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思莫相负·白落梅谈宋词(14)

(2025-01-26 20:14:4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相思莫相负·白落梅谈宋词(14)

        满目空山远,应惜眼前人

        《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都说人生似一场虚幻的梦,然而梦里梦外,都是真实的自己。每当看到夕阳沉没,看到草木凋零,看到依依送别的人们,就感觉,是一场戏的落幕,一段故事的结束。此时就会想起晏殊词里的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出自于他的《浣溪沙》。轻吟一遍,心中的柔软就增添一分,仿佛所有虚妄的努力,茫然的追求,到最后,都与心相违,都不过是,为他人作了嫁衣。不如珍惜可以把握住的光阴,怜惜眼前的人和事,只需要给一份寻常的偎依,这样才可以省略去那些无由的风雨。
        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样一句话,必定是一个经历了春花秋月,经历了悲欢离合的人,才会生出的感悟。看过了人间冷暖,四季更迭,在岁月的历程中患得患失。感叹生命易逝,年华易老,平静下来,便悟得这么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句词,带着一种淡淡的无奈,也暗示人生当及时行乐,不必好高骛远,也不可任意蹉跎。好好珍惜可以把握住的机遇,怜惜一直陪伴在身边、不离不弃的人,就是幸福。做不到人淡如菊的从容,却也是安于现状的平和。
        这阕《浣溪沙》,虽是伤春之作,又寄寓别离,却写得波澜不惊。情怀深刻,语言明净,别有韵味,没有一般伤春之词的哀怨浓愁,多一份温婉清淡。这也是晏殊词的风格,他所著的《珠玉词》,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可见他的词格调清雅,富有风情,没有雕琢,皆为即景而写。晏殊的词集里,没有一首次韵之作,他填词,只为抒发自己的真性情,似一曲弦音,随着意境而流淌。他的词,没有羁旅愁苦,也不见太多的儿女情长,纵是有悲戚伤怀之作,也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奈。比如,年光的流失、世事的无常、山河的变迁等,这一切,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要表达的就是这种人生不可避免的命运。
        出生在临川才子之乡的晏殊,自小聪明好学,五岁能诗,有神童之美称。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十四岁的晏殊入殿参加考试,脱颖而出,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之后,平步青云,官居宰相,一生显贵平坦,纵有小的波折,也一笑而过。《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惜才、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这样一个坦荡之人,自有豁达的心胸,不拘泥于狭隘的思想,不为俗物所纠缠。都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品出其心性和胸襟。但一个没有宽大襟怀的人,没有明净思想的人,也断然写不出清澈醒透的文字。只能在文字逼仄的窄巷里,走走停停,找不到出来的路。
        他起笔就感叹“一向年光有限身”,这么直接,在刹那就撼人心魄。让我们都明白,年光的短暂,生命的有限,看着似水光阴淙淙流淌,我们是这样的无能为力。是的,春光就是这般易逝,盛年转眼就不见了,我们只能从容地迎合自然规律,因为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劳。他说“等闲离别易销魂”——别离不过是人间最寻常的事,就像是一则故事的剪影,带着些许伤感的情节,但也是恍然而过,稍纵即逝。感叹是多余的,倒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府里总是宾客如云,晏殊是洒脱之人,他懂得及时行乐,聊慰有限之生。
        然而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虽说散了会聚,聚了会散,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总是无端地尝尽悲喜。记得《红楼梦》里说宝玉多情,喜聚不喜散。而黛玉无情,喜散不喜聚,缘由是,聚时欢喜,散后冷清,莫如不聚不散。然而,黛玉又是否真的是无情之人?她应该比宝玉更深情,因为她深知聚散无常,在不能改变的时候,莫如持一份淡定在心里。每个人对待人生的方式和态度不同,清淡之人,自怀清淡之心。林黛玉寄人篱下,自有难言的凄苦,不敢对幸福有太多的奢望。晏殊一生显贵,他有足够挥霍的资本,他的人生,不需要为谁负累,只为自己而活,活得纯粹,活得洒脱而自在。
        筵席散了,一种繁华后的寂寞,顿袭心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若此时登楼,放眼辽阔的山河,徒然地怀思远去的故人。若是独处于窗下,看院内繁花疏落,反添了伤春之感。莫如怜惜眼前的人,这里眼前的人,指的是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人,也许是歌女,也许是亲人。也代表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机遇、旖旎而安稳的日子。这些所能抓得住的真实的生活,才需要好好珍惜。
        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一句取自唐代传奇,元稹撰的《会真记》,又称《莺莺传》。崔莺莺写给张生的诗中:“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在后来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也出现过。晏殊结句处,用这句诗,即转即收,可谓精致巧妙。
        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许有些人,一生也悟不到它的真意。明明已经拥有了人生最平淡、最朴素的幸福,却不知道珍惜。总希望将自己抛掷到滚滚红尘,在浪涛里去打捞,那些虚幻而华丽的梦。为难以企及的名利,为不可获得的爱情,为华而不实的荣耀,付出惨痛的代价。却辜负了,一生默默相随的人事。流光易换,淡如云烟,应记取:满目河山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也曾年少,误了秦楼约

        《千秋岁引》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一个天涯过客,寄宿在驿站,于寒凉的秋夜,闻到阵阵捣衣声。燕子东归,大雁南飞,只有他,久客异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里。也曾在清风明月下畅饮人生,高谈抱负,那些欢情和佳景,仿佛就在昨天,触手可及,却又缥缈难捉,萦绕在心中,未尝一刻忘怀。这样一幅冷隽岑寂的秋夜图,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一个仕途失意之人的羁旅情思。他被放逐在秋天的驿道,背上简约的行囊,已没有往昔功贵,只是一点还割舍不下的回忆。
        这个人叫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这样一个伟人,不难想象,他的昨天,有过怎样的辉煌。有人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王安石的写照,然而这也只是他思想上的境界,回到残酷的现实,再华美的梦,都会有被粉碎的一天。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退隐,往日的繁华,就在摘下乌纱帽的那一刻,一笔勾销。没有付诸东流的,是他一生在朝为官的显赫历程,还有那一册沉淀了他才学的《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一个仕宦之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临川,也是汤显祖笔下《临川四梦》的临川。这个地方,至今被赞誉为才子之乡,因为王安石,也因为汤显祖,还有曾巩、晏殊等人。我与临川,亦有一段情结,因为它也是我的故土。我才情浅薄,虽不足为道,却为生长在这片诗书盎然的土地上,倍加感恩。有幸去过王安石纪念馆,一睹这位杰出宰相的豪情风采,在他的塑像前,洒一杯桂花醇酿,祭拜他的英灵。也有幸在汤显祖曾经惊梦的牡丹亭园,枕石酣睡,做了一场隔世的游园惊梦。走进临川,也许未必会成为才子,但一定能沾染到它明净的性灵。
        这首《千秋岁引》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词调上不难看出,应该是王安石推行变法失败,罢相退居金陵后的晚年作品。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想着兼济天下,又希望可以独善其身。当他将种种改革方案呈现在百官面前,他的变法,无疑触犯了那些大官僚的利益,使得不少皇亲国戚和保守的士大夫结合起来,极力反对变法。孤立无援的时候,他就像远航的孤舟,迷失在苍茫的雾海,找不到停泊的港湾。我始终认为,处身在政治的旋涡里,可以做到及时的激流勇退,方不失为一个睿智果敢的人。王安石罢相退隐,一半是局势所迫,立身悬崖,无路可走;一半则为他身处迷雾,却心性澄明醒透,自知不能力挽狂澜,不如悬崖勒马,退一步海阔天空。
        红尘梦醒自知归,归来时,一壶酒,一张琴,一把剑,做个闲隐的高士。才看过繁花谢幕,又闻秋夜捣衣声;才脱下锦绣官袍,又身着粗布素衣;才离开豪宅府邸,又寄身天涯驿馆。人生就像是一盘下得散乱的棋,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过程,就被迫仓促地分出胜负。虽然开始有过预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结局,难免有些慌乱,心态持平后,依旧会生出寥落之感。此时的王安石,正处于这个由盛转衰,由成至败的阶段。他一生叱咤风云,所惊起的浪涛,又岂是一朝半夕能够平息的?纵是千年后,那场宋史风云,依旧被世人津津乐道,那个叫“王安石”的千秋故事,依旧缓缓流传。所以他无法彻底地平静,午夜梦回,他忘不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政绩,忘不了故乡的月明,更忘不了,曾经海誓山盟的红颜。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两个无奈,道尽他不为人知的辛酸。这一生,都被名利困锁,牢牢束缚,为了世情俗态,耽搁了自己本该闲雅的生活。只可惜,将风流韵事轻轻抛掷,到如今,想要回头,似乎为时已迟。“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这一句,道出他真正的心声,当初许下的约誓,没有如期兑现,辜负了在秦楼苦苦等待他的红颜。无限怅然,有如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的一生,似乎总是在错过后追悔,得到时又怕烫伤了手。想起席慕容的诗:“其实我们一直都在错过,错过昨日,又错过今朝。”那场秦楼之约,已成了今生未了的约定,梦里红颜,早已嫁作他人妇。
        人生就像一场大梦,梦回酒醒,思量前程过往,自是心痛得无以复加。世情浑浊,众人皆醉,也许只有历经沧桑的人,才能醒透。南柯一梦,只有从梦中醒来,才知是做了一场梦,而梦中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醒来时要面临的又会是怎样的现实。每个人,都被情牵系一生,那些被忽略的情,被搁浅的缘,其实没有真的离开。曾经功名显贵的王安石,到老的时候,怀念的,终究还是一段年少的风流情事。
        也曾写下豪情慷慨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被赞为咏古绝唱。然而这首《千秋岁引》凄丽柔婉,情真动人,抒发了功名误身、当及时退隐的慨叹。
        江湖老去,山河不改当年。在一个寒凉的秋夜,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白发老者,在淡淡的月光下,找寻着他年轻时错过的情缘。只是,山重水复,流年已换,他还能赶赴那场,曾经失期的约会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