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译文】
抬头看那一弯新月和缥缈的夜空,漫想几千年的历史,每年秋天的七夕之夜都是相同的。牛郎与织女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年年都在七月七日这一个晚上。
【赏析】
诗人白居易于七夕之夜仰望浩瀚的星空,想到千百年来牛郎与织女只能一年一度于七夕之夜相会,心中便充满了对这对有情人深深的同情与怜悯,也暗含了对造成他们悲剧的天帝的谴责与不满,表达了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链接】
七夕别称
双七:此日所在的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郎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之。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相遇一次,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之。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习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之。
《幼女词》【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译文】
小女孩才刚刚六岁,还不知道什么是灵巧和笨拙。傍晚时分在院子里,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拜月乞巧。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刻画小女孩的幼稚之后,后两句就集中于一件事情。她既没有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要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人的,内容却是幼稚的,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纯真可爱,十分有趣。
【链接】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少则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她们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用红纸捆着,插在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者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众人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释义】
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时至午夜,我独卧罗帐之中,心中忧愁。鹊群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穿线乞巧的少女,秋花映入我的晒衣楼。
天上的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人世间的情侣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新月,日思夜想的恋人,就像钱塘苏小小,又孤独地过了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诗人通过对比,对自己的相思苦情做了深层的刻画;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颈联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进行渲染;尾联貌似平淡,其实蕴含无限缠绵的情思,透露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郎织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独,构思新奇,抒情深婉,语言工整,妙语天成。
【链接】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也称“丢针卜巧”或“丢巧针”,这不能不说是“穿针比巧”的民俗变体。
程序是这样的:在七夕正午时分,将一盆清水置于户外,一段时间以后,漂浮而至水面的尘土会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放在水上,有了薄膜的支撑,针就会浮在水面,不会下沉。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针影和波纹,如果出现花朵、云彩、鸟兽、鞋子、剪刀等形状,就意味着得巧了。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直如轴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此习俗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在七夕的晚上仰望天空,今天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少女都在秋月下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也不知道穿尽了多少万条红丝线。
【赏析】
开头两句叙述的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一年一度的七夕又到了,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个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人们善良美好的心,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此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宋】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
我不知道牛郎你究竟想些什么,每年七月七日都要邀请织女织锦,抛掷金梭。年年都大度地让人间向织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间的智谋机巧已经太多。
【赏析】
杨朴是位隐士,崇尚远离红尘、与世无争的生活,厌恶人世间的机变巧诈。唐宋时七夕乞巧的风气很盛,每到七夕,富贵人家张灯结彩,盛设肴馔,贫家也陈列瓜果,开乞巧会,向织女乞巧。诗人有感于世风不淳,就从七夕乞巧,想到人们逞智弄巧、尔虞我诈,因此作此诗抒发胸中的感慨。
本诗构思新颖,由节日乞巧引出人间的巧,顺理成章;以设问起,以反诘结,前后呼应,加强了诗的力度。
【链接】
蛛丝乞巧
“蛛丝乞巧”或曰“喜蛛应巧”,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乞巧方式。
女人们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称果子)放在事先准备妥当的盒子中,翌日清晨打开盒子,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标准评价蜘蛛一夜所织,来研判得巧多少。这个习俗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说:“每至七月七日……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后来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赏析】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阕写牛郎织女聚会,下阕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将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最后两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爱情颂歌中的千古绝唱。
【链接】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用油、面、糖、蜜制成的油炸小点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品种极多。《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西江月·新秋写兴》【宋】刘辰翁
天上低昂仰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译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之夜,处处可见穿着新装的人,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词。
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七夕时人间男女幸福欢快的景象。节日狂欢本无错,但当时正值国破家亡之际,人们却依然追寻自己的快乐,实在令词人心痛。看人们依旧着“新妆”、庆七夕,丝毫没有国土沦丧的耻辱和要恢复国土的打算,孤独的词人只能暗自悲伤。
下阕主要描写词人的感受,寄寓了词人的故国之思。特别是结尾二句,词人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借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沧桑、兴盛衰亡的慨叹,升华了词境。
全词没有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豪情万丈的慨叹,词人用柔笔写感伤,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通过隐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却依然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沉醉东风·七夕》【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译文】
白色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细丝线穿过绣花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赏析】
这首散曲引用了杜牧《秋夕》诗中的头尾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和“卧看牵牛织女星”,并补充碧天、晴夜、闲亭、织绣、焚香、月亮、梧桐树影等内容,从而增添了一些暖色调,淡化了孤独幽冷的味道,重构了一幅七夕静夜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
【链接】
穿针比巧
穿针比巧是一种古老的中国节日习俗。这种比巧方式开始于汉朝,流行于后世,每年七月初七举行。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穿针乞巧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崔峦、方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