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读诗(9)|叶嘉莹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雨霖铃》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评注】
都门,京都城门。柳永在汴京,将行之日留别恋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惜别之作。
上片实写别时场面,情人执手相看,绸缪之状一如秋雨缠绵,“千里烟波”,别情已飘动难抑。下片设想别后情景。过片即警策,乃将我之离别推及于千古之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幽艳隽秀,动摇人心。柳永擅长调,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此词既有铺叙之密,又得余味之长。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评注】
秋夜,稼轩独宿于破败的民居之中,虫鼠相扰,风雨相侵。在此凄风苦雨之中,他想到的不是一己之身,而是大丈夫的功业、国家的山河。
“平生塞北江南”,在旁人也许是妄为大言,在稼轩却是真实地叙述自己的经历,他确是从青年时期便组织义军,投奔朝廷的。可惜终究难得大用,志愿不遂。
词的最后两句跃然描画出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志士形象,震撼人心。
《点绛唇》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评注】
天随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别号。陆龟蒙精通文学,人品绝高,晚年隐居松江甫里。姜夔对陆氏甚为仰慕,曾在《三高祠》诗中说:“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在这首词中,姜夔表达了同样的心愿。只不过如今的“第四桥边”只剩下“残柳参差舞”,南宋之国事日非,可于言外得之。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评注】
《玉阶怨》是乐府古题,多写宫怨。
在降下白露的秋夜,宫女站在阶上,直到露水浸湿了罗袜,可见其站立之久。
姜白石《湘月》词云:“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同样写秋夜久立,初读似寻常,细味之,那种寒意渐侵而执着不改的深情便慢慢透出,与此诗是同一境界。
诗中的宫女回到室内放下水晶帘,却仍然隔着帘子注视着天上的明月,可见心中怨情还是没有消解。全诗不着一“怨”字,而宫女无事可为、痴痴凝想、欲罢不能之貌毕现,可谓深于怨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评注】
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碧绿色。
这首诗写江天晚景。前两句极刻画之能事,写斜阳映照于江水之中,染得江水一半艳红,一半青碧,色彩鲜明,造句瑰丽。见过此等景象的人,必当知晓这两句是何等贴切。“可怜九月初三夜”直抒胸臆,以饱含深情的口吻赞扬秋夜的美丽。“露似真珠月似弓”抓住此时的节令特点,白露明月,如珠如弓,给人以分外清寒之感。全诗以宁静愉悦的欣赏眼光写景,奇丽如画,令人神往。
《寒菊》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趋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评注】
菊花在秋季开放,以其能经历风霜,被赋予了高洁不屈的品格。
郑思肖,原名之因,生当南宋末年,宋亡后,他改名思肖,以示思念赵宋;又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这首诗一语双关,既是对菊花品格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宁折不弯的气节。
哪怕到了篱落疏疏的衰飒季节,菊花的持守也不曾穷尽。它宁愿在枝头抱香而死,也绝不屈从于北风的淫威。诗人忠于故国的坚定信念及其铮铮傲骨令人钦佩。
《八声甘州》北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评注】
想佳人、妆楼颙望:颙望,抬头凝望。
境界有小大,这首词便是苍茫开阔的“大境界”。风、雨、楼、河,似乎已充塞于天地之间,置身于其中的词人显得如此渺小。然而当他登临纵目、望极天涯之时,却是“人”的一点灵心让风雨楼河有了流动之势。
柳永写羁旅之思常与怀人之感杂糅,下片“想佳人”句即从对方着笔写相思之情。词人固然阑干独倚,佳人也是目盼归舟,两处一心,情致深厚。全词意脉贯穿,浑融流畅,沉雄清劲之中伴以缠绵柔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注】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古时的重阳节有戴茱萸花登高的习俗,诗人漂泊在外,不能参与家乡兄弟们的这一盛会,遥想故园,思亲之情拳拳流露。王维作此诗时年仅十七岁,意气风发,也最易生出离群索居的孤寂之感。
诗的前两句便表现了这种情感,不假雕琢,却情意厚重,万口流传。每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想到这两句诗,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两句也因真切动人,情意盎然,不求工而自工了。
《登乐游原》唐·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评注】
乐游原,唐时的游览胜地,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荒原的高空中孤鸟飞翔,这是一种空阔萧条的境界。
长安是见证了几代兴亡的所在,诗人于此见到沧海桑田、梓泽丘墟,自然心生今昔之感。
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已经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他想到煌煌赫赫的汉家天下也在此处归于沉寂,更添一重哀感。秋风吹木叶,已经令人生悲,何况已经无树可吹?末句尤其寄慨遥深。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评注】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张九龄的《感遇》诗多托物寓意,寄托遥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以花木起兴,先写春兰秋桂生意欣然,这是外在的美好。再以“草木有本心”表现其内在的高洁操守和独立人格:天性中的芳洁美好,不会因为无人欣赏无人共鸣就有所改变。诗中幽居林壑的隐者和独自芬芳的草木具有相同的品质,那便是诗人所追求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唐·杜甫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评注】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骕骦,良马名。
这组杂诗写的是诗人在西北一带的见闻随感,这一首写的是马。这匹马品种优良,虽年已苍老,但还想着上阵出征,宛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
杜甫思君恋阙之心一生不改,“迥立向苍苍”的老马也是杜甫的人格象征。
前一篇:给孩子起名字的禁忌
后一篇:咏古代四大美人(3)|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