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趣味诗集(6)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三十一、神智体
神智体,也称谜象诗,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是古代的文字游戏。它文字形体和笔划大小疏密的变化、位置的正反和结构的拆借增减来“以意写图,使人自悟”。一些人认为这种诗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名“神智体”,又叫形意诗。
据说神智体出自苏轼,据宋人桑世昌《回文类聚》记载:宋神宗时,辽国有一使者来京,以能赋诗自夸,神宗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便以诗诘轼,苏轼笑曰:“赋诗亦易事也,观诗难事耳。”便挥笔写了十二个字,“亭”字写得很长;“景”字则写得极短;繁体字的“画”字中间的人字还没写,“老”字写得粗大,“拖”字横了过来,而“筇”字写得极细。“首”字反写;繁体字的“云”中间断开了,“暮”字下的日斜了过来;“江”字右边的“工”弯弯曲曲,“蘸”倒写;“峰”字的山旁向右侧偏。写完之后,苏轼便让辽使读其意,辽使惶惑不能读,此后不复言诗。下面大家来看看苏轼这首诗。
怎么读呢?原来是这样: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三十二、韵字诗
韵字诗,古称叠韵诗,要求以同韵字组成句,再以同韵句组成篇。也就是说,一句诗里的字儿,全是同一个韵部的。
唐朝皮日休就创作过这种韵字诗。例如:
《叠韵·山中吟》
穿烟泉潺湲,触竹犊觳觫。
荒篁香墙匡,熟鹿伏屋曲。
——第一句五字全在平声“一先”韵里,第三句五字全在平声“七阳”韵里,第二句第四句十字全在入声“一屋”韵里。
皮日休的韵字诗还有:
《奉和鲁望叠韵吴宫词二首》
侵深寻嶔岑, 势厉卫睥睨。
荒王将乡亡, 细丽蔽袂逝。
枍栺替制曳, 康庄伤荒凉。
主虏部伍苦, 嫱亡房廊香。
明朝文学家祝枝山,一日与友人聚会杭州,众议以联助兴。一人先出上联:
屋北鹿独宿
——五字都是入声一屋韵,难度很大,直至更深,大家依然在冥思苦想之中。时过子夜,忽闻鸡鸣,祝枝山灵感顿发,对出下联:
溪西鸡齐啼
——五字均在八齐韵。
三十三、掉脚诗
掉脚诗也叫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亦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今天通称三句半,大多是用来讽刺的。
正德年间徽郡地区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知,令人捕至,责过十八,止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否则罪置重刑。”无赖应声曰: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只好哂而逐之。谓此类人世之少有,无赖亦可谓勇也。
明·冯梦龙的《广笑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潘生赴京应举,酒店女主人姓陆,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
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
念我客窗寒,同宿。
一老人劝免: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
若还到官府,不好。
两人相别,因其中一人瞎一目,有好事者写诗开涮:
好友情义长,相别在江阳。
两人齐下泪,三行。
三十四、吃语诗
纪晓岚不但很爱拿别人的相貌特征开玩笑,而且也喜欢拿南方人的口音出笑话。那年督学福建时,出了个“睡草屋闭户演字,卧樵榻弄笛书符”的时候,一直被人传为笑谈。这次侍驾南巡,又有机会到南方,他在舟中无事时,就在这副对联的基础上,写了一首诗,是专门用来应付南方官员求赠的。题目是
“草屋闭户言志”,仅看这题目,就让人够受的了,他那诗文,更叫人读起来非牛非马,诘屈聱牙,诗文是:
《草屋闭户言志》
馆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
散心松寺寻宵宿,喜幸花轩候晓行。
情切慈亲催寸草,抛撇蓬荜譬飘萍。
身逢盛世述书史,蛮貊氓民慕灵名。
——当时,皇上听南方官员一读这首“双声体”诗,一个个都成了“大舌头”,笑得有些支撑不住,靠在椅背上,险些倒了下去。在场的彭元瑞等人,也笑得姿态不整,失了官体。每逢南方官员求请题留,纪晓岚就将此诗抄录一份,送给人家,导演出一幕幕活剧。起初确实让乾隆皇帝很开心,但后来皇上见这样太不象话,就制止了他这种做法,不许他再给地方官员题赠什么。所以有人说纪晓岚侍驾过巡数省,看了许多风景名胜,却没有留下更多的诗文,可能是受到皇上限制的缘故。
三十五、叠韵诗
叠韵诗,全诗各句所用的字的韵部均相同,以期造成绕口令般的效果。叠韵是指两个或几个韵母部分相同的音节连在一起构成词或词组。
《五字叠韵诗》南北朝·萧衍
后牖有榴柳、梁王长康强。
偏眠船舷边、载匕每碍埭。
六斛熟鹿肉、暯苏姑枯卢。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很喜欢文学,有一次他出题让几个大臣一起作诗,要求是五个字必须迭韵。梁武帝自己先写了一句:
后牖有朽柳;
很快,其中一个大臣刘孝绰写下了:
梁王长康强;
然后轮到沉约,他写了:
偏眠船舷边;
后来的徐摛写的是:
六斛熟鹿肉;
何逊想了老半天,用曹操的典故,写出了:
暯苏姑枯庐;
再轮到吴均,他沉思了好长时间也作不出来。梁武帝觉得很可笑,假装吓唬他们说:“何逊不逊,吴均不均,都要治罪。”
三十六、同声诗
《同声诗》明·徐兴公
绿柳龙楼老,林萝岭路凉。露来莲露冷,两泪落刘郎。
黎岭连连路,兰陵累累楼。流离怜怜落,李郎懒来留。
留恋兰陵令,淋漓雨泪流。岭萝凉弄濑,路柳绿连楼。
——这首同声诗的特点,大家一读就知道了,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声母。这样的诗不好读,实际是更不好写,难得难得。
三十七、穴名诗
针穴为中医治病之术,以针刺或以艾灼穴位。在我国医学史上渊源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论述。其时,针灸治病已通行世上。针灸经穴名目繁多,历代文人可将药名入诗,针穴名自然亦可入诗。以针炙名联缀成诗,始自梁元帝萧绎,后世仿作者甚少。
《针穴名诗》梁元帝萧绎
金推五百里,日晚唱归来。(五里,归来)
车转承光殿,步上通天台。(承光,通天)
钗临曲池影,扇拂玉堂梅。(曲池,玉堂)
先取中庭入,罢逐步廊回。(中庭,步廊)
下关那早闭,人迎已复开。(下关,人迎)
《穴位即景》明·医学家李挺
这组即景诗是按十二经分布在四肢端部的穴位,按井、荣、腧、(原、)经、合的顺序而排列,其写作难度可想而知。
《渔翁》(于太阴肺经)
少商湖海一渔翁,鱼际太渊任转篷;
漫道经渠不可测,还数尺泽起蛟龙
《夜色》(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茅屋二三间,合谷阳溪第几湾。
九曲池边云影谈,港天星斗浴波澜。
《秋风》(足阳明胃经)
秋风历兑内庭西,陷谷冲阳过解溪。
三里未知何日到,几番翘首歇思齐。
《野寺》(足太阴脾经)
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
几回太白商丘过,汲取阳陵泉几升。
《班师》(手少阴心经)
少冲少府把师班,兵马神门得胜还。
灵道战书前日发,而今少海已归山。
《观涨》(手太阳小肠经)
浮萍少泽任东西,前谷渊源统后溪。
脆骨又逢阳谷涧,交流小海欲倾提。
《茅亭》(足太阳膀胱经)
茅亭结起至阴边,通谷浮云四望烟。
束骨近同京骨峙,昆仑逐与委中连。
《远眺》(足少阴肾经)
秋高闲眺涌泉边,然谷太溪豁眼帘,
复溜一帆阴谷去,江山览胜碧连天。
《秋雁》(手厥阴心包络经)
中冲孤雁彻云霄,几度劳宫故寂寥,
转过大陵来间使,深渊曲泽莫招摇。
《咏蝶》(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桃李掖门栽,中渚阳池次第开。
花落支沟香满涧,一天井字蝶飞来。
《别恨》(足少阳胆经)
窍阴别后恨相牵,几侠溪临泣杜鹃。
怀抱丘墟情未毕,烦君阳辅寄临泉。
《迷途》(足厥阴肝经)
云霞烟锁大敦峰,忘却行间转太冲。
坐望中封无路入,曲泉行水听踪踪。
——如果这首诗看细了,可能多知道不少的穴位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