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林趣话·诗趣(5)|李屹之主编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打油诗
割肉诗
汉武帝时,每年都要给大臣们分肉。一年夏天,又值分肉,可分肉官迟迟不来。东方朔便自己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武帝得知此事,便责备他。东方朔于是作一打油诗请罪,诗如下:
东方东方,你太鲁莽,肉还没分,怎能领赏?
拔剑割肉,举止豪爽,割肉不多,还算谦让。
拿给殿军,情义难忘,皇上宽大,谢过皇上。
这首滑稽风趣的打油诗不但使东方朔免去罪责,而且又获了一些赏肉。
张打油作《雪诗》
相传张打油是唐朝南阳地方的一个读书人,他喜爱民间俚语,与民间歌手交往很多,也喜欢用民间俚语写诗。一日天色骤变,大雪纷飞。他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不由得诗兴大发,吟了一首《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一年冬天,他外出办事,行至途中天降大雪。他躲到一家大院内避雪,不觉间走进了主人的书房。他一时兴起,在其粉墙上又题了一首《雪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张打油作《围城诗》
唐朝某年,南阳城被叛军围困,求朝廷派兵救援。张打油为此写了一首《围城诗》:
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呜呼”打油诗
古时候有个书生,写文章时总是无病呻吟,乱用“呜呼”。于是他的朋友就在他的一篇文章上写了一首“呜呼”打油诗:
起呜呼,终呜呼,中间独自尽呜呼;
长呜呼,短呜呼,说来说去总呜呼;
呜呼复呜呼,呜呼连呜呼,恐君不久亦呜呼!
寒山的《瞒人汉》诗
唐代诗僧寒山曾写过一首《瞒人汉》的打油诗,风趣逗人,流传至今。诗云:
我看瞒人汉,如篮盛水走,
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诗中的“瞒人汉”指的是那种没有什么能耐,却硬要冒充了不起,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这种人靠篮中水做饭、解渴,也能得意于一时,但不会永远得逞,最后必将现出老底,恐怕连打也打不肿、充也充不胖了。
兴儿的“喝水”诗
唐朝有一个叫崔护的人,参加官吏选拔时,曾途经一农家小院,当时桃花盛开,非常美好。也正在此时,一名汲水的女子来到了院门前。崔护慕恋不舍,便故意向其讨水喝,接着又叫仆人兴儿三次喝水,以拖延时间,希望能多看美人几眼。
一年以后,崔护依然对美人念念不忘,又携仆人兴儿到此,不料美人已染病身亡。崔护痛惜不已,于是便作诗悼念。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仆人兴儿也颇有感慨,接口吟道:
去年今日此门里,人与桃花相映美。
今年若有佳人在,兴儿还喝三碗水。
司马光的《登山》趣诗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自幼聪慧过人,思维敏捷。据说,司马光在幼年时,有一次,随两名学士登岭,途中二学士联句,洋洋得意,很瞧不起年幼的司马光,并言:“竖子亦能诗否?”司马光脱口而出,吟了一首《登山》趣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五湖四海归一望。
前两句犹如小孩子的口语说话,显然没有什么深文大意,但形象逼真,趣味横生;后面两句先写登山情景,后写登山感受,从而突出主题。整首诗语言运用,亦庄亦谐,雅俗相济,韵味悠长。二学士听罢不由得大惊,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半山绝句当早餐
宋代诗人杨万里,每日坚持晨读,十分刻苦,不许人去打扰,每每忘记了早餐。他写诗记叙了这种“趣”事:
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陆游的《睡丞》诗
我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根据张东海的《睡丞记》作了一首打油诗。《睡丞记》云:一日,华亭县丞去拜见一个老乡绅,见其没有出来,就于座位上睡着了。一会儿,主人到了,见客人睡着,不忍心惊动他,遂与客对座而睡。不久,客人醒来,见主人睡得正熟,便接着睡。一会儿,主人醒了,见客人还没醒,就又继续睡。到客人再醒来时,天色已晚,见主人竟然还没有醒。于是就悄悄地走了。待主人醒来时,见客人已经不在了,就走进内室接着睡了。
陆游有感于此,遂作打油诗云: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苏东坡的“静坐”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才华横溢,耿介正直,但仕途坎坷,累遭贬斥。晚年惨淡,生活无聊,曾作“静坐”诗一首:
无事只静坐,一日如两日,
若活七十岁,犹如百四十。
兄弟发奋终成器
宋代曾巩、曾晔兄弟,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每次都名落孙山,落第回乡。当时一些幸灾乐祸的人编了四句打油诗嘲笑他们。诗云:
一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这诗的意思是曾家兄弟,岁岁参加科考,年年扫兴而归,活像房檐下两只燕子,一双飞去又一双飞回,没有一个考上,结果只是空忙一场。
曾巩兄弟起初面对讥讽,羞惭抑郁,可是母亲始终在劝慰、鼓励他们,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从此,他们把别人的奚落置之脑后,锐意进取,潜心攻读。历经十五个寒暑的苦学之后,曾巩与三个弟弟、两个姐夫一道赴京应考,终于如愿以偿,一门六人全都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后来,曾巩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太学生“打油”讽奸相
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利用职权,从外省运私盐到临安都城贩卖牟利。为了防止官府搜查,成百艘船上都插上了旗子,上书“相府用盐”。见此,清查私盐的官员都不敢过问。当时有位太学生便作打油诗一首,予以嘲讽。诗云:
昨夜江头涌碧波,满船都载相公鹾。
虽然要作调羹用,未必调羹用许多。
题灯诗
据说,宋朝福州太守蔡君漠,为了讲究排场,竟在元宵节强迫百姓每户张灯七盏。曾有人在灯上题诗讽刺太守道:
富家一盏灯,大仓一粒粟;
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缺妙曲。
触目皆为诗
宋朝正德年间,有位游手好闲而又歪才满腹的无赖子喜欢作十七字诗,并且能触目成咏。有一年当地大旱,太守祈雨而不得,此人遂赋诗道:
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此诗传入了太守耳中,太守恼羞成怒,命差役将诗的作者抓到堂上审问。未等太守问话,此无赖子斜眼看到不远处有一大脚使女立堂上听审,又诗才奔涌,朗声诵道:
丫环站大堂,金莲三寸长;
为何这样小——横量。
太守哭笑不得,命此人再作一首,如果能使太守满意,他就可以被释放回家。太守别号西坡,无赖子被告知须以此为题,他随即作成一首: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大怒,以诽谤律判其发配郧阳。临行之日,无赖子的舅舅送他,二人相对而泣。突然,这位无赖子不哭了,他言道“我又有诗了”:
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
甥舅齐下泪——三行。
他的舅舅一只眼瞎,故曰“三行”。
一诗言中
张士诚据吴时,任其弟张士信为相。这位丞相排斥异己,专与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这三个人议事,而这三个人都迂阔无能,难成大计。有人作十七步诗对其进行嘲讽: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音谐“黄菜叶”);
一夜西风起——干瘪。
后来,大将军徐达破苏州,这三个人都被俘获,继而被处死。有人将他们的肠子从腹中挖出悬挂于高竿,时间一久,就应了上述十七步诗所言:干瘪。
韩南老戏嘲求者打油诗
福建韩南老进士及第,蜚声乡里,许多人都认为他非常了不起,想与他拉上关系,甚至有一富者竟托媒人前来求亲,想把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他。韩南老觉得可笑,遂吟一首打油诗作答,诗云:
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着一青衫。
媒人却问我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两个芝麻官的打油诗
元人韦居安《梅硐诗话》载:有人到河北省三鸦镇做官,因“宦况萧条,仅有蒲藕可买”,于是作打油诗曰: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
每日三餐都是藕,看看口里长莲花。
又载:有个“监吴中市征者,因羊价绝高”,亦作打油诗曰: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薪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供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冯彻的剥皮打油诗
冯彻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御史,为人耿介正直。据说,有一次因向宪宗直言劝谏而被革职并发配到辽东充军。他满肚子委屈,又无处申诉,倒埋怨起自己来了。想起了北宋汪洙的一首《劝学诗》: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他想着想着,笑了起来。一反其意,作了一首剥皮打油诗:
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
百姓嘲昏官趣诗
据明代无名氏撰《时尚笑谈》载:有个昏庸的县官,嗜好喝酒,贪恋钱财,政务荒疏,常常胡乱断案。于是百姓作了一首打油诗,对其进行嘲讽。诗云:
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
粉墙画白虎,青纸写乌龙。
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
但知钱与酒,不管正与公。
“四菜一汤”打油诗
传说朱元璋晚年,官场严重腐败,人多面广,如何治理腐败,令朱元璋颇感为难。无奈之下,他听取马皇后的意见,利用她的生日,治一儆百。
转眼,马皇后的生日到了。朝中百官、亲戚故旧,纷至沓来,携礼庆贺。而在生日贺宴上,朱元璋只以“四菜一汤”款待。接着,他又将送重礼的本家侄子朱涛推出斩首。众大臣目睹此一举措,无不大惊失色。从此,腐败之风日衰,节俭之风日盛。
于是朱元璋的故乡,凤阳人民就编出了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打油诗,以褒其举。诗云: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
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无名僧人的“咏伞”诗
明代有个僧人,无故受人告发。僧人鸣冤叫屈,说自己平日不问他事,只喜作诗。县官遂指室内一伞,令其赋诗。僧人信口吟道:
万骨攒来一柄收,行藏长得近诸侯。
轻轻撑向马前去,真个有天无日头!
此诗首句写伞的闲置状态;次句写伞用与不用都伴随着主人;第三句写伞的功能,为诸侯撑向马前;末句乃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撑伞的结果,遮天蔽日,暗指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表达了有冤无处申的感慨。
吕震的“驼峰”打油诗
吕震是明代的一个尚书,一日与解缙闲谈饮食中的美味佳肴。吕震说:“据说驼峰味道很美,可惜没有亲口尝过。”解缙谎称:“我曾吃过,的确很美。”吕震知道解缙是在吹嘘,但并未说什么。几天以后,吕震得到一个死象的蹄子,于是对解缙说:“昨天有人送我一个驼峰,我们共享吧。”解缙喜不自禁,用餐时大口大口地吃。事后,吕震笑着实言相告,并赋打油诗一首:
翰林有个解痴哥,光禄何曾宰骆驼?
不是吕生来说谎,如何嚼得这般多?
瞿佑的“文章”打油诗
瞿佑,明代钱塘人,多才多艺,学识广博,曾任职临安教谕和周王府长史。后因诗祸而被贬谪,瞿佑感慨颇多,作打油诗一首:
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
笔端花语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
前一篇:品中国文人·苏东坡(34)
后一篇:无骨的忠臣孝子|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