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林趣话·诗趣(6)|李屹之主编

(2024-03-05 20:35:17)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语林趣话·诗趣(6)|李屹之主编

打油诗(续1)

吴兰的题画诗
明代进士吴兰是作打油诗的高手。且看他对《观音大士像》的题画诗:
一个好奶奶,世间哪里有?
左边一只鸡,右边一瓶酒。
只怕苍蝇来,插上一枝柳。
这首诗幽默地讽刺了那些迷信菩萨的善男信女们,教育人们走离愚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它又不是板起脸孔来教育人,而是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诙谐的情调,让人们在想象与现实相矛盾的可笑事件中,感悟到观音大士的无能,从而破除迷信菩萨的信念,走好自己的路。

解缙戏咏半截美人诗
解缙因为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又身居高位,声名在外,因此一些人有事都求他品头论足,题诗取乐。一次,有人画半身美人像请他题诗,他便风趣地题了一首打油诗:
千般体态百般娇,不画全身画半腰,
可惜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未曾描。

赵东山的《锯匠》诗
明代人赵东山有两个朋友。其一因到荒远的地方去任职而经过家乡;其二经过考核需要调动职位。两人都已是垂暮之年,理应退休,告老还乡,然而他们却仍旧贪恋官阶利禄。有一天,二人同访赵东山。赵东山见庭下有锯匠锯木,因以命题,作了一首打油诗:
一条黑路两人忙,傍晚相看鬓已霜;
你去我来何日了,亏他扯拽度时光。
二位老友知其诗意所指,不禁感叹万分,遂辞官还家,颐养天年。

唐伯虎的题“木枷”诗
据清代赵吉士编的《寄园寄所寄》载:明朝时候,吴县县官向虎丘和尚征收高额茶金,和尚们无法完成任务,衙役便将他们押至官府,各打三十大板,随后又将他们游街示众。恰巧唐伯虎出游,见状便开玩笑地在其木枷上题了四句打油诗:
皂隶官差去采茶,只要纹银不肯赊;
县里捉来三十板,方盘托出大西瓜。
 这首诗有力地嘲讽了官府对穷寺和尚的勒索摊派。诗的末句语言,比喻形象,意味蕴藉,明指和尚光头,暗指和尚秋毫无有,可谓一语双关,虚实并举,而且语言滑稽俏皮,幽默风趣。据说县官见唐伯虎这首诗,破颜大笑,将和尚统统放了,个中原因,恐怕就是受这个“大西瓜”的启迪。

徐九经的为官打油诗
徐九经,明代县令,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
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沈文卿的“退盗”诗
据明代吴安国《累瓦片》载:吴中有一老儒沈文卿,家境贫寒。有一天,读书至深夜,忽强盗潜入家里,他心知肚明,但并未声张,而是念了一首打油诗,盗贼听后,便悄悄地逃离了。诗云:
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君来此一遭。
只有古书三四束,也堪将去教尔曹。

陈全发“打油”话疟疾
明代金陵有个陈全发,身患疟疾,吃尽了苦头。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描写病况,以示他人。诗曰:
冷来时冷得在冰凌上卧,热来时热得在蒸笼里坐,
疼时节疼得天灵破,颤时节颤得牙关挫,
只被你害杀人也么歌,只被你害杀人也么歌,   
真个是寒来暑往人难过!

嫂赠姑诗
传说从前有个女人出嫁以后,丈夫、公婆待她倒好,就是小姑跟她过不去,经常指东拨西,把她当佣人使唤,还到公婆面前说她的坏话。她不想当面争吵恶化彼此的关系,就写了首打油诗赠送小姑。诗云:
阿嫂曾经做女儿,小姑休把嫂来欺。
前船便是后船样,小姑也有嫁人时。
小姑读诗后满脸羞愧,从此二人和好。

家家户户泪珠流
金圣叹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坛奇才,他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文笔潇洒。但因恃才傲物,动辄得罪权贵。有一年,他率学生去孔庙哭求减粮,地方官就以“鼓动谋反”罪名,判他死刑。到了杀头那天,恰好天下大雪,他还吟了一首打油诗。诗云:
苍天为我报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相吊,家家户户泪珠流。

俞珩嘲官趣诗
据清代赵恬养《增订解颐新集》载:明代弘治年间,有个地方县官,鱼肉人民,尸位素餐,政务荒疏。但仍有许多人去逢迎拍马,甚至猎户打死一只老虎,都到官府庆贺,说这是他政治清明的结果。有个读书人俞珩,以老虎的口气作了首打油诗对其进行嘲讽。诗曰:
虎告相公听我歌,相公比我食人多;
若公今日行仁政,我已双双北渡河。

《黄鹤楼》的剥皮打油诗
据说明朝时,京官在冬天都用貂皮做成套子,套在帽子上御寒,称做帽套。一日,某官外出访友,途中帽套被人抢去。于是有人模仿崔颢《黄鹤楼》诗,吟了四句剥皮打油诗,众皆大笑。诗云:
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
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
附:崔颢《黄鹤楼》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杨南峰的《狗儿沐浴》诗
据明代《雅谑》载:传说农历三月三日为浴佛日。这天有客拜访杨南峰,恰巧杨南峰正在洗浴,因此并未得见,客负气而去。农历六月六日,杨回访其客,客也以洗浴为由不见。但这天传说为浴狗日,杨哭笑不得,于是在墙上戏题一首打油诗:
君昔访我我洗浴,我今访君君洗浴。
君访我时三月三,我访君时六月六。

道士“打油”
传说古代有个道士,常到王老太开的酒店喝酒,但从不付酒钱。日子久了,道士为报答王老太,就给她掘了口井,随后就离开了。谁知这井水的味道比酒味还美。从此,王老太便不再酿酒,而是用井水当酒卖,一卖就是三年,赚了不少钱。这时道士返回了,问她酒怎么样,她说:“好倒好,只是没糟,无料喂猪。”道士听后,真是哭笑不得,便在墙上题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还说猪无糟。
题好诗,道士又走了。井也枯竭了。

《咏薄粥》诗
从前有个读书人,因久吃薄粥,对薄粥的感受颇多。于是写了一首《咏薄粥》的打油诗:
半锅清水米一盅,未曾到口使人愁。
筷子插东又倒西,才把匙挑左右流。
捧出厨房风起浪,夜放院中月沉钩。
佳人不用明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嘲礼品诗
据说在明代,有个人想给故旧送礼,可又舍不得以珍品馈赠,于是就以老母猪肉取代。故旧本想将其退回又恐得罪人,便写了首打油诗谢道:
昨日蒙君惠,全家大小欢。
柴烧三担尽,水煮两锅干。
肉是新靴底,皮是旧马鞍。
齿牙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请佛西天去
据说古代有个书生,饿了多日,家里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他就想起观音庙里有个铜铸的佛像,如果变卖倒可以买几升白米,解决一时之饥。于是他潜进古庙,就把那尊佛像窃走了。可他又害怕神佛惩治他,便在庙壁上题了四句打油诗,才心安理得地离去。诗云:
佛是西天佛,铜是本地铜。
请佛西天去,救我一时穷。
此诗构思巧妙,语言个性化,反映了穷书生既要得到铜,又不能得罪神佛的矛盾心态,极富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粉白墙上狗屁多
清代举人孙维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览。姥山郁郁苍苍,山下有碧绿的巢湖水,山上有耸立的振风塔,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孙维奇观赏着美景,心情非常舒畅,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塔壁上刻着“×××来此”、“×××到此一游”,还有一些粗话、脏话等,甚为反感,不由得诗兴大发,白纸泼墨,张贴墙上。诗云:
粉白墙上狗屁多,不成诗文不成歌;
如若是有真才学,为何当年不登科?

只为一身都是淡
据清人独逸窝退士《笑笑录》记载:杭州名妓素娥,被一盐商“霸占”,其实也并非盐商仗势霸占她,而是她看到盐商有钱有势,甘愿与他在一起的。一日,黄南谷先生从妓院门口路过,见墙上贴有素娥画像,便在下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淡红衫子淡红裙,淡淡梳妆淡点唇;
只为一身都是淡,将来付与卖盐人。
此诗通过对素娥穿着打扮的描写,对她进行嘲笑和戏弄。因为她的一身都是“淡”,正需要卖盐人的浑身都是“咸”来协调。这样就把两个人的同流合污,变成“咸淡”之味的互补结合了。这种奇崛的联想与构思,可谓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不为升官只为清
郑板桥中了进士后,先在范县做官,后任潍县县令。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他将当地一个横行霸道的纨绔子弟抓了起来,准备按律处置。一日,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前来说情,望他能够网开一面,高抬贵手。郑板桥随即吟了首《却情诗》:
同窗数载结友情,为官不能乱同情。
老郑身为七品官,不为升官只为清。
该进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起身告辞,不敢再来说情了。

德少休要充斯文
据说清代有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无德无才,依仗老子的权势,也谋了个扬州知府。这一天,他高高兴兴地上任,途中恰巧遇上被革职回扬州的郑板桥,他就派人向郑板桥索要字画。郑板桥听说这家伙好事不做,坏事做尽,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刮百姓以外,别无能耐。于是就很快写了一首打油诗赠送他。诗云:
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郑板桥教子
郑板桥老来得子,自然高兴万分。但他对儿子的教育未曾懈怠,就在病危之际,还用打油诗教育儿子。诗云: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
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官币民财一扫空
在很久以前,有个县令在地方上为官数年,大肆搜刮。离任时,见没有什么钱财可捞了,便在一把折扇上把当地的农田山水全部都画了进去。于是百姓们编了一首打油诗为他送行。诗云:
来时萧瑟去时丰,官币民财一扫空;
只因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图画中。

速死由己不在天
清道光年间,苏州太守李璋煜在任时,曾制定许多乡规民俗,劝导百姓发展生产,文明做人。有趣的是,他还用打油诗呼吁人民,移风易俗,摒弃恶习。诗云:
劝我民,莫吸烟;五脏六腑都熬煎。
甘之如饴真鸩毒,想一想,吸不吸?
速死由己不在天!

虎额三横看莫慌
晚清诗人李静山曾为王麻子剪刀店写过一首《王麻子》诗,颇为有趣。诗云:
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
诸公拭目分明认,虎额三横看莫慌。

自打自受伤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运动领袖,自幼目睹帝国主义鸦片之害,曾写下一首劝告世人戒毒的打油诗:
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