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女性诗词鉴赏(5)

(2024-03-31 20:25:19)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历代女性诗词鉴赏(5)
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童年即显诗才,后为女道士。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李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寄校书七兄》李冶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译文】
        我百无聊赖地住在乌程,光阴虚度,转眼又到了年终。七兄啊,你在芸阁那样清冷的地方供职,不知你的寂寞该是怎样的情形?
        滔滔的江水漂浮着你的仙舟远去,天上的寒星伴随着你的使车前行。七兄啊,你路过大雷岸时,不要忘记像鲍照一样,给我寄几个字,以告慰小妹的思念之情。
        【赏析】
        此诗是写寄给一位作校书郎的“七兄”,从其内容可知此人其时当在自乌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这首诗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经意写来,初似散缓,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无危苦之词;至曲终奏雅,韵味无穷,堪称律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送阎伯均往江州》李冶
        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
        【译文】
        相互望着杨柳指引道路,离别之情转而依依不舍。千里江西之水,孤舟无处可归。
        湓城的潮水无法到达这里,夏口的信物应该稀少。只有衡阳的雁儿,年年往来飞翔。
        【赏析】
        从诗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是李冶写给韩揆(或阎伯钧)的送别之作。诗中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形象,使诗意更加深远而抒情。

        《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李冶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玉琴弹出转寥夐,直是当时梦里听。
        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
        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作流泉镇相续。
        【译文】
        妾家本住在巫山的云中,常常听到巫山的流泉声。玉琴弹奏的声音如此空灵,仿佛是当年在梦中听到的。
        三峡迢迢几千里,一瞬间流入了深宅的庭院。巨石崩崖指下冒出,飞泉在琴弦中跳动。
        起初像是愤怒的雷风,又像是呜咽的泉水难通。回流湍急的濑流势将要结束,然后再度滴下平静的沙面。
        回想起阮籍创作这首曲子的情景,能让仲容听得不够。一曲结束又一曲开始,愿作为流泉永远传扬下去。
        【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听从萧叔子弹奏的琴曲时,感受到的三峡流泉的景象和琴声的美妙。作者通过描绘巫山流泉的景色和琴声的音色,表达了对自然美和音乐美的赞叹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清新,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相思怨》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译文】
        人们说海水最深,我说海深度不及我思念的一半。海水的广袤尚有边际,相思则是无边无际。
        携琴登上高楼,已是人去楼空,只有一片月光。弹奏一首相思曲,让相思肠愁随着弦一起断了。
        【赏析】
        这是李冶写的一首思念情人的诗,写得不同凡响。她的爱情诗既有女性的婉丽情肠,又不乏涉世者的睿智。此诗的前四句以海水作比,形容相思情深。后四句写弹琴高楼,在清冷的月光下,孤独与寂寞倍增,在《相思曲》的凄凉旋律中,情肠与琴弦一起断绝。全诗深得民歌言语直白的妙处,意境高远。

        《感兴》李冶
        朝云暮雨镇相随,去雁来人有返期。
        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译文】
        早晨的云彩、傍晚的雨水一起伴随着我,远行的雁儿将有归期。
        玉枕只知道不停地流泪,银灯空照着不眠之时。
        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似乎有深意,低头凝视泛起的波浪,欲寄送心中的话。
        然而回忆起初次听到的凤楼曲,令人感到孤寂又想念。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朝云、暮雨、去雁、人眠、明月、流波、凤楼曲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相思之意的表达。

        《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李冶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译文】
        无才多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没想到我的虚名已经达到了九层。我仰慕别人的成就而愧疚,弹冠而起,我头上的华发已经多了,在镜子前整理着我已经衰老的容颜。
        我心急地驰向北方的朝廷,随着芳草的生长而趋近。我极目望着南方的山峰,怀念曾经的岁月和往事。桂树无法留住我这个野客,沙鸥从港口起飞却没有机会相遇。
        【赏析】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是李冶受天子之招,写给朋友们的临行道别诗作。这首诗以自述方式表达了诗人离别广陵故人的心情。诗人自称“无才多病”,尽管如此,她却收到了追捧和许多荣誉。然而,她仍然自嘲自愧,觉得自己不配享受这些荣誉。她描述自己已经老去的容颜,并表达了对过去岁月和故人的怀念之情。最终,她意识到他不能停留,必须离开广陵,而与她在沙鸥出浦相会的机会也被错过了。

        《八至》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译文】
        最近的和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的和最浅的是清溪。 
        最高和最明亮的是日月,最亲近和最疏远的是夫妻。
        【赏析】
        此诗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全诗四句,说的都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

        《寓兴》李冶
        心与浮云去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
        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又北山。
        【译文】
        寄居在此的心灵,像飘浮的云朵一样,并不想归还。心灵就像云朵一样,同时存在于有和无之间。狂风为何而摇摆不定,吹过南山又吹过北山。
        【赏析】
        这首诗词以心境的变化来映射人生的不定和无常。诗人描述自己的内心像浮云一样飘荡,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他的心境同时存在于有与无之间,表示他的心思不定。而狂风的摇摆不定和南山、北山的交替则增强了诗中的不稳定感。

        《春闺怨》李冶
        百尺井栏上,数株桃已红。
        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
        【译文】
        春天里,我站在井栏上,几株桃花已经绽放成红。
        想起你在遥远的辽海北岸,我被抛弃在宋家东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里井栏上的桃花,暗喻女子的婀娜多姿和青春之美,与她内心的伤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在诗中念叨着遥远的辽海北岸的心上人,同时抱怨被抛弃在东边的宋家。诗中表达了女子对于爱情的失望和无奈,以及对远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陷贼后寄故夫》李冶
        日日青山上,何曾见故夫。古诗浑漫语,教妾采蘼芜。
        鼙鼓喧城下,旌旗拂座隅。苍黄未得死,不是惜微躯。
        【赏析】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写自己失身贼廷之无可奈何,以故夫喻旧朝,表达自己心怀故国,欲死不得的处境和心情。
        起首两句说自己每天登山远望,但都见不到故夫的身影。其次二句讲古诗说“上山采蘼芜,下山遇故夫”,可是自己照着办了,何曾有与故夫相见的机会,古诗所说似乎有些欺骗了自己。这里当然都是借喻,借对故夫的思念表达对旧朝的眷恋。
        后半段是直叙的,城下鼙鼓喧嚣,座侧旌旗围绕,这是战地的写真,是说在弥天的军阵中根本没有自己可以选择逃避的机会。名气真是两刃剑,在平时可以给自己带来财富和友朋,到乱时就不免被裹胁,做令自己违心而痛苦的事情,心知祸难将临而无从避让。
       最后二句,李季兰说自己身命轻贱,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珍惜的理由,可是叛乱仓促发生,长安沦陷和德宗出逃,一切都是在瞬间发生,自己根本来不及做出选择,只能继续身不由己地苟且存生。
        很不幸,李季兰就此走完了一生,大唐王朝继续展示它的辉煌与伟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