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爱似水·名家文萃(9)

(2024-08-01 20:19:52)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母爱似水·名家文萃(9)

        紫竹鞭子/张燕阳

        许多年以后,我在冗繁的公务之余抽暇重回故里。我那些淳朴的乡亲们一提到我妈时,脸上总是写满感激与尊敬,“嘿嘿,李老师,可是个大好人呢!”乡野之人,肚里没有多少文墨,赞美一个人不会使用那些华丽优美的词藻,只是朴素的两个字:好人,却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我妈是个有满脑子好文墨又善良和蔼乐于助人的知识女性,故而她在乡亲们中赢得一片好名声。
        我妈有一根教鞭,紫竹做的,拇指粗细,二尺来长,天长日久与手掌摩娑,竹身紫亮光滑。我妈是个慈祥的老师。在她的教书生涯中,这根紫竹鞭子从未一次真正落在一个学生的身上。但是,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根紫竹鞭子曾有三次结结实实地打在我的屁股上。
        第一次,是我七岁那年的冬天。那天,一大清早,邻居王二婶就来到我家,“李老师,真不好意思,孩子他爹昨儿老毛病又犯了,您能不能再借50块钱?”
        王二叔是个病秧子,常犯病,这之前王二婶向我妈借了好几次钱,至今尚未归还。刚才,王二婶一进我家,我就猜她准是来借钱的。果不其然。那时,我妈一个月的工资才16元,5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再说,把钱借给王二婶,不知她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归还。
        我人小鬼精,不等我妈答话,忙接过话茬:“二婶,你来得真不巧,要过年了,我家做新衣购年货,钱都用光了。”言毕,我得意洋洋地瞧着我妈,还向她眨巴了两下眼。
        没曾想,我妈却狠狠瞪了我一眼,道:“小孩子家知道个啥。妹子,你等着,我这就拿钱给你。人吃五谷杂粮,谁没个三灾两病啊。”我妈进了屋里,拿出一叠钞票,塞给王二婶。王二婶千恩万谢走了。回过头,我妈脸刷地拉下来,操起放在桌上的那根紫竹鞭子,厉声呵斥道:“扒下裤子!小孩子家不学好,倒学说谎,长大后还了得。”我从没见过我妈如此严厉,怕极了,连哭都忘了。
        这一次,我挨了我妈的一顿痛打,屁股疼了三天,蹲茅厕更是疼得龇牙咧嘴。从此,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我妈的教训,再没有说过谎。
        第二次,是我九岁那年。一个外乡人挑了一担盐来村里卖。我妈手头有事,就拿了一块钱,让我去打10斤盐。那个外乡人称好了10斤盐,我正要递钱给他,看到四周买盐的人很多,他无暇顾及我,便提了盐溜走了。那一块钱我也没交给我妈,而是去买了一包花生糖。我正躲在墙角津津有味吃着时,被我妈瞧见了,她拉住我,虎着脸问:“哪来的钱?”我急赤白脸说不出来。我妈见我这副模样,心里明白了七八分,拿起紫竹鞭子,我便竹简倒豆子全都说了出来。我妈听了,气得咬牙切齿:“贪图小利,难成大事。小小年纪竟有贪念,岂不毁了一生。”越说越来气,手起鞭落,在我屁股上印下了一条条清晰的鞭痕。打完后,我妈递给我一块钱,“去,把钱给人家送去!”我咧着嘴,乖乖地一瘸一拐地把钱送给那卖盐的外乡人。从此,在我头脑里再没出现过“贪”字。
        第三次,是在我读二年级时。我的同桌有一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这在当时可是十分罕有。我见了,眼馋不已,瞅个不防,将这支钢笔偷走了。自然,这支钢笔不能在学校用,我便放在家里写作业。我妈见了,问我笔的来历。我涨红着脸,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我妈看出破绽,脸上便笼上一层寒霜,要我如实招来。我知道一切都瞒不过她,只得如实说了。我妈听,气得脸都绿了,浑身发抖,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一世人都落个小偷的坏名声,永远别想在人前抬头走路。”说着,操起紫竹鞭子,将我狠狠揍了一顿。这一次,她打得特下劲。我屁股皮开肉绽,半个月不敢沾笼子。
        第二天,我把钢笔还给了同桌。从此,面对再怎么诱人的东西,我都没动过心。
        长大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牢记我妈的教诲,为人诚实,不贪不占,活得堂堂正正。
        现在,我妈已离开我多年了,我也成了一个握有实权的单位头儿,但我仍保存着我妈的那根紫竹鞭子。我将它悬挂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时时警醒着我。

        母亲桥刘桂瑶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上大路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的,还是刚刚哭过。
        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我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蹚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现有什么人早就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头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旁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着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变得残旧不堪,但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母亲传给我两滴水陈志宏

        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家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她连初小都没上完。在我的成长路上,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缺少文化而忽略对我的教育。她总是用乡下常见的事物来教导我,开启我混沌的心灵。
        年少时候,母亲曾在无意之中传给我两滴水,至今我仍然铭记在心。人生道路上,这两滴水给予我的力量和智慧,远比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来得深刻和丰富多彩。
        流水不争先
        10岁那年,我开始上三年级了。村里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读到三年级,爹妈管教要加紧。开学之初,村小的老师来到我家,对我的父亲母亲说:“你家的娃娃读三年级了,对他的学习要抓紧一点,管严一点,三年级是一个关啊!”
        此后,我去上学的时候,母亲总不忘叮嘱一句:“在学校里要好好读书!”在这之前,她总是这么说:“在学校里莫跟别人打架!”
        一个星期天,母亲端着盆到门前小河里去洗衣服,我夹着语文书也跟了去。阳光明媚,风清云淡,小鸟在树上鸣叫,树叶在风中跳舞,我坐在河边的一块岩石上,捧着课本一本正经地朗读。
        母亲停下手中的活,对我说:“小辉还在看书哇?”我说:“是啊,老师说要抓紧点嘛!”
        母亲指着河水说:“古语说的好:流水不争先。读书不能靠一时性急,想读就猛读一气。你看,这水慢慢地流啊流,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我问:“妈,你是不是不要我看书啊?”
        母亲说:“不是不要你看书,而是该看的时候就好好看,该玩的时候就尽情地玩。你越要争先,越争不到先,做什么事都要慢慢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
        母亲的话一说完,我就扔下书本,一头钻到皂角树林里,采摘皂角。在我看来,那是再好玩不过的了。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在皂角树上尽情地享受着玩耍的快乐,母亲洗好衣服的时候,我的衣服兜里装满了青嫩的皂角。
        从此,我的脑袋里装下了这么一句话:流水不争先。
        满水不供家
        上初中后,因为学校离家很远,我只有在周末才回一次家。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发誓要炼出一个男子汉的身材来。每天早上,我和同寝室的同学早早起床,在一棵树下扔沙包。就这样,长了不少劲,身体渐渐有了男子汉的风格。
        那次回到家,为了展示自己的男子汉风度,我主动帮母亲提水。母亲看着我提着两个水桶,眼角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我家在院子里自掘了一口压水井,把水桶放在出水口下,只需轻轻地压,井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我用力地压水,出水口的井水喷涌而出,不一会儿,两只水桶满满当当地盛着清澈的井水。
        母亲从厨房追了出来,冲我喊:“小辉,你莫把水装得太满,满水不供家哩!”
        我说:“没事,我提得动它!”
        当我左右开弓一手提一只盛满水的木桶,只听见哗哗的泼水声,井水沾湿了一路。
        在厨房,母亲说:“你看,满水提到屋里,还不是少了一大截?”
        我没有去理会少没少水,而是疑惑不解地问:“妈,‘满水不供家’是什么意思!”
        母亲说:“水装得太满了,不就泼了吗?做什么事都是这样,不能太过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