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羞(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据说,当时有一位秀才,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听说欧阳修是个有才的人,就想找机会和欧阳修一比高下。
一天,该秀才准备去找欧阳修比试,于是背起行囊上路了。在路上,他看见一棵枇杷树,就脱口而出:“路旁一枇杷,两朵大丫杈。”这前两句听起来很顺当,但是后面的怎么也憋不出来,说来也巧,此时正好欧阳修路过,听到就直接对出下联:“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秀才一听觉得这个老头挺有才的,就想和他比一比,在秀才的死缠烂打之下欧阳修就答应了。秀才看到河里的鹅就脱口说道:“前面两只鹅,扑通跳下河。”欧阳修随口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秀才感觉很不服气。
然后他们上了同一条船,秀才又念道:“你我同乘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随即接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东门抗草王皮
从前有个人叫王皮,他是个卖草的,家住城东门,他通过卖草积累了一部分财富,后来转做生意而发了财,但是富人们还是看不起他,叫他“扛草王皮”。有钱之后王皮建了一处豪宅,为了附庸风雅就找当地一位很有名的书法家为其题写匾额。这位书法家就为他题写了“兰玻”二字,王皮看了心里暗喜,觉得这两个字听起来很高雅,有文人气息,便非常得意。而有一次,一位书生路过一看匾额上的题字就大叫:“这不就是东门扛草的王皮吗?”
其实,书生是把“兰玻”二字拆开来看,那就是“东门扛草王皮”。这则故事就是讽刺那些胸无点墨,有点钱就学别人附庸风雅,最后捉弄的是还是自己,名字转了一圈还是回到“扛草王皮”了。
施氏食狮史
《施氏食狮史》是赵元任先生在1930年写的,是他用同一读音但字形不一的汉字组成的一段话。全文共九十二个字,每个字的发音都是“shi”。原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有一位姓施的诗人住在石屋子里。他特别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十头狮子。姓施的常常到市集里看狮子。十点钟,刚好十头狮子来到了市集,这时姓施的也来到市集。他看到这十头狮子,就拉箭射死了他们,然后拖回石屋。但石屋很潮,令仆人擦干后再吃。吃时才发现这十头狮子是石头做的。
“扬子”对“狗儿”
宋朝有一位枢密使请他的诗人朋友吃饭,正要动筷子的时候,来了一位客人,拜访枢密使,他们只好放下筷子。客人说他写了一首新诗要请枢密使指教,可是枢密使和他的朋友早已饥肠辘辘。客人说:“我写了一首《甘露寺诗》,第一句是‘下观扬子小’。”枢密使的这位诗人朋友听后说:“你说的是羊,那我对狗,可以接‘卑职狗儿肥’。”客人一听不怎么高兴,于是又说:“我还写了‘猿啼旅思凄’。”诗人朋友继续回应他说:“你说的是吕四妻,那我接‘犬吠王三嫂’。”客人听了非常生气,甩袖子就走了,还自言自语地说:“根本不懂诗,气死我了。”这位枢密使和他的诗人朋友暗暗自喜,赶紧吃饭。
文中诗人朋友用了相似读音的词代替了原有的意思,将诗的意思都改变了,巧妙地气走了客人,使他们能够好好吃顿饭。
王羲之智断敲诈案
王羲之曾在临汾当太守,上任不久时就判了一桩敲诈案。
一天他收到村民唐兴的状书,说当地某财主王陆同意让他用一块空地安葬他的父亲,但要以一“壶”酒来答谢。事后他却要一“湖”酒,这是明显的敲诈。王羲之看后就决定亲自去王陆家,王陆看到王羲之亲自到来受宠若惊。王羲之说:“我很喜欢鹅,听说你养了很多鹅,是否可以用我亲手写的《乐毅论》来换你一只活鹅?”王陆听了非常高兴,就备好笔墨让王羲之写字。然后他提了一只鹅送给王羲之以表谢意,不料王羲之大怒,说:“大胆刁民,我要的是一河鹅,你怎么给我一只鹅?”王陆吓坏了为自己辩护说:“请问大人,鹅从来不以河来计数啊。”于是王羲之反驳他:“那鹅不以河来计数,酒可以以湖来计数吗?”王陆听后自知理亏,只得认错。
冰心坐以待“币”
著名作家冰心晚年深居简出,但她笔耕不辍。有一天,和冰心一起在美留学的几位美籍华人学者,到冰心的家里拜访。老朋友见面大家都非常激动,又聊天又合影,有人还送给她一只精美的玻璃牛,冰心笑着说:“你们还给我牵来一头这么漂亮的洋牛,我非常喜欢。”她的朋友们问她最近写什么大作呢,老人笑着说:“能写什么大作?我只是写一些回忆性的文章,我在家坐以待‘币’呢。”她的朋友们听了满脸疑惑,非常不解。冰心笑着解释道:“你们误会了,中国有句成语叫‘坐以待毙’,我所说的是坐以待‘币’,这个是人民币的币。我的意思是说我坐在家里写稿等待人家给我寄稿费,坐在这儿等人民币来呢。”
冰心老人利用谐音制造了幽默的效果。客人望着精神矍铄的冰心老友,不禁哈哈大笑。
穷人的妙计
在很久以前,有个姓陈的穷人在荒山上栽了一大片果树林。几年后,树木茂盛,果实累累,有了很好的收成。一个财主看中了这片果树林,想把它据为己有。于是这个财主就跑到县衙告了姓陈穷人,并花银子贿赂了县太爷。于是县太爷传讯这个姓陈的穷人,穷人觉得自己一定会吃亏的,所以心里非常着急。当他走到县衙门口,官差问姓名时他想到一个妙计。官差通报了以后,县太爷开始审案了。县太爷先喊了财主的姓名,然后喊了那个穷人的姓名,喊完以后那个财主就吓得偷偷溜走了。
原来,那个穷人上报自己名字时自称是“陈旧”,当县官喊了“陈旧”,那个财主还以为是“臣舅”,把他们当成了亲戚,所以就吓跑了。姓陈的穷人巧妙地利用谐音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后母哭子
从前有个后母,她生性喜欢嫉妒,为人也非常刻薄,一天她丈夫前妻的儿子死了,按照传统习俗,她也必须前去哭祭。但是这个死去的儿子比他后母年龄还大,而前来帮忙的教书先生、道士、和尚、漆匠、裁缝和木匠等这些人想知道这位后母会怎么样哭。
这位后母非常聪明,知道了这些人的目的。于是,她把鼻子一捏就开始了:“我还没有生,先生(先生)下我的儿呀;我还没有死,倒死(道士)我的儿呀,要说是我的儿,何尝(和尚)是我的儿呀,若说不是我的儿,极像(漆匠)是我的儿呀;只有寻到阴间去,才逢(裁缝)我的儿呀;奉劝世上人,莫像(木匠)我的儿呀!”后母利用谐音把那些人都骂了一遍。那些人听了憋了一肚子气,不敢做声,只能听着她骂了。
我不敢娶
据说,清朝大官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他从来都不苦读钻研,却想要通过科举考个功名。
这年他也来参加考试,可是拿到试卷,就冒虚汗。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写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快到交卷时间了,他非常着急,脑子一转,就想要是把自己和中堂的关系写在试卷上,那些考官绝对不敢不录取他!于是他就在卷尾写下了一行字:“我是中堂大人的亲戚。”其中亲戚的“戚”不会写,写成了“妻”字。当主考官看到狗屁不通的卷子时非常生气,正准备扔掉的时候,看到最底下那行歪歪扭扭的字。因为主考官为人正直,看到这些字更加生气,便提笔在下面批道:“因你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所以我不敢娶(取)。”
主考官利用谐音把李鸿章的亲戚嘲弄了一番。
三白与三毛
以前苏东坡对他的朋友说,他在乡下的生活很简朴,晚餐只有萝卜、米饭和清汤,但是这样的生活也很好,过得非常悠闲自在,他很喜欢。他的朋友就记住了这些话。
一天他的朋友邀请他来吃饭,说“将以三白待客”。苏东坡很好奇,就如约赴宴了,坐到桌前发现桌上只有一盘白萝卜、一碗白米饭和一碗白开水!他明白是被朋友捉弄了。过了几天,苏东坡就回请他的朋友,说请他朋友吃“三毛”餐。他的朋友来了发现桌上空空的,苏东坡请他就坐,可过了很久还没上菜,他的朋友直喊饿,苏东坡笑着说:“请吃三毛餐吧。”他的朋友就很不解问怎么回事?苏东坡回答说:“三毛餐就是没(毛)米饭、没(毛)萝卜、没(毛)白汤。”
苏东坡利用“毛”与“没”谐音,报了一箭之仇。
白吃又何妨
相传,以前某地有卖韭菜、蒜、葱和白菜的四个人,平时四个人相处融洽,关系很好,经常在收摊后聚在一起饮酒。但是卖白菜的人十分小气,从来不请客。
有一天,卖韭菜、蒜、葱的三个人聚在一起捉弄那个买白菜的,想让他破费一次。于是他们又相约去喝酒,吃饭期间,卖韭菜的人提出,每个人吟诗一句,每句要求是本人所卖的东西。卖白菜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就说:“那谁先说?”
买韭菜的人先站起来说:“久(韭)饮他人酒”。
卖蒜的说:“算(蒜)来不应当。”
卖葱的紧接说:“聪(葱)明人自晓。”
轮到卖白菜的人了,他知道其他三人在取笑他,但是他不慌不忙的应对他们,并且夹起一块肉边往嘴里放边说:“白(白菜)吃又何妨?!
”卖白菜的按照要求吟了一句,却又理直气壮地白吃起来。
七两漆
很久以前,有个麻子在河上摆渡,上船过河的人一律收银子,其他不收。他经常刁难别人,并且摆渡费也很高。一天一个漆匠想要整整这个麻子,就准备过河。过河时麻子嫌漆匠给的钱太少,又百般刁难。漆匠说:“那我只有七两漆,凑个尾数吧。”麻子不依不饶说:“那又不是银子,我要的是银子。”漆匠很无奈,就到县衙击鼓告状。县太爷升堂并说:“麻子贪心,我也早有耳闻,有什么尽管说,我给你做主。”漆匠说:“我坐麻子的船过河,麻子嫌我给的钱太少,后来就硬要我的七两漆。”县太爷听了大怒,道:“好大的胃口呀,七两七就快八两了。”麻子吓得一直打颤,并结结巴巴解释道:“那那……那是漆……七两呀。”县太爷怒斥说:“七两七还少吗?来人给我重打四十大板。”老百姓们都拍手叫好。
原来,县太爷把“七两漆”当成了“七两七”。
(摘自文若愚著《语言常识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