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默诗文(9)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鸡有七德
一教馆主人待教师甚薄,教师见他家有许多肥鸡,笑着问道:“君家七德禽如此之盛?”
馆主说:“我闻鸡称五德,未喻七德之说。”
教师说:“五德之外,更有二德:我吃得,你舍不得。”
古人谓鸡有五种德行,《韩诗外传》曰:
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
教师故意以“得”谐“德”,加上“我吃得,你舍不得”说成七德,以嘲主人之吝啬,这种措词法称为“异类并列”。
薄肉诗
一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拜访好友,正赶上吃午饭,主人请他吃饭。董其昌看见桌上菜中的肉,切得极薄,便做诗咏叹道: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摇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到了清代,有人又以此诗为根据,另创作了一首短诗:
薄薄批来浅浅铺,厨头娘子费工夫。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
李调元诗咏麻雀
清代,李调元一次去江西主考,公毕回京时,州官在十里长亭设宴为他送行。席间,州官受举子们的邀请,站起来说道:“久闻主考大人才高盖世,诗追李杜,今日请即席赋诗一首以壮行色,如何?”
李调元请州官命题。这时正有麻雀在屋檐间跳叫,州官便指着说道:“请咏麻雀。”李调元略一思索,便慢慢念出第一句:
一窝两窝三四窝,
众人一听,无不掩口。李调元又慢慢念道:
五窝六窝七八窝,
有人再也忍不住,笑着问:“主考大人,这也是诗吗?”
李调元毫不理睬,接着吟道:
食尽皇王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两句一出,众人无不惊讶,都觉得如异峰突起,有起死回生之妙,同时又觉得讽刺辛辣,因此个个都很难堪。
讽竹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岁寒三友”来作为松竹梅的别号,郑板桥有《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特别对竹极力赞美。
有人却不喜欢竹子,做《讽竹》诗云:
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
根细善钻缝,腰柔惯鞠躬。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
文人多爱此,想来声气同。
琵琶果
莫延韩拜访袁太冲,见他家桌上有帖,写“琵琶四斤”,相与大笑,另一客屠赤水恰好也到,问因何而笑,屠听后一边笑一边说:
枇杷不是火琵琶,
袁接着说:
只为当年识字差。
莫再接道: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咏针讽独眼
蒲松龄曾经得罪过王大官人,王大官人的独眼管家便出鬼主意借请客为名来羞辱他。
这一次,王大官人把蒲松龄让到了上座。独眼管家斟酒,先从上座开始,可偏偏把蒲松龄闪下,还把壶嘴儿朝着他,在以前这是最忌讳的。
王大官人好像没看见一样,端起酒杯来说:“蒲先生,喝呀!”酒杯里没有酒怎么喝呢?
蒲松龄却笑着说:“大家先别喝酒,我先说个笑话助助兴吧。临来时,家里的正缝衣裳。现以针为题做首诗。”说完念道:
一头尖尖一头扁,扁头只有一个眼。
独眼只把衣衫认,听凭主人来使唤。
“你们说这事可笑不可笑?”这一问,大家不禁一齐朝独眼管家望去,忍不住都笑了起来。王大官人只得把独眼管家打发走了。
桃花诗
唐代诗人崔护,年轻时英俊出众。有一年清明,独游桃花盛开的都城南庄,见一美貌姑娘,便向她讨水喝。当崔护辞别时,姑娘送他出门,眉目间暗含不舍之情。
次年清明,崔护又独自游到那里,想起那位姑娘,径往寻找,见门已反锁,十分惋惜,便在门上题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位姑娘从外面回来,见了题在门上的诗,入门而病,卧床不起,求医问药均不见效。数日后,崔护又去找她,进到房内,姑娘见了,病马上就好了。姑娘的父亲大喜,于是就将她嫁给了崔护。
“一”的情趣
清代名臣张伯竹禀性刚正,极恨收受贿赂,他写有一篇《禁止馈送檄》,其中不乏警世的名句: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张伯竹足足用了八个“一”字,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禁馈意志。一位公正廉洁的古代清官形象跃然纸上,给人深刻的印象。
两句九悲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的七律《登高》中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的妙处何在呢?前人对其深刻剖析,认为它有“悲意”九层:
他乡做客,难返故里,一可悲,
经常做客,漂泊无定,二可悲,
万里做客,长期流落,三可悲,
时逢秋天,万物萧索,四可悲,
重阳佳节,登台无酒,五可悲,
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
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七可悲,
年过半百,人近寿终,八可悲,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九可悲。
两句话,十几个字,却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怎能不令人称赞,千古流传!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有一个地方官为了取悦皇帝,以实现升官发财的美梦,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到京城长安进贡珍禽天鹅。路经沔阳时,他好心给天鹅洗去一路风尘,不料偶一失慎,竟让天鹅飞跑了,只落下一根小小的鹅毛。
倒霉的缅伯高垂头丧气而又无可奈何,只好带着这根鹅毛进京。因为怕皇帝震怒,降下罪来,他就做了一首打油诗,连同鹅毛一起呈上。那首打油诗写得非常有趣: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失珍禽,奴才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看了这首诗,觉得情真意切,将一个朴素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不但未加责罚,反而给他一些赏金作为酬劳。后来,缅伯高的打油诗一流传,便形成了一句成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鹭鸶冤却我偷鱼
相传明朝时候,苏州有个月舟和尚,明明没有作奸犯科,却出人意料地被一场奸污官司所羁绊。长洲某知县听说这和尚能做诗,就命其以《鹤》为题做一首好诗。月舟和尚提笔写道:
素身洁白顶圆珠,曾伴山人入太虚。
昨夜藕花池畔过,鹭鸶冤却我偷鱼。
知县看后,知道他负屈含冤,便将其从牢中释放。
和尚以诗鸣冤,借鹤口“鹭鸶冤却我偷鱼”遥指自己清白无辜,却身负不白之冤,是借题发挥,运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
元好问妹巧拒婚
金代诗人元好问有个妹妹,容貌秀美,且工于做诗,只是潜心修道。当时宰相张平章慕名欲来求婚。
元好问告诉他,如果妹妹首肯则无妨。张大喜,直接去找其妹,适逢她在修补天花板,知张来意,委婉地以诗拒婚,吟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
张知其不肯,只好悻悻而归。
此诗一语双关,明赶燕子,暗拒张郎,委婉而留有情面。
前一篇:酷一族尴尬幽默(8)|吕叔春编著
后一篇:母爱似水·名家文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