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帝的秘密,一个比一个奇葩(3)

(2024-08-07 20:20:12)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皇帝的秘密,一个比一个奇葩(3)

        万历二十年不上朝都在干什么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可是万历皇帝刚主持朝政十四年后居然开始不上朝,从此之后的二十年里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作为一个帝王,上朝理政是分内之事,可是为什么万历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呢?有人说是朱翊钧沉湎于酒色之中,也有人说他是染上鸦片烟瘾。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万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才不出宫门,不理朝政的。
        万历皇帝十六岁的时候,太后、大臣们便替他选择了王氏和刘氏作为皇后和昭妃,然而叛逆的万历根本不喜欢这样强加的婚姻,更不喜欢皇后和昭妃,所以他对这两人十分冷淡。
        万历二十岁时,偶然临幸一王姓宫女,后得长子朱常洛。在当时,正宫皇后没有生出嫡长子的情况下,按惯例朱常洛应该被立为太子。可是后来,万历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红颜知己,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郑氏本是一个宫女,因容貌秀美,机智聪明深得皇帝的喜爱,很快被封为贵妃。两人彼此倾慕,朝夕相伴,简直一刻也不能分离。四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爱屋及乌,对刚出生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宠爱,直接将郑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此同时还想将朱常洵立为太子。
        但万历这一想法遭到群臣的反对,大家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宗法礼制的,为了社稷,应当立皇长子为太子。群臣的反对令万历招架不住,只好极力镇压。于是把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强烈反对的大臣都贬官问罪。知道此事的慈圣太后开始质问万历皇帝。无奈的万历就将册立太子的事推迟,采取“拖”的方法。
        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他的全体朝臣相对抗,谁也压服不了谁。这让万历大伤脑筋,也大为恼火。后来万历采取不上朝的方法,同他的大臣们消极对抗。幸而官僚体制还起作用,就是没有皇帝,内阁及部府仍然照常工作。有事陈奏上去,皇帝不批,就等于默认,便照章办理。谁再说立太子的事,他就“留中”,让疏文自动作废,外间就无法知道真相了。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怕自己一旦殡天,朝纲大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于是不得已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结束了。其实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讲,万历不上朝的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了压抑,万历就用消极的方式来对抗。但是万历的做法有两点仍然值得肯定:其一万历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谩骂皇贵妃而杀掉一人;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许多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大的比如万历三大征,特别是与日本的壬辰战争也一直在万历指挥下进行的。

        爱新觉罗氏为什么避忌叶赫那拉氏
        爱新觉罗氏为什么会避讳叶赫那拉氏?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冤冤相报何时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一代你杀了我或打败了我,那么下一代我的儿子便会杀了你的儿子或是打败你的儿子,这不是一个定律,但当前一辈的仇恨和耻辱深深地植入下一辈的脑海中时,后一辈便把复仇雪耻当成毕生事业,爱新觉罗氏之所以要避讳叶赫那拉氏,也是这个原因。
        叶赫那拉氏是满族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的始祖,是入赘扈伦部的蒙古人,叶赫那拉中的“那拉”就是“爱”的意思。这一氏族之所以叫叶赫那拉氏,是因为最初建立的王国是在叶赫河边。据史料记载,在元末明初时期,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是叶赫那拉氏,这一氏族也因此一度成为东北最强大的一个部落。这一地位保持多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出现了一位大人物——努尔哈赤,这一局势才得到扭转。努尔哈赤在任部落首领之后,率领建州女真统一女真族各个部落,其中与叶赫部的战斗最为激烈、持久,胜利之后努尔哈赤下令屠戮叶赫那拉氏,以雪前耻。叶赫部首领在被杀前,曾指天发誓,对努尔哈赤说:“即使我叶赫部只剩下一个女人,将来也会报此大仇,灭你建州部爱新觉罗氏!”
        正是这一句誓言,让爱新觉罗氏铭记在心,处处提防叶赫那拉氏,甚至有些避讳叶赫那拉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叶赫那拉氏这一败,就被爱新觉罗氏统治了二百余年,一直到一个叫“杏儿”的女孩儿出世,叶赫那拉氏才等到了翻身的机会。
        这个乳名唤作“杏儿”的女娃儿,后来入宫做了妃子,被皇上封为“兰贵人”,就是后来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强人之一——慈禧。也许是叶赫那拉氏当年的首领去世前的诅咒真的应验了,这个女人虽没有像当年首领的誓言一样灭爱新觉罗氏,但在慈禧做太后的那些年里,光绪,溥仪以及那些爱新觉罗氏的皇子皇孙,实际上都是她的傀儡,她才是真正统治爱新觉罗氏天下的人。
        难怪咸丰帝奕詝在身为皇子、学习祖宗基业建立的过程中,读到对抗叶赫那拉氏的一段时,猛然想起了兰贵人就是叶赫那拉氏,心头一惊,此后凡事小心,事事避讳。但该来的总归是会来的,最后爱新觉罗氏的天下还是毁在了慈禧——这位叶赫那拉氏后人的手里。

        孝庄选择不与皇太极合葬
        孝庄皇后生于万历四十一年,在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岁的她离开了人世。但是,孝庄并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而是要求别葬于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这一请求完全在情理之外,引发了多方的揣测,在世人的脑中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史书的记载是孝庄太皇太后临终时,告诉康熙,由于太宗陵寝奉安已久,而且已经和孝端皇后合葬,不能因为自己而轻动土木,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治与康熙父子,所以,应该葬在顺治孝陵附近。但这终究只是官方的说法,不能令人折服。事实上,当年康熙也为这个棘手的问题烦扰,难堵众人之口。所以孝庄皇后在康熙年间始终未能安葬,其梓宫一直停放在孝陵旁边。直到雍正三年,雍正服父丧27个月之后,才正式动工兴建昭西陵。
        “入土为安”是中国传统的丧葬礼节,可康熙为什么三十多年不葬祖母?雍正的解释是,康熙与祖母感情太深,以致不忍下葬,但这未免有些冠冕堂皇,大家都在猜想其中另有隐情。
        在孝庄崩逝之后,康熙违反常规执意要在宫中为祖母守三年之丧,后朝臣反对,康熙也戴孝将近两年。康熙的言行留给世人的感觉是在纯孝之外,似乎还对祖母怀有一份非常浓重的歉疚之心,希望有所补偿。而这份歉疚来源于何处,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隐痛。这隐痛就是孝庄为了保存皇太极的遗孤,保住皇太极一生奋斗而来的事业,不得不做出有悖伦常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孝庄不仅没有辜负太宗,而且应当被太宗谅解,甚至是感激。
        事情跟多尔衮有关。当时满洲的八旗军中,多尔衮倚靠自己的嫡亲、胞亲等连带势力,一人握有五旗的军权,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贬斥了郑亲王济尔哈朗,诛杀了豪格。手握重权的他离造反仅一步之遥,他为什么没有跨出最后这一步?原因就是孝庄皇后——他年少时候的爱人。孝庄皇后为了保全大局,委屈了自己,从中斡旋,才牵制住了多尔衮的造反之心。
        但是,世俗礼法的限制使得孝庄皇后死后不能与太宗合葬,因为她不能以一个非白璧之身与太宗合葬,这其中的委屈,外人不曾看见的辛酸,却被康熙看在眼中,既然不能把祖母与祖父葬在一起,他更不能让祖母一人孤零零的长眠地下,所以三十年里一直怀着一颗歉疚的心陪伴着孝庄,直至驾崩。

        (摘自赵越著《历史不忍细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