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默诗文(7)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斜移月影上窗纱
合肥东乡“怪才”李南阳,一辈子没参加科举考试,不甘为官,浪迹江湖,四海为家。他与李鸿章是同乡,自小结交,私情不薄,他不愿为官,李鸿章也只得作罢。不过,来往也还是有的。
一日,李南阳浪游到北京,顺道去拜望儿时的朋友李鸿章。李鸿章以上宾之礼款待,一则是旧交难忘,二则也惧怕李南阳的“怪才”,一旦得罪,终生抱愧。
宴席之后,李鸿章留李南阳住下,李南阳说什么也不愿住在他家,李鸿章再三挽留,李南阳只得答应留住一宿,次日定要赶路。
李南阳住惯乡村野店,这一晚虽留宿相爷官邸却怎么也睡不着。天上斜月当空,花叶映在绿纱窗上,微风吹过,叶移影动,更搅得他无法安睡。
睁开眼是月光、纱窗、花影,闭了眼还是花叶、月影、纱窗……他毫无睡意,只得披衣下床,在书桌上拣起笔来随便乱画:月影、花叶、窗纱,结果组成了一首十字回环诗:(见上图)
这首诗从“斜”字开始往右读成两句,再从“花”字向左读成两句,合起来四句:
斜移月影上窗纱,影上窗纱是叶花。
花叶是纱窗上影,纱窗上影月移斜。
题织锦图回文
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盛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
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宫女第一
洪升《长生殿》曲文:
我做宫女第一,标致无人能及。
腮边花粉糊涂,嘴上胭脂狼藉。
秋波俏似铜铃,弓眉弯得笔直。
春纤十个擂槌,玉体浑如糙漆。
柳腰松段十围,莲瓣滩船半只。
娘娘爱我伶俐,选做《霓裳》部色。
一般设喻,都是以美喻美,以丑喻丑,本体喻体协调一致。此曲文则不然,本体本丑,却多用美词,然后以“丑词”为喻:反语比喻,喻体为真,本体为假,其矛盾的结果,构成妙语连珠。可称“矛盾喻”。
遍地灰尘上九霄
一天,陈细怪和几个同学在去学堂的路上,走着无聊,便提议联诗消遣。
正说着,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于是,陈细怪说道:“谁愿意和我联一首不带‘风’字的咏风诗呀?”谁都愿意。陈细怪只好说:“我做完一句之后,谁联得最快,就算是谁好啦!”几个同学都没意见,认为这样很公平。
陈细怪望见学堂门外的竹林,正被大风吹得不住地摇曳,便吟道:
门外无云竹影摇,
有个叫张正人的同学,看到池塘里的水被大风吹得波浪汹涌,接口吟道:
水里鱼儿逐浪跑。
陈细怪又吟道:
满畈黄秧齐作揖,
张正人爱逞能出风头,没想出来却抢着说道:“我有了!”可是,他却老重复着:“齐作揖,齐作揖……”老半天也续不出诗句来。
另一个叫王啸林的同学,徒然看见远处有个女子穿着红裙子,正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他受到启发,便脱口道:“你不中,让我来!”接着也不顾张正人的颜面,念道:
女钗红裙往起飘。
同学们都称赞王啸林续得好,唯有张正人又羞又恼。他发现那女子是先生的女儿,便跑到学堂向先生告了一状,说王啸林在联句时戏谑先生的姑娘。
先生听了很生气,便追问:“王啸林续的是一句什么?”
陈细怪抢在张正人开口之前,机智地接过问话答道:
遍地灰尘上九霄。
先生将四句咏风诗连起来念了一遍:
门外无云竹影摇,水里鱼儿逐浪跑。
满畦黄秧齐作揖,遍地灰尘上九霄。
“嗯!不着一个‘风’字,而将刮风时的情景尽收诗中,做得好,做得好哇!”先生见诗中并无张正人说的意思,便高兴地夸奖了陈细怪他们一通。
三更半夜子时归
有天晚上,陈细怪在别人家喝酒,结果被人灌得头重脚轻地撑回家门。他伸手拍门老半天,老婆明知故问道:“哪个?”
“……我……我……是哪个?”陈细怪打着酒嗝道。
“什么时辰?才叫门!”老婆有些来气了。
陈细怪醉乎乎地,以为老婆说的是要自己“做诗”“才进门”,便开口做起诗来了:
三更半夜子时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老婆娘子堂客问,何人那个你是谁?
老婆被丈夫这首啰嗦诗逗乐了,想气也气不起来,开开门,扶陈细怪进了屋。
啰嗦诗
古时候有一首诗: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因为诗中用了很多同样的概念:一个、孤、独自;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杜鹃、谢豹、子规。这每一组词语都说的是一回事,用的是同一关系的概念,所以人们叫它啰嗦诗。
一诗两改
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中有两句佳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后来,有个文人自恃“高明”,一反其意,改成七字句:
到此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
殊不知,此联一贴出,就遭到众人的奚落,有的说他颓废不思上进,有的笑他“狗尾续貂”。于是,又有个鄂容安,是清代人,他复反其意,别开生面,又将此诗改成另一七字句:
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分明君高臣下
唐叛臣史思明进军东都,正遇樱桃熟了。他挂念在河北的儿子,想送些樱桃去,以表父子之情。为此,他特地写了一首诗:
樱桃一笼子,半赤已半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怀王即是他的儿子,周至是其师傅、臣僚。诗成之后,部下齐口赞美,都说:“明公此诗大佳,若能言‘一半周至,一半怀王’,即与‘黄’字声势稍稳。”
史思明听了大发雷霆,说:“我儿岂可居周至之下!”
为使儿子居于臣僚之上而不顾诗须押韵,实不足取。“押韵”是诗的要素,不讲押韵,就谈不上是诗。史思明之无知与霸道,甚是荒唐可笑。
蜃景
王果《蜃景》诗曰:
那是青山北郭,那不是青山北郭。
那是飞阁流丹,那不是飞阁流丹。
那是大漠落日,那不是大漠落日。
那是白波九道,那不是白波九道。
那里莺歌燕舞,绿肥红瘦,
那里莺也不歌燕也不舞,
那里绿也不肥红也不瘦。
那些奇异的迷人的万千景象,
原来是一片空荡荡,一片白茫茫!
这首诗写法怪异,对景物肯定了又接着予以否定,有意制造矛盾,同时用了回环反复的修辞格,把“海市蜃楼”描绘得似真非真,若隐若现,虚虚幻幻,缈缈缥缥,达到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扩写《渔歌子》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曾扩写过张志和的《渔歌子》,其词《浣溪沙》曰:
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用“浣溪沙”词调扩写“渔歌子”,上阕增“杨花洲外片帆微”,下阕在“青箬笠”、“绿蓑衣”前增“自庇一身”、“相随到处”,这样就把读词的体会写出来了,词的意境较原作有所变化,内涵也有所增加。
山形诗
有一名山的诗碑刻有“山形诗”如下:
山山
八里
山第有山
华到转路
山好我弯高山
华道说响水流
山间人人潺潺深山
在日日身声声鸟百
云游客孤叫路上行
作莫君劝难步步人
此诗的诗形酷似山形,从顶端“山里有山……”起读,直到底下“步步难”,仿佛游人从山顶盘旋而下;再从底下“劝君”向上读,回旋到顶端“第八山”,又如游客迤逦而上九霄。其诗的读法如下:
山里有山路转弯,高山流水响潺潺。
深山百鸟声声叫,路上行人步步难。
劝君莫做云游客,孤身日日在山间。
人人说道华山好,我到华山第八山。
明代邬景和有《八山叠翠诗·游苏州半山寺》,全诗为:
山山
远隔
山光半山
映百心塘
山峰千乐归山
里四三忘已世
山近苏城楼阁拥山
堂庙旧题材苑阆疑
竹禅榻留庄作画实
丝新醉侑歌渔浪沧
从“山顶”的“山山”起读,可窥此诗的全貌:
山山远隔半山塘,心乐归山世已忘。
楼阁拥山疑阆苑,村庄作画实沧浪。
渔歌侑醉新丝竹,禅榻留题旧庙堂。
山近苏城三四里,山峰千百映山光。
这种诗句从上到下,再由下向上,迂回曲折,形似叠床架屋。这种堆字成“山”的创作方法倒也别具一格。
前一篇:酷一族尴尬幽默(6)|吕叔春编著
后一篇:母爱似水·名家文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