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18)|孟凤梅著

(2024-11-29 20:13:40)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诗传(18)|孟凤梅著

        第七章|乱世犹怀报国志

        心系天下,陈情无门
        杜甫刚从城中归来,就看到李白在门口等候。于是,他便把两个儿子打发走,才开始跟李白说。
        原来,哥舒翰虽在朝中,但想让他转交奏疏,揭发安禄山谋反之事,风险实在过大,恐怕他不会出头——杜甫在城中的几位好友都是这样说的,王补阕和宋庙丞还特意嘱咐杜甫:“一定要小心行事!”
        李白说:“哥舒翰是国家栋梁,又掌管着军政大权,怎么会对国家安危不管不顾呢?
        杜甫沉思良久,建议先试探一番——不用李白的奏疏,而是另写一份投赠诗给哥舒翰,旁敲侧击,看他的反应如何,再计划接下来的事情。
        李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连夜给哥舒翰写了一篇文章《述德兼陈情哥舒大夫》。杜甫看了很久,慢慢抬头说道:“这诗题明明就是‘述德兼陈情’,可是这内容却只有述德而没有陈情啊!
        李白笑了,说道:“哥舒翰拿到这首诗文,就会思考我投赠这首诗要做什么,会有什么目的啊!”杜甫慢慢理解了:“也就是说,这首诗不是像普通民歌那样歌颂‘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而是以‘国家英才’相许,以‘浩荡深谋’相期,就是希望他不仅有攻城略地的勇气和气魄,更要有安邦定国的计谋,继而想到作者定有大事相求,而不只是一般的夸赞。”
        虽然哥舒翰是一介武夫,但他能读《左氏春秋》,想必他也能喑得微言大义,这首诗的弦外之音,他必定看得出来。如果哥舒翰看得出这诗文的意思,一定会与李白面谈的;而若他不理,那么,这件事情就很难办了。
        李白也不想再顾忌那么多了,先投石问路,将诗文送出去再说吧。
        诗文送出去没几天,李白便已等得不耐烦。这时正是春游的季节,那城东南巅峰曲江池又正是春游的胜地,于是杜甫便陪着李白到曲江一游,消消苦闷的心情。曲江池一切如旧,仍是花柳明媚,高阁辉煌,游人接踵摩肩。虽然热闹非凡,繁华不减当年,可是李白却没有了当时的心境。
        两人信步走着,快到池南的望春宫时,看到警卫森严,侍卫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
        看这架势,应该是有皇室中的人在此处。李杜二人正想看个究竟,却听见身后人喊马嘶,游人纷纷闪躲,只见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走来,前面数十位骑卫开路,四面锦旗在高处端端地立着,上面分别写着“秦国”“韩国”“虢国”,还有一面锦旗上单绣着一个“杨”字。旗后是一匹金鞍白马,上面骑坐的人身穿紫袍玉带,趾高气扬。如果有人靠近,他就大喊:“把闲人打开!”于是,侍卫立刻挥舞着鞭子抽向两边的人们。
        路人们有的胆小,怕惹上什么事端,就背过身去,侧目而视。忽然,望春宫中又出现数人,皆骑着高头大马。一个老太监被一群小太监拥着,高声宣读圣旨:“万岁爷口谕:三位夫人即时乘马入宫,万岁爷和杨娘娘已在苑中等候多时。杨丞相别殿赐宴。”听罢,杨丞相伏地谢恩。
        许久,人群渐渐散去,途中皆是辱骂之词。人们都知道,虢、韩、秦这三位夫人是杨贵妃的三位姐姐——这种靠着裙带关系发达之人历史上很多,可是权势大成她们这样,还真是极少的。
        李杜二人也很愤愤不平,明明在幽州时听说李林甫已经死了,却没想到继任的丞相大人还是董偃之流——本是蜀中小吏,无赖之辈,却没想到十年光景便登上了宰相之位,肆无忌惮地接替了李林甫等人的“衣钵”。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咸阳二三月》一诗,杜甫则写了《丽人行》,两人各秉春秋之笔,寄大义于微言。
        转眼,春季已过了一半,李白诗篇像石沉大海一般,杳无回音。李白不甘心,不顾杜甫的劝阻,非要亲自进一趟长安城。
        大明宫外的风景如前,而李白却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翰林院李学士。他站在宫门外,想着散朝后,看能不能遇见熟人。于是,他便像看热闹的百姓一样,簇拥在车马旁边。
        将近午时,城门里出现两个手执长戟的侍卫,前来驱赶众人,随后,大臣们鱼贯而出。李白一个个看过去,竟没有一人相识,垂头丧气正要离开,忽见一人,俊美容貌,华服加身,李白认出那是独孤驸马,而独孤驸马却已不记得李白。李白也不着急,行礼后便开始介绍自己。
        早在十年前,李白与这独孤驸马就有一面之缘。那时候的李白正要入宫见驾,在门内与其初次相遇,独孤驸马还以国士之礼对待李白。
        听到这,独孤驸马记起来了,便也淡淡一笑,施以回礼。寒暄过后,独孤驸马问及李白此行的目的。李白随即从衣袖中掏出纸笔,靠着马鞍,一挥而就。独孤接过诗笺,也没有细看,便想应付了事,但他忽然看到诗文的最后两句“倘得公子重回顾,何必侯嬴长抱关”。独孤驸马不可置信地望着李白,说道:“真是没想到,先生竟贫寒到这种地步!”他边说着边将自己腰间的玉佩解下赠给李白:“聊表心意!”
        李白拱手拒绝,知道驸马会错了意:“想那侯嬴与信陵君交往,又怎会是为了得到信陵君的周济?”独孤不解:“那是为了什么?”李白悄声说道:“驸马可还记得‘窃符救赵’的故事?那窃符救赵的计策不就是侯嬴献给信陵君的吗?”独孤忽地大惊,在此处却也不好再相问。原想找地方再好好问问,这时,忽然从城中出来了两个五花大绑的人,身旁簇拥了几个侍卫,押解着他们匆匆朝南走去。
        李白不解,问:“这可是犯了大罪,要去刑场?”而独孤却说:“这两人是要押到幽州,交给东平王处置的,因为他们胆子太大,竟要来诬告安王爷!”李白大惊,却只能强装镇定。独孤又想起刚才的话,问李白想要说什么内情,李白连忙说自己没什么事可说了,便请驸马离开。

        黑云压城,穷途恸哭
        在紫极宫附近,李白意外地与王补阕、宋庙丞相遇。于是,他们找了一处僻静的小酒家,登上小阁楼,相互诉说心中的愁绪。
        风儿轻轻拂动青色的薄衫,李白饮了一口甘甜的清酒,望着这二人,多年未见,却也多了几分惆怅。
        王补阕在李白还是待诏翰林的时候便是补阕,现在仍旧是补阕,而因为圣朝无阕可补,这些年倒也乐得清闲。宋庙丞早些年看守的惠庄太子庙早已合并成七太子庙了,所以此时的宋庙丞也只是挂个虚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两人后来都入了道,常常到紫极宫来散心。
        王、宋二人前些天见到杜甫后,便知道了李白这次来长安意欲为何,因此他们劝李白“还是早日离开长安吧!”李白知道他们的心意,也明白自己这次要走的路有多艰难,于是说:“愚兄决心与二位结海上之契,为天外之宾,他日相会于蓬莱仙山。从今以后再不涉此荒溪之波,只去寻那浩然之津。不日即将辞楚,避秦去矣!”

        站在慈恩寺塔上,李白极目远眺,却望不到边际。向北面望去,他看到一片宫殿,再远望,还是一片宫殿。恍惚间,只觉龙楼凤阁都化为碎瓦破砾,杂草丛生,其间有豺狼出没,毒蛇吐着信子,萤火点点,鸱枭声声。他朝南面转过身,却见曲江池上的树木已经郁郁葱葱,池水波光粼粼,一只凤凰从远处飞来想找栖身之处,却见四周全是乌鸦、鸱枭、蝙蝠、麻雀盘踞,等待的凤凰无可奈何。再看西面,唐代列祖列宗的陵墓被松柏掩映,虽然生长得旺盛,却阴森得可怕。忽然间,西风乍起,将落叶吹散一地,残阳也将这落地的残叶染上血红的颜色。
        李白踉跄地下了塔,向那山田野村奔走而去,却走到一处断崖边,无奈,只得痛哭而返。
        回到杜甫家中,李白开始收拾行李。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进屋来缠着李白给他们讲故事,李白勉强笑了笑,将怀中的一卷文稿交给杜甫,低声说了四个字:“付之一炬。”便拉着宗文、宗武到屋子外去给他们讲故事。
        李白坐在院落中一棵榆树下的圆石桌上,先讲了卞和献璞的故事。故事原本是这样的:据说卞和献了三次璞玉,,第一次,他的左足被砍掉了,第二次,他的右足被砍掉了,而第三次,这块玉才算是献成。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然而,李白在讲到第三次献玉的时候,却说:“卞和仍旧没有成功,还险些被杀掉,最后,他便去寻了桃花源。”
        李白虽杜撰了故事,却表露出了自己的心声——自己又何尝不像那卞和,苦无投身之门!
        李白讲的第二个故事,便是“湘灵”的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姐妹,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她们都是尧的女儿,也都是舜的妃子,当舜做了天子之后,就到南方去远征,可是这一走便杳无音讯。两姐妹等啊等,盼啊盼,谁知年复一年,却始终没有等到舜归来的身影。后来,她们决定出去寻找。千山万水,她们来到湘水边,却听说舜早就已经死在了苍梧之野。于是,她们就来到苍梧之野的九嶷山下,看着茫茫无边的白云,却找不到舜的坟墓在哪里。她们在湘水边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洒遍了江边的竹林,最后,眼泪流尽了,她们对世界再无留恋,便投了江,死了。
        听完,两兄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李白:“这是真的吗?”李白点点头:“不然,那湘水岸上的竹子怎会有斑斑的泪痕?她们死后,就成了湘江女神,现在还在湘水边上唱着悲哀的歌曲呢!”
        说到这,李白有感而发,浅浅吟出了那首悲伤的《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
        悲愤中,他写下了《殷后乱天纪》。以往不得志时,他希望自己生逢乱世,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而现在,他却害怕乱世——那样的话,每天都会听见哀号的声音,就算是孔子也想乘桴浮于海,而老子也要骑上青牛出关去了。连这些拥有大智慧的人都要趁早高蹈远引,自己又在这路口徘徊什么呢
        于是,李白又写下了《三季分战国》。他不禁想到了秦始皇末年的光景——传说在秦始皇三十六年时,使者郑客西打西入函谷关,夜度华阴道,遇见了华山之神,神明托他将秦始皇遗失的璧交给镐池之神,而且还预言了“祖龙死”。由此,李白想起了桃花源的传说,于是,提笔写下《郑客西入关》。站在长安城门口,李白感慨万千,愁绪爬满心头。他下定了决心,要远走,不再留恋,找一处避世的隐居之所,过桃花源般的生活。
        这时候,李白的从弟——宣城的郡长史李昭,来信邀请李白去宣城。
        李白见李昭这样殷勤相邀,心想:这样也好,起码生活上能有些依靠。而且,宣城也算是座理想的避世之城。于是,他便决定前往宣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小说9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