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作:清明扫墓记

(2025-04-04 20:24:05)
分类: 原创:杂感随笔
旧作:清明扫墓记

        三月三十日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就立即为清明节扫墓做准备。
        我兄弟四人,父母去世后,每逢清明节,大家轮流为主操办这事,今年轮我。姐妹们是出嫁的人,不用轮,但她们都各自准备了纸钱、鲜花,以尽心意。
        所谓操办,无非是准备祭品等物,重头戏还是联系酒店,请兄弟姐妹以及下一辈吃饭,以示亲情。
        按本地习俗,清明节“前三后四”都可去扫墓的,但挑日子还有讲究。我家妯娌们个个是阴阳风水“专家”,都说五日清明节当天是虎日,不能扫墓,而四日则宜祭祀。男人们笑笑,也就顺从了。
        四月四日上午,虽然天色阴暗,但昨天下了一天的雨停了。大家说,爸妈一贯疼爱儿女,不会让我们淋雨的。
        没有雨,虽说利于出行,却少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
        出发了。除了四弟一家在北京,我们各家共聚集了十多人,浩浩荡荡,驱车前往。一路上有说有笑,像是去踏青。
        到了陵园一看,坟墓比去年又新添了不少。正如唐代云表的《寒食诗》所云:“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人头攒动,热闹得很。停车场停满了车,交警们忙得不亦乐乎。据说,今年清明节回家的人比春节还多。
        陵园里大喇叭响个不停,一会儿播流行音乐,一会儿播通告,要大家文明祭祀,不要烧纸钱、点香烛、放鞭炮。但是说归说,大家该咋办还咋办,年年如此。这自古以来的民间风俗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当然,民政部门也心知肚明,只是例行公事,做做样子罢了。
        到了父母墓前,我们也摆开了场面。大家七手八脚地清扫墓地,点起香烛,放好鲜花,摆上祭品(三荤三素)和米酒。这米酒啊,还得在墓地上洒一些,给土地爷尝尝。
        然后烧纸钱。这纸钱可是我们亲自打的。这几天街上到处都听得见敲打纸钱的“笃笃”声。
        除了纸钱,妯娌们还备有纸制的衣服、鞋子、眼镜、手机、金条、冥币,不一而足,烧得烟熏火燎的。年年大家都说下次不要买这么多了,心意到了就行。可是从来没有人少买过,似乎谁不多买些,父母就不保佑谁了。
        大哥掏出他的手机,说是刚下载了几段京剧,放给父亲听。
        因为父亲生前最大的爱好就是拉京胡,年老以后会拉得少一些。有时候我回家去看他,他兴致来了,就要我唱两段,他伴奏。伴奏完毕,他有点自得,说:“嗯,我手还不生呢。”
        大哥那山寨机音量颇大,“捉放曹”、“打龙袍”、“凤还巢”……响彻四野。三弟说:“爸爸现在正微闭双眼,手打板眼,乐呵呵地听呢!”大家一齐哈哈笑。
        三弟又对我说:“二哥,哪一次你把京胡带来,拉给爸爸听,让他评评你有没有长进。”
        我说:“好啊!别说是清明节,要不是这公墓远了点,我还真的想常来呢。”
        说真的,我拉琴时常常会想起父亲。因为我喜欢京剧、爱拉京胡完全是受他的影响。只是后来因工作繁忙,将近有二十年没摸过京胡,直到快退休了才又以此消遣。老人家他在世时绝对没有想到我还会重新操起京胡。
        一个多小时后,礼毕。最后放了一挂鞭炮,大家便鱼贯下山,直奔酒店。正是:
        借问酒家何处有,驱车直奔“白雪”厅。
        “白雪”餐厅是我联系的吃饭所在。
        (写于2011年清明节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