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6)

(2024-03-22 20:44:2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6)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
        端午这个节日是谁第一个提起的?从古传言是为了纪念屈原。可笑汨罗江宽广浩渺,却不能把屈原所受的不白之冤洗去。
        【赏析】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相传此日为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于是相沿而成端午节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诗人在这首绝句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悼念屈原的千古冤魂,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
        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只留下千古绝唱《离骚》在人世间了。
        【赏析】
        这首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悼念屈原的千载冤魂。紧接着的“忠魂一去讵能还”蕴含了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链接】
        端午谚语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端午无雨是丰年。
        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己酉端午》【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风雨交加,放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地方可以凭吊屈原的英灵。盛开的石榴花似乎在嘲笑我自寻烦恼,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尔不群的清醒。
        【赏析】
        此诗起句写端午节的天气,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引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第三句将石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石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末句巧用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面是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更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表现了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链接】
        端午对联
        仲夏登高日,酒酣始敢向天问;端阳解粽时,人醉方知颂离骚。
        糯米粽,雄黄酒,一缕香艾插门首;忆屈原,划龙舟,中华风俗千古留。
        龙舟竞渡声威震,天问流传汨水殇。
        悬艾剑佩香囊,序值五月乃防虫蛊;赛龙舟分角黍,时逾千年犹忆忠良。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佩香囊,系彩线,祈福平安。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轻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充满香粉胭脂的浴水流入河中,布满晴天下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的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愿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阕描述她们端午出行前所做的各种准备:穿着华丽,沐芳浴兰。下阕写词人偕朝云(苏轼的侍妾)参加的端午节活动。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字里行间蕴含着无限深情。
        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
        【链接】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作“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馅料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让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译文】
        竞渡的龙舟上高高地举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声形并茂地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突出了龙舟竞渡夺标时热烈紧张的气氛。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动作迅疾、气势豪迈。欢声震地,是写观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端午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链接】
        龙舟竞渡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文中记载的“飞龙”即是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盛行于吴、越、楚等地。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屈原的家乡湖北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习俗流传。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祛邪祟、攘灾异,也保佑划船平安,表达了内心良好的愿望。
        赛龙舟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史书中对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临水观看龙舟均有记载。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
        到处忙着采撷艾蒿、蒲草。各家各户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长长的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上千年的忠义气节,可与太阳、星星相比。读完了《离骚》总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我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赏析】
        这首词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绘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全词运用对比手法:上阕以众人的繁忙喜庆和词人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以世俗对屈原的不解和词人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词人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内涵,孤寂落寞之情溢于纸面。
        词人多么希望人们能记住忠君爱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啊!词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令人回味。
        【链接】
        端午插艾
        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另外,人们还在端午节这一天洒扫庭院、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卫生传统。

        《午日观竞渡》【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译文】
        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锣鼓喧闹,震动了清清的水流。
        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也不解其中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写起,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以及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
        整首诗沉稳平淡,风格质朴,包含着诗人对爱国英雄的崇敬和对自己仕途的丝丝忧虑。

        (崔峦、方圆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