以为耻,于是披麻戴孝,用竹竿挑一对联前往“祝寿”。人们蜂拥围观,只见对联上写: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联中嵌名歌颂史可法,并与“承畴”谐音直指他“洪恩”“成仇”。
当时以史可法同洪承畴进行忠奸对比,撰文写诗颂忠责奸的文字甚多。其中还有一副两人名字的对联,写得更妙,曾不胫而走,传遍全国。联曰:
父成丑,子成丑,父子成丑,洪承畴;
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萧燧巧改联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一个举人名叫萧燧。一天,他在新会县看到一个大族门前,贴了一副炫耀门第的对联:
巷有几人,举贡,监员,进士;
家无别业,诗书,礼乐,文章。
萧燧见他们如此不知羞耻,便挥笔改写了对联:
巷有几人,化子,舞蛇,弄术;
家无别业,琵琶,绰板,三弦。
这一改,把那些高门大户都给贬低了,使他们哭笑不得。

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乡里就凭借其才气出了名。有一个石先生,不服气要与他一比高低。
这天,他们碰在一起。石先生看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于是便出了个上联难为蒲松龄:
细羽家禽砖后死;
蒲松龄一听,这是糟蹋我呀!我也得给他点颜色看看。他装作无能的样子说:“我不会对对子。既然石先生逼着我对,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看,请先生帮我一字一字录下来,要不,过后我自己就忘了。”石先生差点笑出声来:一个字一个字对,说不定出什么洋相呢!他满口答应下来。
蒲松龄大智若愚,一本正经地说:石先生幸灾乐祸,一本正经地记:
“粗对细,行吗?”“行。”记个“粗”。
“毛对羽,行吗?”“行。”记个“毛”。
“野对家,行吗?”“行。”记个“野”。
“兽对禽,行吗?”“行。”记个“兽”。
“石对砖,行吗?”“行。”记个“石”。
“先对后,行吗?”“行。”记个“先”。
“生对死,行吗?”“行。”记个“生”。
“完了,你念念。”
石先生便念道:
粗毛野兽石先生。
刚念完,顿时觉得羞愧难当,自认倒霉。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小瞧蒲松龄了。

曹雪芹应对骂财主
香山四王府村只有两眼水井,一眼在街中心,一眼在财主张伯元家后花园里。张伯元依仗权势,硬是把街中心的井给填了。人们要吃水只能到他家里去挑。他在井旁放了一个瓦罐,谁要挑水就得投一个铜钱,所以村民们恨透了他。张伯元还写了一个上联:
丙丁壬癸何为水火;
张伯元扬言:只要有人对出下联,他就认输,不再收水钱。
曹雪芹得知后,心想,这有何难。他叫人拿来纸笔,挥笔写道:
甲乙庚辛什么东西!
上联丙丁为火,壬癸为水;下联甲乙属东,庚辛在西,不仅对得工整精妙,还骂了张伯元。从此以后,四王府村的人吃水再也不用花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