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要谦恭
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满回京。想当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贬的结局,这次回来应投门拜见才是。于是,便往宰相府去。
此时,王安石正在午睡,书童便将苏轼迎入东书房等候。
苏轼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笑道:“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此老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正是江郎才尽,起了两句头便续不下去了。”
他把这两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不通的。”
诗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在苏东坡看来,西风盛行于秋,而菊花在深秋盛开,最能耐久,随你焦干枯烂,却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东坡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若把诗稿撕了,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
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这几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对友人道:
“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错了。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呀。”
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想起临出京时,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峡之中峡水用来冲阳羡茶,由于心中一直不服气,早把取水一事抛在脑后。现在便想趁冬至节送贺表到京的机会,带着中峡水给宰相赔罪。
此时已近冬至,苏轼告了假,带着因病返乡的夫人经四川进发了。在夔州与夫人分手后,苏轼独自顺江而下,不想因连日鞍马劳顿,竟睡着了,及至醒来,已是下峡,再回船取中峡水又怕误了上京时辰,听当地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便装了一瓷坛下峡水,带着上京去了。
上京来,先到宰相府拜见宰相。
王安石命门官带苏轼到东书房。苏轼想到去年在此改诗,心下愧然。又见柱上所贴诗稿,更是羞惭,倒头便跪下谢罪。
王安石原谅了苏轼以前没见过菊花落瓣。待苏轼献上瓷坛,书童取水煮了阳羡茶。
王安石问水从何来,苏东坡道:“巫峡。”
王安石笑道:“又来欺瞒我了,此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冒充中峡?”
苏东坡大惊,急忙辩解道:“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何以能辨别?”
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定要细心察理。我若不是到过黄州,亲见菊花落瓣,怎敢在诗中乱道?三峡水性之说,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唯中峡缓急相伴。如果用来冲阳羡茶,则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苏东坡敬服。
王安石又把书橱尽数打开,对苏东坡言道:“你只管从这二十四橱中取书一册,念上文一句,我若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无学之辈。”
苏东坡专拣那些积灰较多,显然久不观看的书来考王安石,谁知王安石竟对答如流。
苏东坡不禁折服:“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我晚辈浅学可及!”
苏东坡乃一代文豪,诗词歌赋,都有佳作传世。只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三次被王安石所屈,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讥笑他人了。
我们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了如指掌,为人谦恭既是对他人的敬重,也是保护自己的良策。
少傲多谦,少拒多容
保持谦虚,就要做到“少傲多谦”,即做人要谦虚,太自满、太傲慢,都会让人看不起,谦虚的人才会受尊敬;要做到“少拒多容”,泰山不辞每一粒尘土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够少拒多容,才会增加福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成其大的最根本原因,恐怕也在于它始终处在最低处,陆地上的江河流水才能顺势流向海洋。
而我们每个人,也只有改变向下看的视角,抬头仰望峰顶,才能攀上更高的山峰。达芬奇曾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父母!”骄傲自满是我们前进中的绊脚石,它像有色眼镜一样,使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闪光点,自以为是,止步不前!骄傲自大的人会在自己与外界之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使自己与外界产生隔膜,从而变得狭隘,目中无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成熟的麦穗,头垂得愈低!成熟的果实,开花可能向上,结果却都是向下!有了成就,谦虚更该如影随形!因为谦虚的态度,才能使人永远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一步一步更接近胜利的巅峰!一个容器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会溢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别人的忠告,很难吸取别人的经验,也很难接受新的知识更!长此以往,必定固步自封,或止步不前,或猝然受挫,其实,人们不应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成绩感到骄傲,容器的容量是有限的,心胸却可以扩展到无限!人们若能谦虚处世,即使将自己摆在最低处,实际却与伟大更加接近!
远离“慢”心
佛家称“慢”为“我慢”,也就是自我崇拜,觉得自己很崇高。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
“慢”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心理,一个人如果不能消除“慢”的心理,就不能摆脱“自我”的困惑,就容易生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烦恼。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和心胸境界有所改变,必须摆脱“慢”的束缚。
从前,有一个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禅,刚开始他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一年之后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云游四方,禅师讲法的时候他什么都听不进去,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他的这些行为无德禅师全看在了眼里。这天无德禅师决定问清缘由,他找到学僧问:“这些日子,你听法时经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学僧见禅师已识透他的心机,便不再隐瞒什么,对禅师说:“老师,我这一年学的东西已经够了,我想去云游四方,到外面去参禅学道。”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僧人认真地回答。
禅师随手找来一个木盆,然后装满鹅卵石,问学僧:“这一盆石子满了吗?”
“满了。”学僧毫不犹豫地答道。
禅师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
“满了吗?”禅师又问道。
“满了!”学僧还是信心十足地答道。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再问。“好像满了。”学僧有些犹豫地说。
禅师又往盆里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没有说话,跪拜在禅师面前道:“老师,弟子明白了!”
学到一点东西就不可一世、盲目骄傲是可笑而且可怜的。一颗谦虚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总是能盛放更多的东西,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充盈,谦虚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
骄傲是一种不幸,自负是一种毁灭。俗话说:“谦虚的人马到成功,骄傲的人途穷日暮。”谦虚的人,因为看得透彻,所以不急躁;因为想得长远,所以不狂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骄傲;因为立得正,所以不畏惧。谦虚之人,虚怀若谷,能纳百川于胸中;而骄傲自满,必难吸收有用之物。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
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处世,才能够在念念之间一步步接近人生的至高境界。
至柔则至刚
古松苍劲,高山巍峨。这一切雄奇壮美的景象都与耐力相关,千百年风雨的吹打,数十载寒暑的磨炼。老松依然有自己的坚韧,山川仍然保持自己的壮美。
忍耐力让自己含藏着一股能担当、接受、处理、面对的能力和勇气,不以语言、暴力去抗拒,而是由内心一种柔和却强大的力量化解。这种柔和的力量,像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它轻轻吹过,冰河开冻,花木成行。它并非指丧失原则的一味退让,而是源自内心慈悲的一种高境界的坚守,从不曾剑拔弩张,却依旧保持了应有的风范与淡定。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梦窗便是一位具忍者之风范的得道高僧。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班吧!”
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班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撑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见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祖野地骂到:“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大爷上船了?”没想到这一鞭子正好打在梦窗祥师头上,鲜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心里是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載他,他还枪禅师的位子,并且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这句话中包含的忍让与善意,将对那位蛮横将军的内心产生怎样的撞击呢?忍让就如春风化雨般的善意一样,让人心头无比舒适。梦窗禅师用一句简单的话感化了冒犯他的人,如春风化雨,这般风范,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柔和的力量是强大的:声音柔和,就能够渗透到更加辽远的空间;目光柔和,轻轻拂过便能卷起心扉的窗纱;表情柔和,与人的沟通交流便更加容易。
两千多年前,圣人就曾经说过“柔胜刚,弱胜强”,正如以柔克刚的太极,在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柔和。不知不觉间,已然發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