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投永王,蒙冤入狱
听闻叛军即将南下,李白与家人不得不躲进庐山去避难。
亡国家恨的伤感涌上心头,李白哭诉着:“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是啊,既然太阳都已经在大江西面沉没消失了,又让我回到哪里去呢?
在庐山的日子里,李白脑中时时浮现的,总是人们那一张张惊慌绝望的面孔。而朝廷颁发的那些“制置”之诏,也没能缓解李白心中半分的痛苦。
所谓“制置”之诏,是在天宝十五年(756)七月间,玄宗在去蜀的途中采用了宰相房琯等人的建议颁布的:太子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朔方、河东、河北诸道兵马,收复长安、洛阳。永王璘则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收复长江流域。
但还没等诏书颁布,太子亨就继位成了灵帝,改元至德,而玄宗就成了太上皇。直到至德元年(756)九月,李璘准备出镇江夏,朝廷的大风波才算渐渐平息。
李白庐山度日如年,正当他不知该如何排遣心中抑郁之时,古人韦子春到访。韦子春是天宝初年李白任待诏翰林时认识的人,在秘书监当过八品著作郎,却因为多年都不得升迁而辞官故里。但这次,他被永王邀入帐下,担任司马一职。韦子春这次来找李白,就是奉了永王之命,来聘请李白入幕。
寒暄完,韦子春就将这“制置”之诏说出,并重点强调了永王出征时的士气高涨。李白听了,喜出望外,想着先东下金陵,以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出师北征——兵分两路,一路从运河到河南,另一路则跨辽海直至幽燕,,如此配合新帝,收复长安和洛阳,指日可待!然而,尽管李白十分想下山助朝廷一臂之力,却也有很多顾虑,就推托着:“愚兄草野之人,疏懒成性,且已年过半百,恐不堪用。”韦子春说道:“多事之秋,大丈夫应当仁不让!”他让李白好好考虑一下,就先离开了。
李白和宗氏商量到夜半,宗氏仍不同意,坚持“宁与李白若糟糠,不教夫婿觅封侯”,而李白却说:“封侯事小,报国事大。”他决定,过完这个年关,就动身前往永王之处。宗氏知道李白的心性,只要是他决定的,就没有还能改变的了。
大年初五,李白身着永王送来的崭新衣帽,拿着永王最信任的幕府判官李台卿的亲笔信,坐进永王派来的肩舆,离开了。离开时,李白看到宗氏在抹眼泪,便有些不舍,说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骑马跟在李白后面的韦子春纳闷道:“哪里有佩了黄金印,反而不下机的道理?”李白笑称:“韦兄有所不知,这宗氏一心向道,从政在她看来就如粪土,没什么用。”韦子春这才明白,原来李白这是在反用苏秦的故事,便打趣道:“不会佩得黄金印,就会对自己这个俗人不加理睬了吧!”
李白在肩舆上吟起诗来:“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韦子春在后连忙赞同:“是啊,像汉代郑朴这样有经国之略的高士,却始终寻求独善其身之道,这样对苍生社稷又有什么用呢?”
下山途中,李白写了一首《赠韦秘书子春》与韦子春共勉,其中那句“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表现了李白急于对国家做贡献的心理——他不论经历多大的打击和挫折,都是心系社稷的。
李白下山之际,正赶上永王大军到浔阳。放眼望去,只见江面之上旌旗蔽空,号角震天,军鼓咚咚。见到这壮阔的景象,李白激动得不能自已,张口半晌却说不出半个字——有这样强盛的军队,旗开得胜必是指日可待之事!
为了给李白接风,永王在最大的那条船上举办了盛大的宴会,鼓吹雷鸣,歌舞翩翩,李白也因此经历了人生中最特别的洗尘宴。宴会上,李白与众人高谈阔论,吟诗作对,热闹了整整一日,还当场吟诗一首: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随后,在东征的途中,李白更是浮想联翩。思绪翻涌之际,他一口气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首》。他欣喜地认为,永王东征是奉命行事,是“天子遥分龙虎旗”的壮举,必将得到三吴人民的拥护,大军过三江,渡五湖,跨辽海,救中原,不日定能大获成功,奏凯还朝。同时,他还得意地想,永王一定是将自己当作谢安,而自己也一定会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从而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接济百姓,安抚社稷,然后功成名就时退身隐居,留得美名垂青史。
可是,这仅仅只是个梦而已,很快,这梦便醒了——其实,肃宗早就下令让永王回到太上皇身边去,可永王不从。万般无奈之下,肃宗对永王下了讨伐令,调遣士兵将永王团团包围。
李白本以为,自己口中歌颂的人能率领人马齐心协力将胡人驱逐出境,却不知,自己已盘桓在了玄宗和肃宗父子、李璘和李亨兄弟间的战争之中。
内战在金陵一带爆发,永王惨败,慌忙逃往鄱阳,后又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
李白从死人堆中爬出来,却在逃往庐山的途中被抓获,关进了浔阳的囚房中。他的罪名是“附逆作乱”。
身陷囹圄,以美为刺
至德二载(757)春,李白在浔阳的囚房中,戴着手铐足链,跪在监狱潮湿的地面上写着申诉书,心中满是凄凉。
为什么自己会身陷囹圄?为什么自己会在半百之年这样的飞来横祸?不能保家卫国已是痛彻心扉却还要在这囚房中忍受着骨肉分离的心酸,又有谁会懂得?李白的夫人宗氏手捧着他亲自书写的申诉书在外四处奔走,能求的人几乎都求了个遍,可是又有谁能帮得了啊!
半年过后,李白却被放了出来——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查明无罪,准他出狱。
原来,肃宗听闻永王身亡的消息十分悲痛,对皇甫侁大发雷霆,口口声声道:“侁既生得吾弟,何不送至蜀中,焉敢擅杀!”然而事实上,没有肃宗的命令,又有谁敢擅自杀害亲王——皇甫侁就这样背了黑锅。
如果说永王没有“叛逆”,那么,这“附逆作乱”的罪名自然也不能成立。所以,李白得以重获自由。
宋若思欣赏李白的才华,不想让他再归隐深林,想将他留在幕中,继续推荐给朝廷。可谁知,肃宗的旨意却是:流放夜郎。
这道旨意令宋若思目瞪口呆,也让李白体会到了什么叫晴天霹雳。李白又被抓进狱中,宗氏来探望他,却见李白一句话不说,只是呆呆地愣着。
有一天,李白听狱卒说起长安、洛阳已经收复,天下已经太平了,他突然站起来,握着牢房的栏杆,目光灼灼,却仍是发不出声音,又颓然坐下。
十二月的一天,外面又传来欢呼声,原来,玄宗和肃宗都即将返回长安,普天同庆,而牢房中也赐酺五日。这本没有李白的份,可是狱卒可怜他,也给了他一份酒肉。李白谢过好心的狱卒,却跨过佳肴,将那酒一饮而尽。许久未曾饮酒的李白,胃里翻江倒海,就像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城池是谁弄丢的,天下是谁搞乱的,暴乱又是谁引发的,这与自己何曾有半点关系?现在普天同庆,皇帝将士劳苦功高,自己却背了个巨大的黑锅!想着想着,李白渐渐失去了意识。
醒来后,李白看到囚房中有个医生在为自己诊脉,原来是狱卒同情他,请了个大夫来给他看病。大夫摸摸他的脉象,只道是七情抑滞,肝郁不舒,需要发泄,否则壅塞日久,就不好说了。狱卒吩咐大夫抓来了药,又找来些《诗经》之类的书籍让李白看看打发时间。从那以后,便常会有年轻的狱卒向李白学习讨教《诗经》。
一日,学到“鄘风”的《君子偕老》,李白照常先读诵一遍,再解释一番,最后讲道:“齐宣公的夫人宣姜在宣公死后,与庶子姘居,因此齐国人就写下了这篇文章,夸赞宣姜的头饰如何美,衣衫如何美,容貌如何倾城,但全文却无一句话赞颂她的品德。”说到这,李白问狱卒:“你们可知道,这是什么含义?”狱卒想了想,答道:“是说宣姜缺德!”李白欣慰地点点头。又一日,李白讲到“齐风”的《猗嗟》:“鲁庄公的父亲死后,庄公的母亲文姜常去齐襄公那里幽会,鲁庄公不但不劝阻自己的母亲,却与母亲一同前往齐国。齐国的人作了这首诗,也是对鲁庄公一派赞美之词,赞美他容貌俊美,身材高大,武艺超群,能歌善舞,唯独没有提到他的品德。”还没等李白发问,年轻的狱卒立刻说:“这与《君子偕老》用的是同一种方法!”李白很欣慰,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说道:“这就是以美为刺,也就是反调正唱。”
说到这,李白突然想到,自己又何不反调正唱一次呢?于是便有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写好后,李白还将其贴在了囚房的墙上。
其一:“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其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其三:“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其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其五:“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其六:“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其七:“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其八:“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其九:“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其十:“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巡视监狱的御使看到了,觉得写得很好,便将其呈给了主管。主管也觉得好,便交给了朝廷,还在奏折中写道:“臣所管犯人李白,虽罪在不赦,然在狱中将近一年时间,尚遵管教,颇知悔改。近作歌词十首,颂扬西巡盛事,恭贺圣主还朝,足见该犯自新之意,臣等执法之勤……”
年轻的狱卒看着这诗歌,虽然表面上声声都是赞美,颂扬西巡之盛况,赞扬蜀中之美景,可唯独没有写这位君主是如何心怀苍生社稷,如何寻求治国方针,如何兼顾治理天下之宏愿——这不是与那《猗嗟》和《君子偕老》一样,同为反调正唱吗?想到这,小狱卒为自己的先生捏了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