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矶诗
朱元璋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据说有一次改扮平民外出巡视,在金陵(今南京市)郊外,遇到参加进士考试的众举子正在候船。
有一个举子遥望着燕子矶诗兴即发,便随口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众举子都加以称赞,但好久都不能续上,一阵沉默。朱元璋见状,不觉暗笑,略加思索对众人说:“待我试续几句。”当即接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朱元璋视江山为己物,此时已经显露出帝王的霸气。
落地无声令
苏东坡、晁补之、秦少游三人一同拜访佛印禅师,佛印留他们饮酒——佛家称“般若汤”。席间,众人行令,上句要求是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贯穿人名,末了要是一句诗。
东坡说:
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
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
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之说:
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
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
鲍叔曰:只须两三竿,清风自然足。
少游说:
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
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
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
佛印说:
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
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
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
各人酒令,文学色彩甚浓,遣词俱妙,尤其是双关法运用得十分巧妙,不可多得。
七个才子六个癫
一日,李调元到江南游览。由于李调元很有名气,有六名才子听说以后,想试一试他到底有多高的才学,便邀他饮酒赏月。李调元赴约后,他们且谈且饮,时至拂晓,都已醉眼蒙眬。这时,一位才子忽然提出,请李调元依次倒用十到一的十个字吟诗助兴,想以此将李调元一军。李调元听到远处传来报更的鼓声,便巧赋《倒数诗》一首: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鼓鸡三啼,怀抱二月一枕眠。
六才子本想让李调元难堪,却未能如愿,憋着一肚子闷气,不欢而散了。
戏弄老板诗
旧时的当铺老板狗眼看人,对穷人的典当尖酸刻薄。传说有个外号人称二拐子的人决心整治他们一下。一天,他拿了件补缀得很厉害的褂子去典当。老板鄙夷地扔给他一张抽据和两枚铜钱。第二年,二拐子拿着抽据和应付还的铜钱来当铺赎他那件破褂子,可是那破烂早被伙计当抹布用了。二拐子得理不让人,他信口吟了一首诗:
褂子年头古,留给儿孙福。
补丁三千块,针脚三万五。
两钱汗渍花,二两油腻土。
夏穿凉飕飕,冬穿热乎乎。
价码折铜板,足够十天数。
二拐子硬把那破褂子说成是传家之宝,价值连城。当铺老板没法,最后给了他三十两银子,又向他赔不是,才算了结。
一钱买酒
金陵人陈文藻,号苍崖,家贫嗜酒。一日,袋中仅剩一钱,用以买酒饮之,作诗自嘲云:
苍崖先生屡绝粮,一钱犹自买琼浆。
家人笑我多颠倒,不疗饥肠疗渴肠。
落水获救
施槃字宗铭,明代吴县人,家贫力学,颖悟过人,登正统进士第一,授修撰。一年后去世,天下伤之。相传他年幼从父游淮扬,归舟泊河下,送客失足落水,众人救之上船,他吟诗道:
脚踏船头船便开,天宫为我洗尘埃。
诸君莫笑衣衫湿,才向龙门跳出来。
题画
唐伯虎被诟削籍,放浪丹青山水间,以此自娱,亦以此自许。尝题所画小景云: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兴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辞职自遣
相传明代刘伯温有辞职自遣诗云:
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百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琵琶果
莫延韩过袁太冲家,见桌上有帖,写“琵琶四斤”,不由得大笑。这时,另一客屠赤水恰好来了,问清缘由,不禁笑道:
枇杷不是这琵琶,
袁接着说:
只为当年识字差。
莫再接道: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奇诗奇事
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写文章一反平实则奇,打破常规则险。作诗贵奇警,平淡则无功。一个学生作诗道:
宰相升知府,将军舞大旗。
老爷求小子,和尚抱山妻。
蝴蝶吱吱叫,蛤蟆队队飞。
小猫吞猛虎,蚂蚁斗雄鸡。
那位教师听后目瞪口呆。
吃菜比人大不同
一人贪吃,上桌如风卷残云,盘中菜顷刻而尽。同桌有一文士,笑吟诗云:
三生有幸与君逢,吃菜比人大不同。
象箸飞来忙似箭,银牙咬去快如风。
眈眈虎视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
更有高招人不觉,眼睛不住望盘中。
书塾问童子
一塾师爱坐茶馆,学生问字,常找不着,一学生趁其外出,将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改写,置于案上,先生回来,取诗一看,不觉汗颜。诗道:
书塾问童子,言师喝茶去。
只在此城中,巷深不知处。
贼贼贼
一道士以肖像求某学士题诗,学士大写“贼贼贼”三字,道士大吃一惊,学士接着写完,道士大喜。其诗云:
贼贼贼,有影无形拿不得!
只因偷得吕仙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薄肉诗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到一个朋友家去,正赶上吃中午饭,主人留他一同进餐。董其昌看见桌上菜中的肉,切得极薄,便作了一首诗: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摇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到清代,有人又根据这首诗的意思,写了四句短诗:
薄薄批来浅浅铺,厨头娘子费工夫。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
煮粥诗
由于水旱灾害和人祸,老百姓民不聊生,能以粥充饥度荒年就已很不错了。古人作《煮粥诗》以自嘲: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
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七不嫌
古代穷人有“七不嫌”之说,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实在事。这“七不嫌”分别是:
饥饿得粗食,不嫌;
徒行得劣马,不嫌;
行久得座位,不嫌,
久贫得薄酒,不嫌;
口渴喝凉水,不嫌;
赶路乘小船,不嫌;
遇雨进小屋,不嫌。
罗昭隐的《祭灶》诗
罗昭隐是我国晚清诗人。他生活穷困,怀才不遇,对现实非常不满,特别是对人世间“文章不值钱”极为反感,愤愤不平。他的一首名为《祭灶》的诗,即反映了这样的心态。诗云: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蛛网
探花王刚中为御史,出巡福建,有书生张松茂与邻女金媚兰私通,被送到官府。王见檐前蛛网,指谓张曰:“你能以此为题作诗可免罪。”张生即吟道:
只因禀性太颠狂,游遍花丛觅芳香。
今日投入罗网里,脱身还籍探花郎。
君恨我生早
一位老秀才在乡间迷路,到一家借宿,主人不肯开门,老秀才再三相求,才有一少妇开门延客,一老一少谈得十分投机,少妇乃寡居,知老秀才也是鳏居后,大有以身相许之意。秀才作诗道: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恨君生迟,君恨我生早。
误吻小姨
一书生去岳父家祝寿,众人劝酒,烂醉如泥。小姨见他酒醉,扶他去客房歇息,他误以为是妻子,抱吻小姨,小姨气急,提笔作诗,置书桌而去。诗道:
好意扶你睡,竟敢亲我唇。
是个读书人,这般没道理。
不久,小舅子进来,见诗大笑,在后写道:
酒醉随他醉,为何扶他睡?
猫儿见了鱼,哪有不尝味!
书生一觉醒来,见桌上题诗,才知自己酒后失态,得罪了小姨,又见笑于小舅,因写道:
酒醉烂如泥,朦胧抱娇妻。
醒后方知错,原来是小姨。
写毕,正在自愧,岳母走了进来,看到桌上题诗,忙又写了几句,并以好言抚慰。她写道:
小女不懂事,纸上乱写字。
本是一家人,何必当回事!
两改题像诗
古代没有照相,肖像是画出来的,由于用的是工笔,所以画像时间较长,价钱也比较贵,至于逼真程度,则只能说“依稀”、“仿佛”,和后来的相片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清代江西有个书生名叫王龙宾,排行十二。他请人绘了幅肖像,看了比较满意,就题了首诗在肖像上。诗曰:
一貌堂堂,挂在书房。
有人问起,王十二郎。
没过多久,王龙宾一时经济拮据,硬要把肖像卖给他弟弟。他弟弟认为肖像问题不大,兄弟俩本来长得像,但题诗却明确说肖像是哥哥的。王龙宾说这小事一桩,就在每句诗下加了两个字:
一貌堂堂无比,挂在书房屋里。
有人问起何人,王十二郎阿弟。
后来王龙宾有了钱,但他弟弟却穷了,再把肖像卖还给哥哥,王龙宾只得买下,并在每句诗后再添两个字。
一貌堂堂无比之容,挂在书房屋里墙东。
有人问起何人之照,王十二郎阿弟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