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诗》蔡文姬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胆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缴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译文】
在汉朝末年,王朝权力渐渐失控,奸臣董卓趁机乱了朝政纲常。董卓的目标就是谋朝篡位,他先是陷害忠良。后来又逼迫圣上迁都长安,表面上,他拥护年幼的圣上,实际上,却是挟持圣上,扩张自己的权势。
众多诸侯结成联盟,共同讨伐奸臣董卓。董卓的部下率兵出了函谷关,军士们身上的盔甲,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中原的民众战斗力不强,根本无法抵挡性情剽悍的北方部族。
进犯的乱兵,毁坏了郊野的农田,踏破了坚固的城池,他们每到处,便有百姓家破人亡。他们的刀下,不曾留过一个活口,那些死去的人,尸体骸骨相互交叉。无辜的男子,被这些乱兵砍了头,那头颅就挂在战马上。可怜的妇女,被乱兵劫掠,捆绑在马车后面。
驱马向西前进的路上,漫长又颠簸,这遥远险峻的道路上,真是阻碍重重。这些被劫掠的人,回头望着来时的路,但是眼前黑茫茫的一片,由于日夜颠簸,五脏六腑几乎如同烂泥一般。
被劫掠的人,有数以万计,但是人们并不被允许聚集在一起居住。如果有人碰巧遇到了自己的骨肉至亲,哪怕心里有千言万语,也断不敢说上一句话。
这些胡羌兵士,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就会对劫掠来的人恶言辱骂。说“杀死你们这些俘虏根本不需要客气,反正现在刀刃正空闲,我们才不想留你们的贱命。”对于被劫掠的人来说,性命并不值得顾惜,最是无法忍受的,便是胡羌兵士的谩骂。
这些胡羌兵士,随手拿起棍棒,对着俘虏就是顿毒打,口中的怒骂,随着毒打,一起发泄在俘虏身上。白天,俘虏们号哭悲泣,被迫赶路;到了晚上,只能悲哀地坐着,不知明天的命运会是如何。想求得一死解脱,可是想死也死不成。想着苟活于人世,可活着却也看不到希望。
苍天啊苍天,我们为何要遭受这样的罪过?被逼着来到这蛮荒偏远的地方,这个地方与中原完全不同,这里的人缺少礼仪,性情非常粗鄙。
居住的地方,被霜雪长久地覆盖,即便是在春夏季节,强劲的北风也吹个不停。翩翩的北风,吹透了我的衣裳,萧萧的风声,震得我双耳疼痛。每当此时,我内心对父母家乡的怀念就会涌起,哀怨与叹息也就无法止息。
每当听说有远方的客人来到这边鄙之地,我就觉得很是欣慰,急匆匆地上前打听家乡的消息,对方却说,他并不是我的同乡,所以对我的提问也无从说起。庆幸的是,平时的心愿终于能够满足,因为有亲人能够把自已接回家乡。
虽然自己得到了解脱,能够离开这边远的地方,可是不得不把亲生儿子抛弃在此地。母子心意相通,这是天性,一想到分别之后,我们母子再也没有相逢的机会,心中便生起了挂念。从今以后,不论是生是死,我们母子都永远天各一方,想到这些,我便不忍心离开孩子们了。
我那年幼的儿子,走上前来,抱着我的脖子,小心翼翼地问:“母亲,您打算去哪里啊?别人都说您要离开我们,离去之后,难道还会有相见的时候吗?母亲您平日里心肠慈柔,如今怎么对我们这样不慈爱了呢?我们都还没有成年,母亲您为什么不顾念我们呢?”
此情此景,真是让我五脏六腑都崩裂了,整个人神志恍惚,如痴如狂。我号哭着,用手抚摸着孩子们。即将出发时,我又变得犹豫不决,迟迟不肯上路。
那些与我一起被掳掠来的同伴们,她们都来送我上路与我告别。羡慕我能够离开这里返回故乡,那哀痛的哭声,真是让人悲恸欲绝。
拉车的马儿似乎也感觉到了我们的悲伤,呆立在原地不走,就连那车轮,也为这别离的场景而感到悲哀,因此不再转动。围观的人们唏嘘感伤,路过此地的人们也在呜咽哭泣。
在返乡的路上走啊走,母子亲情就这样生生割断了,疾行的车子带着我越走越远。这道路啊,漫长悠远,离别之后,我们母子何时还能相见?
我的孩子,从我腹中生出,别离之后如何能不让我牵肠挂肚?想到母子分别,我的心就万分悲痛。受尽颠簸之苦,终于回到故乡,可我家中已经没有活着的人了,甚至连亲属都没有剩下。
不论是城里还是郊外,到处都是一片荒芜,庭院廊下,全都长满了野草。眼前的累累白骨,还没有被人掩埋,那些白骨纵横交叉,却不知这些死去的人啊,叫什么名字,又从哪里来。
走出门外,听不到人们说话走路的声音,却能听到豺狼哀嚎的声音。我一个人孤零零地面对如此景象,不住地哭泣,哭得撕心裂肺。
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忽然有一种魂魄出窍的感觉。现在觉得自已,就好比是生命走到了尽头,旁人见我这般模样,便纷纷来宽慰我。
我睁开眼,勉强挣扎着活下去。可是,纵然活下去,又有什么可以期望呢?如今,我只能把余下的生命,交托给再嫁的夫君董祀,竭尽心力苟活下去。
自从经历这些祸患之后,我便觉得自己沦为了鄙贱低微之人,常常担心会被夫君鄙视、抛弃。
想想人生还能剩下多少时光,我也只能满怀忧伤,一年年地勉强活下去。
【赏析】
《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载:“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该诗即为“二章”之一。
该诗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惨痛经历,真实地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108句,共计540字,字字血,句句泪,诗人的悲愤有典型性,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
两晋南北朝时期
《盘中诗》苏伯玉妻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译文】
山中树木高,鸟儿鸣声悲。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里的鸟雀,常常苦痛饥饿。
官府吏人的妻子,与丈夫见面稀少。出门远望,看见官府中的吏人。都说应当是他,可是却不是。
回家入门,心中悲苦。往北面进入厅堂,往西面步入台阶。飞快地绞纱织布,机杼声声催人老。
长声地叹息,应当与谁诉说。
你出门远行,我挂念你。出门的时候有日子,归来的时候却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你忘了我,天知道。我忘了你,当治我的罪。我一直有品行,你应该知道。
黄色的是是金,白色的是玉。高的是山,低的是谷。 他姓苏,字伯玉,为人才高八斗,足智多谋。
家在长安身在蜀地,何必怜惜马蹄一次不归。
羊肉上千斤酒百斛,用麦与粟把你的马喂肥。
现在的人,智力不够,给他书信看,不能读,应当从中央环绕四角读。
【赏析】
苏伯玉妻,晋人(一说汉人)。苏伯玉出仕蜀地,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运用巧思制为盘中诗以叙思念之情。这种诗写于盘中,从中央起句,回环盘旋而至于四角,所以称为“盘中诗”。全诗凡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篇中多伤离怨别之辞。读时从中央以周四角,宛转回环,当属回文诗体一类。
《感离诗》左棻
自我去膝下,倏忽逾再期。邈邈浸弥远,拜奉将何时。
披省所赐告,寻玩悼离词。仿佛想容仪,欷歔不自持。
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
【译文】
自从我离开父亲兄长以来,转眼之间已经过了两年。离别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何时再能侍奉父亲兄长呢?
翻阅兄长给我的书信,仔细寻味着《悼离赠妹二首》诗。因读诗忆起了兄长的声容笑貌,别绪蒙怀,禁不住唏嘘哭泣。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见面,共同做读书吟诗这些赏心悦目之事。用什么来抒发苦辛的离情呢,只能借文字来倾诉啊。
【赏析】
左棻是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妹妹。左棻自幼丧母,依靠父、兄长大,兄妹二人素来情浓。西晋泰始八年,左棻因文才出众,被晋武帝召充后宫,左思也同时移居洛阳。他们兄妹虽同居京城,但宫禁森严,只能通过赠答诗章来寄托咫尺天涯的思念之情。泰始十年,在左棻入宫两年时,左思曾作《悼离赠妹诗二首》,以表示一片深情。同年左棻作了这首《感离诗》作答。诗中诉说了自己幽居深宫的幽怨、骨肉分离的痛苦,对兄长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直接显现了左氏兄妹间的深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