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释义】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互诉衷肠。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去年元夜情事。一、二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与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场景,营造出了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阕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感慨。
这首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将去年与今年进行对比的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中的伤感和苦痛之情。
链接:
元宵节与名人
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2.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3.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4.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5.杨素:令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6.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
7.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8.朱元璋: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9.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10.袁世凯: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就不准人们说元宵,只能叫“汤团”。
《木兰花令》【宋】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译文】
元宵看来还是寻欢游乐好,何况百姓到官府告状的少,公事清闲。万家百姓登上春日观赏景物之台,城中十里之内成了神仙也为之迷惑的繁华美丽的海上仙岛。
好客的主人敬待宾客,不像高阳酒徒那样无礼傲慢。和客人坐在一起,宽和从容地陪伴客人谈笑。有个客人最富于感情,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宁愿醉倒在地也要尽兴喝酒。
【赏析】
上阕写元宵节的游赏欢乐和公庭讼少的愉悦心情。下阕写“与民同乐”的欢快宴席。词人在人群中间,谦逊质朴,礼敬宾客,尽情享受着与宾朋打成一片的乐趣。在欢快的宴席上,出现了一个“最多情”的宾客形象,而把欢乐之情霎时推到高潮。
全词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即兴抒怀,酣畅淋漓;而且格调健朗,构思精巧,一气呵成,余音袅袅。
【链接】
元宵节挂花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世界上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大为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们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人们听说后,就如头上响了一记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灯笼、点爆竹、放烟花,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只见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花灯、燃放烟花来纪念这个日子。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吹开了千树花;焰火纷纷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在大街上。凤箫那悦耳的声音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洒下明亮的清光,光华流转。热闹的夜晚,鱼形和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服,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们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词从开头起,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词人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词人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全词语言工巧,曲折含蓄,运用了对比和以宾衬主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形象,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实为精练,令人读后深感余味不尽。
【链接】
正月十五吃元宵
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元宵”又称“汤圆”,在中国由来已久。宋代的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元宵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时期的某年正月十五日,楚国国君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以后每逢正月十五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宋】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译文】
元宵节的繁灯丽彩夺去了明月的光华,喧闹的戏鼓声一直响至天亮。习俗风情与以前没什么两样,只是人到中年,情味有些凄凉。
像汉朝的张敞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眉,一起在楼中赏月,祈求地久天长。欢乐的人们渐渐散去,街上如往常一般寂静,而我的心里却渐渐感到有些忧伤。
【赏析】
这是一首元宵观灯戏友感怀之佳作,突出中年情怀与往昔的不同,抒写词人中年的感慨,叹世事沧桑,羡慕友人和美的夫妻生活,以及对自己的担忧。
上阕概说元宵之夜,灯繁月明,鼓乐通宵,但景色如旧而情味却不同,不觉感慨万分,颇有悲凉之感;下阕用典,写佳人西楼拜月,镜中画眉,待到乐止人散,却又渐入愁乡。
全词构思新巧,造语工丽,感情真挚,写景细腻,充分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链接】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崔峦、方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