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男婴,衣冠不整,浑身泥土。丰干禅师把这男婴带回国清寺,等待家人来认领,但许多人来过,都不承认孩子是自己的。由于无人认领,丰干禅师就把男婴留在寺中,男婴渐渐长大,由于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起名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住下来,长大后,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
时间长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与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青年是莫逆之交。因为寒山家庭贫困,拾得就常常将斋堂里吃剩的饭菜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家去食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让着他、由着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何。”
寒山又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有人骂你,你只说好;有人打你,你自睡倒;有人唾你,你随它自干了;你省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拾得的话,并不是要人软弱,他是告诉我们在应对他人非难、诽谤、侮辱、耻笑、轻蔑、鄙视、厌恶、难堪、欺骗等人生际遇时,要冷静对待、谦让对待、忍耐对待、克制对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代有两家人,一家姓萧,一家姓楚。两家是邻居,只隔了一道墙,而且这道墙也不是很高,中间还开了一道门,方便两家的往来,这道门是从来不上锁的。两家人和谐相处,倒也其乐融融。
有一年,两家人院子里都栽种了瓜,萧家人比较勤劳,细心看护,每天都要浇水、施肥、除草,做得非常及时,所以他们家的瓜长势很好,瓜藤一直蔓延到楚家的院子里去了,枝繁叶茂。而楚家人呢,由于疏于管理,瓜生长迟缓,而且害虫不断,瓜藤长势一般,又短又细,与萧家瓜藤的长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楚家人心里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太丢面子了,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深夜,趁萧家人熟睡之际,楚家人悄悄地进入萧家院子里,把院子里的瓜藤连根全部扯断。第二天,萧家人发现了这个情况,看见大门门锁仍然是好好的,不像是外面的贼跑进来干的,他们想到了旁边的邻居楚家,怀疑是楚家的人干的,但是楚家人矢口否认,不得已,他们就告到了当地的县衙。县令大人升堂断案,问明情况后,深入调查,确定是楚家人所为。楚家人知道再也抵赖不过,也只好承认了。
萧家人气不过,要求县令大人把楚家的瓜藤连根也给扯断。县令大人说:“他们这样做当然不好,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扯断他们家的瓜藤,就对吗?别人做了不对的事,如果再跟着学,也像他们那样做不对的事,那就心胸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在他们睡熟后,去他们家院子里给他们家的瓜藤浇水、施肥,让他们家的瓜长得好,而且要记住,这件事不能让他们知道。”
萧家人听县令这么一说,觉得有些道理,于是,他们每天晚上夜深后就去楚家的院子里,给他们家的瓜地浇水,施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楚家人的瓜藤长得枝繁叶茂,而且还结出了瓜,楚家人感到很奇怪,自己没怎么管理,瓜却长得这么好。后来发现是旁边的萧家人做的,他们惭愧之余升起了感激之情。
楚家人真心诚意去给萧家人道歉,从此,两家又恢复到以前那种和谐的相处景象,关系比起以前也更好了。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自古至今,宽容都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被视为育人律己的金科玉律。
给“面子”
有一个人请了甲、乙、丙、丁四个人吃饭,临近吃饭的时间了,丁迟迟未来。
这个人着急了,一句话就顺口而出:“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听到这话,不高兴了:“看来我是不该来的?”于是就走了。
这个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对乙、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乙心想:“原来该走的是我!”于是也走了。
这时候,丙对这人说:“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
那人辩解说:“我说的又不是他们。”
丙一听,心想:“这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原来是说我啊!”也生气地走了。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是讲一个人不会说话造成的影响,实际上蕴含了是否给人“面子”、尊重他人的问题。
拔钉子
有一个男孩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发生争执冲突。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让他每次与人发生争执冲突后,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警诫自己,以此慢慢改变他那暴脾气,培养宽容谦让之心。
一年多以后,男孩骄傲地告诉父亲,他已经有整整一个月没有在围篱上钉钉子了,并说自己有了很强的忍耐能力。
但父亲的用心良苦不仅仅如此,他对男孩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现在你虽然具备了一些忍让宽容的心态,但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谦让心态。你看到了吗?当你将钉子拔出来之后,围篱上的那些洞却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那样;你生气时说的那些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给他人心中留下疤痕。所以,如果你伤害了别人,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别人的‘伤口’将永远存在。孩子,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是的,宽容谦让是交友处事中非常重要的。宽容谦让不仅能让人消除许多无谓的争执、冲突、矛盾,而且还能让自己大受欢迎。
江面到底有多宽
清末陈树屏做江夏知县时,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融洽,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也在被宴请人之列。
席间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长江江面,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就那么针尖对麦芒僵持着。
陈树屏知道他们是在借题发挥,而且知道两人关系不融洽,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下,言辞恳切地说:“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
本来张、谭就是为了斗气才故意抬杠的,正感觉下不了“台阶”时,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就结束了争论,同众人一起拍掌大笑。
给人一个“台阶”,满足一下对方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但能使双方“握手言欢”,而且还能显示自己坦荡的胸襟、深厚的修养以及谦谦君子风度。
过桥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叫儿子上街买酒菜准备请客,这个儿子一去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很着急,等到要开饭了,儿子还是没回来。父亲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就自己上街去看个究竟。
原来儿子拎着酒菜站在一座窄桥中央,和另外一个人面对面站着,父亲上前问道:“你怎么站在这里,买了酒菜为什么不回家呢?”
儿子说道:“爸爸,我从这座桥上走,这个人走到这里,他不让我过去,我现在也不让他过去,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怒气冲天,说道:“孩子,让爸爸也来跟他‘对一对’,看看谁怕谁?谁让谁?”
俗话说:“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这个父亲如此以牙还牙,而对面那人也不退让,就这么僵持下去,对峙双方绝对都不会是赢家,都是输家!
让三分心平气和
一天,动物集会,举行搬运木头的比赛。
动物们各自盘算着夺取冠军的事。黑熊力量很大,它心想,如果比赛顺利的话,自己拿个冠军是没问题的;野猪认为自己浑身都是力气,而且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冠军非它莫属;猎豹认为自己奔跑速度快,身手敏捷,自己如果能发挥出速度快的优势,夺取冠军是不成问题的;大象认为自己力大无穷,搬运的工作是它的特长,如果能够发挥正常水平,夺取冠军就如囊中取物一样。黄羊也报名参加了比赛。大家觉得黄羊个头不大,力量也不大,跑得也不是很快,认为它只是参与而已,没有夺冠的实力。
按照比赛规则要求,参赛者将木头从河东岸运到河西岸,必须走过架在河上的一座独木桥。在不落水的情况下,谁运送的木头多,就算谁赢。
比赛开始了,黄羊扛着木头走到桥边。它正想过桥时,发现黑熊已经运完了一根木头回到了桥边。黄羊想,还是让黑熊先过吧,自己晚过去一会儿,不会对比赛成绩有什么大影响,而且,两边都想过桥,总得有先有后,有谦让,同时过桥肯定是不行的。就这样,黄羊每到桥边,只要发现有别的动物走到桥边,它总是让别的动物先过桥。观看比赛的动物们都纷纷说黄羊过于善良,每次过桥总是给别的竞争者让路,这样肯定会输掉比赛的。
两个小时之后,最后宣布比赛的结果,黄羊获得了比赛冠军。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但经裁判细说比赛经过,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只有黄羊肯为其他竞争者让路,所以它每次都能顺利过桥。而其他的参赛者都不肯为对方让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象和黑熊甚至在桥上动武,结果双双跌到桥下,丧失了比赛的资格。猎豹和野猪在桥上谁也不肯给对方让路,结果它们结了仇,相约到河边去角斗。斗了一个小时,他们也没有斗出高下,忘记了比赛这回事。只有黄羊自始至终一刻不停地运送木头。它运送的木头堆积得如小山一般,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冠军。
满院菊花
老方丈住在山上的寺院里好多年了。周围的人们都很敬佩他。有一年,老方丈出去带回来几株菊花,让弟子们把菊花种在院子里。菊花越长越多,三年后,院子里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来寺院烧香的村民们在欣赏了满院子里的菊花后,都禁不住赞叹一番:“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山下的村子里有个村民觉得这菊花太香太美了,就想要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也种上几棵。于是他开口向老方丈要了几棵菊花来种,老方丈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他,并亲自动手挑了几棵开得最艳、枝杆最粗的花,连根须一起挖出送给那个村民。
消息很快传开了,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要花,老方丈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他帮助每个人挑选花株,还挖出来送给人家。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都被老方丈挖出来送人了。
弟子们忍不住对老方丈说:“本来我们这里应该是满院花香的,现在都送给别人了,我们什么也没有了。您这么大方干什么呀!”
老方丈笑着告诉弟子们:“这样不正好吗?你们想想,这些菊花长在我们院子里,香味只在我们的院子里。把花送给大家,三年以后,就会是满村的菊香了啊!”
弟子们听完老方丈的话,明白了老方丈的用意,脸上露出了笑容。
对于给予者来说,给予就是拥有,他们因给予而快乐。
(转载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