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那用碧玉般的青石做成的台阶和用红砖砌成的墙就是刺史的府宅。独自在回旋的走廊中走走停停,远远地听到管弦乐声,默默地欣赏盛开的花朵。
【赏析】
这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
首句,描写出诗人所处的宜人的环境,朦胧的月色,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第二句,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致华美的建筑,好不爽朗。第三句,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末句写诗人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他安静下来认真倾听,欣赏眼前的花。整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链接: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候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这一天,细雨绵绵,远离家乡的人心情哀伤,心绪烦乱。问一声附近哪里有酒馆,放牛的小孩儿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民间风俗要在清明节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祭奠亡魂。诗人远离故乡又逢细雨纷纷,悲愁之情油然而生。这时的“欲断魂”便是表现这种精神状态的神来之笔,与“雨纷纷”形成了天衣无缝的呼应。
后两句笔调一转,通过牧童活泼俏皮的一指,诗人心头的阴云散去,全诗气氛豁然开朗。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造作之痕,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链接】
杏花村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清明》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扬天下。
据史料记载,古时杏花村杏花遍野,村里酒垆如肆,尤以“黄公酒垆”著名。清《杏花村志》记之:“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梢头,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唐会昌四年至会昌六年(844—846),时任池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清明游杏花村,在黄公酒垆畅饮美酒后,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诗。
相传“黄公酒”的创始人名叫黄广润,是唐朝有名的酿酒师傅。他以千年黄公井的井水酿造出的美酒,醇香馥郁,一时享誉江南。这口“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的千年古井,现系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道士)的七绝,写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2009年10月1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杏花村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我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写自己过清明时的凄凉,用“无花无酒”“似野僧”这样的描述,形象地把自己的清苦总结了出来,又通过“晓窗分与读书灯”一句,表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意趣。
【链接】
清明乞新火
清明的火,称为“新火”,故有清明乞新火的习俗。
古代人们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这种风俗大约始于上古,一直沿至宋朝,在唐时最为盛行。
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据说每年参加钻火者众多,谁若能先钻得火,把火种献给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重赏。
《辇下岁时记》记载了唐代宫中钻燧取火的具体情形:“至清明,尚食(内膳习)内园官小儿(供奉禁苑者)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这说明钻燧取火是相当烦琐、耗时,并需要技巧的。今人已经很难想象古人取火的困境和技巧了。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梨花风吹的时候便到了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了城。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们已散,笙歌已歇,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宜人的美景。
【赏析】
此诗的构思之妙,主要体现在诗人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用心,促使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笙歌喧天”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新成为绿林的主人时,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声鼎沸;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描绘,而是借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链接】
清明踏青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在扫墓之余可以在山野乡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去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平时玩得更开心。
《清明日狸渡道中》【宋】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译文】
泪水沾满纶巾,连绵不断;散乱的头发,帽子也被风吹斜了。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卧在水面上。石马立在道路两旁,纸鸢在半空中旋飞。人们离开了坟墓以后,乌鸦开始活跃起来,四处觅食。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于清明山行道中所见景象——细雨、山风、花燃、柳卧,大自然显得颇有活力。后四句写坟地上扫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马、纸鸢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而令人憎恶的乌鸦之类则活跃起来,上下翻飞,四处觅食,暗示长眠地下的亡灵的寂寞。
这首诗文笔清新洒脱,句法富于变化,反映了诗人背井离乡的失落和惆怅。
《采桑子》【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派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从路边的柳树旁疾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道路弯曲,湖堤也弯斜变化,从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赏析】
这首词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西湖清明上巳时节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颇为动人。
(崔峦、方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