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36)

(2024-03-06 20:32:4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36)

        胖和尚与瘦东坡
        佛印专程从浙江润州到江西的庐山,要见苏东坡。这胖和尚食笋,食松茸,爱吃各类坚果,摄取大量植物油,体重超过二百斤,御赐的锦绣僧袍小了,皇帝按他的身材再赐袈裟。佛印在佛门中的名气,不在辩才法师之下。
        佛印见东坡,说:“居士瘦了。”
        东坡笑道:“和尚越发心宽体胖。”
        佛印说:“你吃肉我吃素,却是我胖你瘦。”
        东坡曰:“和尚四体不勤,这山门吃到那山门,天下寺庙随你吃,如何不长肥肉?”
        佛印大笑:“好个躬耕东坡的苏子瞻啊,好,好!”
        东坡摇头:“和尚谬也,你这叫自夸方外富贵,看看你一袭锦袈裟,欺我短衣芒鞋破拐杖。”
        和尚嘻嘻笑:“子瞻此言差也,你这眉宇间英气逼人,野性诱人,举手投足全是自信。东京、西京那些个阔佬,哪里配得富贵二字?”
        参寥点头曰:“了元(佛印)慧眼真如炬,不愧是天下第一高僧。”
        胖和尚呵呵笑:“辩才第一,了元第二,道潜第三。”
        两个大和尚陪苏东坡游庐山,方外高僧与世外之高人,盘桓五百里大庐山。

        泡长汤
        温泉俗称长汤,庐山香炉峰下有个温泉院,苏东坡泡长汤四天三夜。这个享受型的男人,恨不得泡它个九天九夜。酒肉摆在石头上,玉枕搁在长汤边。一个叫刘格的朋友弄来许多山珍野味,两个和尚合掌:善哉善哉,居士慎勿杀生。
        居士不杀生,却要吃野肉。
        胖大和尚也要泡长汤。佛印游泳时,像一条娃娃鱼。苏东坡挂一小衣(裤头),从岩石高处栽蛙式。这个人做了几年农民,浑身有肌肉,腾空入水,潜泳多时,突然冒出来,像一根水柱。这是泡温泉吗?这叫戏长汤。庐山夜凉如水,长汤正宜肌肤。瘦男人与胖和尚游来游去,躺水看月亮,月牙儿挂在古木梢头。香炉峰赫然入目。星月之清辉不正是神的光辉吗?
        参寥盘腿坐于光滑的岩石,微闭目,苦吟诗,寻章摘句不休。刘格跟一个山中后生只忙着手抓肉,对饮酒,佯作虎啸狮子吼。
        苏东坡躺水躺到月西沉,喃喃自语:“真舒服啊!”
        翻个身,出口气,人又沉下去了,摸着水底的石头慢慢游,不是游鱼,胜似游鱼。
        庐山的夏夜啊,美酒清风拼沉醉。

        东林寺打油诗
        香炉峰,庐山瀑布,李太白是留下了好诗的。谁跟诗仙比啊?坡仙可不敢比肩诗仙,就说戏水吧,那李白在骊山泡长汤,双臂掀大浪,嚷嚷着要跳进杨妃入浴的华清池。
        飞流直下三千尺啊。飞身一跃华清池……
        参寥说:“子瞻,你要为庐山留佳作哦。”
        刘格说:“佛印禅师已传语庐山十大寺庙,要求和尚们准备好笔墨和铁砚。”
        佛印说:“苏子瞻在温泉院三天,只顾眯眼泡长汤,睁眼时,又一味吃肉喝酒。”
        参寥笑道:“长汤都有一股野物的腥味了,我是不敢再踏进温泉院半步。”
        苏轼逗他:“下山时,再来泡几天。”
        参寥曰:“你去泡,我自跑。汉阳皓月冷千山,和尚归去无人管。”
        大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海拔一千四百四十七米。
        圆通寺,栖贤寺,归宗寺,东林寺……苏东坡等人进山十几天了,偶有佳句,无佳作,小和尚们一路苦追随,忍看居士吃酒肉,却向钵盂抓馒头。
        苏东坡描绘漱玉亭:“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
        他留诗于归宗寺三峡桥的桥墩:“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與地纪胜》:“三峡桥,在庐山之归宗寺,最为庐山之雄观。”
        苏东坡过简寂观,闲坐悬崖峭壁旁,与几个道士吃玉阳养生酒,啖山塔菌炖蟒蛇。次日雄鸡未唱晓,斯人已在弯弯曲曲的石板山道上,看山转山。却见后头有和尚追来,横竖要追和苏子的三峡诗,还要镌刻在另一桥墩。这和尚名叫可遵,在圆通寺修行有年。
        只听佛印一声大喝:“你这臭和尚写甚歪诗,从今日起你不叫可遵,叫可杀!”
        参寥吓他:“圆通寺的长老居纳禅师,不过是佛印大和尚的师弟。”
        可遵一溜烟跑了,边跑边回头,担心变成可杀。
        东林寺就在香炉峰下,七百年前慧远禅师设道场于此,陶渊明、陆静修去拜访慧远,东晋三位高士,大笑携手过虎溪,留下赫赫有名的《三笑图》。东林寺内外,古木森然。苏东坡写下《三笑图赞》。
        佛印作虎啸,山大王应和。
        苏东坡吟诗:“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参寥叹曰:“子瞻才尽也,走了半个月的庐山路,留下两三句打油诗。”
        佛印说:“难怪哦,他爷爷就是干这行的,打油诗的鼻祖。”
        苏东坡不服气:“才两三句吗?我差不多写了二十首!”
        佛印一笑:“你爷爷写了几千首哦,写遍了眉山的大街小巷,写一条下西街,写了二百首。”
        苏轼苦笑:“东林寺号称庐山古刹第一,奈何我不配,这秃笔扔了也罢,扔了也罢!”
        参寥说:“且慢,等你游了西林寺,再扔秃笔不迟。”
        苏轼摇头:“说甚东林西林,东坡居士已灰心也。”

        天下第一哲理诗,放大了五百里庐山
        《舆地紀胜》:“庐山山水甲天下。山之南,则简寂、栖贤、开先、归宗,山之北,则太平、圆通、东西二林。”
        西林寺建于东晋,“水石之美,亦东林之亚。”西林寺的住持常总禅师,佛门中被称为“僧中之龙”。苏东坡下榻于精舍,大大小小的和尚如众星捧月。
        佛印、参寥、常总,北宋三大高僧陪着东坡居士。其他的寺庙和道观也请东坡去小住,奈何他并无分身之术。古刹巴不得有名人题诗,当然,最好是具有传播力的佳作。
        两天过去了,苏东坡居西林寺,未写一个字。谈佛论道,品香茶,剥松子,听溪水清音,听晨钟暮鼓,细雨中漫步山道上,采药采蘑菇。常总禅师并不催他。禅师说:“先生来了就行了,老衲对先生的人品与才学仰慕已久。”
        佛印笑道:“他在温泉院泡了三天长汤,灵感泡汤了也。”
        参寥滑稽模仿:“写了打油诗,刻在古桥头。东坡庐山打油,欲借何物不朽?石头。”
        佛印脱口而出:“石头与东坡,不朽,不朽。”
        苏东坡只不言语,凭他二人说去。
        灯下看闲书,啥都不想。披衣出门去转山,转不出什么名堂。庐山太大了。一座座山峰像迷宫。鄱阳湖的波涛声隐隐约约。禅静。幽人自归佛门精舍,躺倒便睡。次日早起,吃了早点喝卯酒,提笔写五柳先生的名篇《饮酒》,赠予常总禅师,聊以塞责也。名人到了名山,总得留下一些东西。初升的太阳照在临窗的案几上。龙尾大砚张武笔……
        可是且慢。似乎来了灵感。老伙计当真来了吗?少顷,一首小诗落在纸上。写完他出去了,转山,转了半个时辰又回来,再看纸上小诗,笑了。字写得一般,也许是灵感把书法挤到一边去了。灵感是一种霸道的东西。灵感是一道照亮自身的闪电,却让全世界归于阴影。
        佛印、参寥嘻嘻哈哈夺门而入,苏东坡把纸上的东西烧了。
        佛印说:“何必烧嘛,你不留在西林寺,我带回金山寺去。”
        苏东坡往外走,边走边说:“烧字,非烧诗。”
        不多时,一百多个和尚在常总禅师的带领下,聚于西林寺的寺壁前。老禅师亲自磨墨,破了五十年规矩。欧阳修来西林寺也是自己动手。
        佛印与参寥犯了嘀咕,相顾曰:“莫非他真有好诗?却不叫我二人替他参考参考。”
        常总禅师笑道:“他叫苏东坡。”
        刘格插话:“苏东坡来到西林寺。”
        且看短衣居士面向寺壁,长锋苏字一挥而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首二十八个字的小诗,不数日,传遍了五百里大庐山。

        才下大庐山,却上石钟山
        苏东坡下庐山,庐山六大寺庙的方丈、三大道观的道长送到山门。数百和尚道士,争睹坡仙风采。了元,道潜,各归千里外的宝刹。刘格得了一幅东坡先生画的《庐山虎溪松》。
        苏东坡来走一趟,人人都高兴。王侯将相豪车来,显威风摆排场而已,山林并不理会。
        佛教道教,诗歌丝竹,契合山的气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元丰七年,苏东坡四十九岁。
        苏迈去德兴县当县尉,苏轼送儿子到湖口,月夜驾小舟去了石钟山。父子二人爬上一块巨大的石头,“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水流太急,小舟靠近大石头比较麻烦。好在这几年,短衣汉子苏东坡手脚好使。爬,撑,翻,动作颇连贯。这一次苏迈也爬得利索,比攀爬黄州赤壁强多了。
        苏子下庐山,上石钟山,相隔一个多月。
        父子躺在大石头上,星星月亮亲近人。这是一种神奇的、难以名状的、极其重要的亲近。
        苏东坡夜游,通常选择繁星夜或明月夜。
        宇宙式的神秘首先属于诗人们。诗意的生活,低沸点欣悦,不会去算计天地。传统文化两大价值:对自然取审美态度,对生活取质朴态度。
        海德格尔:“很可能,在自然背向技术的那一面,恰好隐藏着自然的本质。”
        苏东坡游石钟山,也修改了郦道元《水经注》关于石钟山的某些说法。
        《石钟山记》首先是诗意之作。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