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二人合称“李杜”。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却很不幸,穷困潦倒,最后竟被饿死。
杜甫的忙
“李白很闲,杜甫很忙。”这话说得有点儿贴谱。不过,杜甫的忙可以用“穷忙”来概括。
忙于入仕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自然也要继承家族的传统。杜甫年少时就熟读诗书,还能出口吟诗,家里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他自己也很自信。在他24岁时,就去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结果落榜。但他既没再考,也没急着成家,而是忙于游山玩水。在登上泰山之时,他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满腔豪情。
杜甫到29岁才娶妻安家。婚后第三年与李白在洛阳相遇。李白当时因被贬,带着钱出来游玩散心。杜甫崇拜李白,便陪着他在开封、商丘一带从夏玩到秋,其间又有当地既是官员又是诗人的高适加入,三人玩得很开心。杜甫余兴未尽,第二年又特意跑到山东济宁与李白再次相会。酒醉之时,李白发出“长安虽大,却容不下李白”的感慨。杜甫备受刺激,决定去京城寻找机会。杜甫长安熟人多,一到长安,就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找汝阳王喝酒,约驸马郑浅喝茶。他也认识王维,没事儿就去听王维弹琴。第二年,根据唐玄宗李隆基的指示,朝廷搞了个“大唐好人才”的选秀活动。谁知,这却是权相李林甫编导的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之久,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
天宝十年(751)正月,李隆基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天宝九年(750)冬预献三篇《大礼赋》,得到李隆基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并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44岁,至长安也十年有余,因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他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李亨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至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投奔李亨。五月十六日,被李亨授为左拾遗,故其世称“杜拾遗”。是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是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次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他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化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余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苦且艰辛。广德三年(765)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奉节)。杜甫得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100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40亩果园,用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不久,在听到郭子仪大军收复长安的消息后,杜甫的心又“活”了,不知是思乡之心还是求仕之心,他迫不及待地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又漂泊到岳阳,他没有想到这一段水路竟然走走停停,人生的最后几年光阴全在这船上了。
杜甫这一生始终挣扎于贫困中,以至于小儿子被饿死,自己摆地摊,靠亲友救济施舍,最后也被饿死的凄惨地步,真是令人落泪,令人惋惜。
忙于作诗
杜甫一生写了3000余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500首,在诸多诗句中,却没有一个“闲”字,说明他的确很忙。他在35岁以前,虽然仕途受挫,但还不为生计发愁,寄情于游山玩水,在和李白等人同游中互相唱和。作为李白的追随者,他写下吹捧李白的名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杜甫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用“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句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在他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感同身受地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其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投奔李亨,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夜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篇。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随后关中大旱,饥荒成灾,杜甫写下了《夏日叹》《夏夜叹》,而后弃官,携家人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其间,他在《狂夫》等诗中这样写道:“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430余首,占现存作品的30%,包括《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在这个时期,杜甫的诗作都是由真情实感而发。
比如,在他穷得连酒都喝不起时这样形容自己:“朝回日日典春衣”“酒债寻常行处有”,心情很悲催。
比如,在他挨饿时向好友求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当高适从百里之外送来米面,他又写道:“故人供禄米,邻居与园蔬”“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心情很苦涩。
比如,他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生活得以暂住安定,他出门到江边散步,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心情很舒畅。
比如,他在窗前坐看风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心里很诗意。
比如,邻居来喝酒,他表达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他到一个朋友家吃小米饭、炒韭菜,写下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在另一个朋友家吃白米饭加生鱼片,便有了“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心情很美好。
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得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200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北归,这时只能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同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在船上的日子里,他也用“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的诗意,把自己喻为广阔天空里一只无处落脚的沙鸥。
可以说,杜甫走过的路,留下的每个脚印都堪称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