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7)

(2024-02-26 20:56:1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27)

        波浪中的船房
        苏辙带着他的一家人离开黄州,贬谪官员不可久留。兄弟惜别,相期来年。陈季常来信,说要到黄州,苏轼复信:“临皋虽有一室可憩从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极相近,门前一大舸亦可居,到后相度。”相度:看情况再说。
        借僧舍待客,或者是门前停泊的一条旧船迎宾。苏轼亲自动手,将船舱修葺一新,宽敞而明亮,朴素而舒适,名之曰“船房”。客人未来,主人先住。这条船后来派上大用场。
        涛声中的一条船,江风送爽的一条船,明月入窗户的一条船,沙鸥扑人面的一条船。江水平,船轻摇,可是七八月浪正高,船摇得厉害,俨然大海上的海盗船。人要睡舒服,非得适应船的节奏不可。闰之夫人下船住了一晚上,次日,整天晕乎乎的,走路像扭秧歌。
        苏轼在船上续写《易传》,这是苏洵未完成的遗著。墨砚纸笔,诸多参考书,由王朝云收拾妥当。闰之夫人不来瞧,她对丈夫的文稿有点怕。厨房的香味儿一向是她的工作成就,不用喊,苏轼闻到菜肴香就上岸了。对岸鄂州的朱寿昌屡派人,送好酒好肉过江。
        夜里,苏轼带孙儿睡,让幼儿听大江,从声音中捕捉自然的律动,开启最初的心之涟漪。过了十来天,任采莲却把苏箪抱走了,也不讲抱走的理由。
        苏轼写《易传》九卷,“易可忘忧”。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是撰写《论语说》。同时思考两部书。当年在眉山的书房南轩,父子三人谈易学、论孔孟,激烈争论俨然同窗……宋人阐释《论语》的著述多达数十种。疑古是宋学的一大特点,比如司马光写孟子,题目叫《疑孟》。
        王朝云续茶添香,苏东坡浑然不觉。
        良久,这位学人搁笔叹息:“不懂数学。”身边的佳人抿嘴一笑。
        《四库全书·易类二》:“轼之说,多切人事。”
        人事欣欣然,说不尽道不完,何必一味追究玄理?
        收笔了,苏东坡才闻到茶香,吸一口瑞脑香。茶香瑞脑香,却不及淡淡的脂粉香。
        夜幕中,子瞻腾空跃入了江水,子霞扶桅杆玉立船头。少顷,那个浪里白条湿漉漉爬上船来,这位蓝小袖女郎笑吟吟递上浴巾。
        临皋亭下的船房,在月色中摇荡。

        豪言壮语,不过是寻常家语
        李常写信来,信中有一首诗,对苏轼贬黄州表示深深的同情。不料,苏轼很不以为然。作为一个强大者,苏轼不接受别人的怜悯。他宁愿自舔伤口。
        苏轼《答李常书》:“示及新诗,皆有远别惘然之意,虽兄之爱我厚,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何乃尔耶?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留下一千多封书信,这一封最具盛名。勇士摆脱了深渊的纠缠,上升到坚实的大地。有吃有住且有酒,有朋自远方来,有正在展开的两本著述,有思接圣贤的朝朝暮暮,于是,人在大地上站稳了。“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尊主,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泽民。民贵君轻。
        所谓豪言壮语,不过是苏东坡的寻常家语。回信的结尾说:“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李常并未烧掉这封信。黄庭坚和他的这位舅舅,北宋两条汉子。

        怪石供
        一块石头百万年,它是凝固的时间,地力挤压它,河水雕刻它,“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李贺)。长安秦桥的坚固号称天下无双,鱼沫吹它垮掉。顺便提一句,时间意识与死亡意识,古代诗人以李贺为最,“天上几回葬神仙”“天若有情天亦老”……
        有些石头温莹如玉,有些石头赤橙黄绿,有些石头如山峰如战舰,有些石头像一尾鱼一块肉,有些石头轻轻一打便有火。
        黄州有个赤壁,乃是自然的红色杰作,山形如北斗星,矗立于江中。苏东坡一有空就往赤壁跑,捡石头,当地小孩儿觉得他是个好伙伴,乐于跟他一起玩。驾小舟登岸,不怕落水的,长江边的男孩儿全是好水性。苏轼致信参寥:“予谪居黄州,辩才、参寥遣人致问,且以题名相示。时去中秋不十日。秋潦方涨,水面千里,月出房、心间,风露浩然。所居去江无十步,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西望武昌山谷,乔木苍然,云涛际天,因录以寄参寥,使以示辩才,有便至高邮,亦可录以寄太虚也。”房心:星名。秦观号太虚。
        美尺牍,美妙石头,美滋滋的心情。他自觉是美文,所以遍示三位。他弄了一个铜盆,盆中排列二百七十枚“细石”,取名“怪石供”。其中一块石头,“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道观有道长,石头有石长。揣摩造化,玩赏石头,爱石头,画石头……庐山归宗寺的佛印大和尚云游到黄州,软磨硬泡,夺东坡之所爱,连铜盆带怪石一并拿走。
        东坡叹曰:“只有你佛印能夺我宝贝。”
        和尚笑嘻嘻说:“你从赤壁夺来,我在你家拿走。你若怨我,赤壁何尝不怨你?”
        东坡有点急了:“噫!你拿了我的东西,还拿道理压我。”
        佛印说:“怪石头供在庐山,比供在临皋亭好。”
        东坡问:“何以见得?”
        佛印摇摇硕大而油亮的光头:“人说子瞻傻,果然不聪明。我大庐山方圆五百里,你临皋亭才几丈几尺啊?容我一方丈,已嫌局促也,害我三日不得一好睡。”
        东坡挠挠冬瓜脑袋,纳闷说:“你这泼赖和尚,打呼噜巨响,连波涛都听不见,害我失眠三天,你倒强词夺理。”
        那乐呵呵的胖和尚,只不言语,抱了怪石供,御赐僧袍舞东风,扬长而去。

        苏东坡黄州说鬼
        “人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海德格尔经常说的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短暂者(人)活动于其间。足不踏实大地,焉能仰望天空?
        苏东坡在黄州说鬼,先听鬼。荆楚大地鬼魅多多,有屈原的辞赋为证。
        女鬼,饿鬼,厉鬼,厕鬼,门鬼,山鬼,水鬼,风鬼,树鬼,织布鬼,打柴鬼,剪刀鬼,绕屋鬼,夜路鬼,冤枉鬼,战死沙场的思乡鬼,夜间游荡的伤心鬼,徘徊艳冢的光棍鬼,愧对爹娘的披麻鬼,宁死千回的战斗鬼……鬼的世界蓬蓬勃勃。
        苏东坡一向厚爱风俗,最喜欢听当地人讲故事。人家把村里的人事讲完了,他不过瘾,“强使人说鬼”。五百年以后,蒲松龄在山东般阳城外,摆一个免费的茶摊烟摊,专请过路的人抽烟说鬼,又请朋友们“邮筒寄鬼”……
        鬼文化的传承,从干宝、苏东坡到蒲松龄。
        黄州夜漆黑,举目野茫茫,一日,苏轼专讲水鬼,一大群孩子围着听。水鬼又分凼凼鬼,池塘鬼,瀑布鬼,潭鬼,河鬼。鬼样子不同,鬼抓人的手段有异,鬼发出的声音却像春天的鸟语。苏轼称:“赤壁下有个回水沱,回水沱有一群不吃鱼虾的沱沱鬼……”
        苏过忙问:“沱沱鬼吃啥子?”
        苏迨挺胸自壮胆,说:“沱沱鬼吃人哦。”
        黄州的黄毛小儿点头曰:“赤壁那个回水沱,年年淹死人哦。”
        另一个黄州小儿说:“不是淹死的。沱沱鬼拖进了水洞洞,大鬼吃肉,小鬼啃骨头。”
        无边野地风乍起,阴惨惨,悲号号,几个小孩儿摸着自己身上的肉。
        苏轼问:“有啥子办法呢?”
        所有的小孩儿同声答:“避开回水沱,远离沱沱鬼!”
        苏东坡谪居黄州近五年,听来的鬼故事和自编的鬼故事甚多,也许他编过小册子。也许蒲松龄看过小册子,《聊斋志异》序言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晋人干宝有《搜神记》。黄州东坡听鬼说鬼。
        有一天,苏东坡对苏迈说:“去爬赤壁,如何?”
        苏迈略显踌躇:“不是说赤壁洞有蛇精么?不过既然父亲敢去爬,儿子不做胆小鬼!”

        赤壁
        有一座临江的少室山,山形如北斗七星,苏东坡记载:“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苏轼拿不稳:真是三国赤壁大战的遗址么?大江对岸还有个华容镇,莫不是关羽放走曹操的地方?苏轼欲怀古,而古战场难以确定。潜意识中,倾向于真。于是三番五次去赤壁,漫步少室山,或是驾小舟到赤鼻矶下。
        元丰三年秋,他和苏迈去爬赤壁。赤壁并不高,八九丈而已,只是裸露的岩石大都光滑,攀爬须抠紧石缝,抓牢藤蔓。苏轼小时候爬城墙是好手,城墙笔直,也不好爬。
        《东坡志林》:“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有二蛇,或见之。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
        徐公指《图经》的作者、探险家徐邈。
        断壁湿滑,苏东坡抓住树根一跃而上,支脚去踏徐公洞的边缘,未能踏稳,又来第二次。巨大的赤色石壁,荡来荡去的束带男儿。望着父亲的苏迈一阵阵气紧,手脚有些发麻。
        苏东坡边爬边说:“当年在凤翔爬山爬不过章子厚,今日子厚来赤壁,未必上得去。”
        那条树根离徐公洞尚有七八尺距离,身材高大的苏东坡荡过去,荡了三次。树根若是扯断,攀岩的人可能要落到岩石上面。苏迈张开双臂,双脚分前后,站得稳稳当当,随时准备将突然掉下来的沉重的父亲接住。
        赤壁大战,周公瑾、诸葛亮面对曹孟德的百万大军,有几分胜算?五六分而已。他们联手干起来了。张良火烧栈道三百里,有几分把握让汉王重返关中?张子房一把火,汉江山四百年。高人出手,并不求百分之百的把握。苏轼爬赤壁,自信心是有的。他进徐公洞了,把树根扔给苏迈,儿子用父亲的方法也爬上来了。却有两只猛禽惊起,双双护其巢,煽动黑色的翅膀直扑人面,利爪掠过,叫声怪异而凄厉。苏轼合掌道:“得罪了得罪了。”
        鸟巢中有十几枚鸟蛋,苏东坡父子不伸手。令人费解的是:猛禽与蛇如何相处?
        巨蛇爬行的响声只在近处,据说赤壁二蛇的巨口能把人活生生吞下去。苏迈唰地抽出短刀。苏轼小声说道:“莫动。”
        二蛇朝相反的方向去了。蛇尾似乎有碗口粗,山崦里的二男倒抽一口冷气。
        人在山崦里观大江,别是一番壮阔景象。苏东坡对儿子说:“徐公到过赤壁,但未能爬上来,这不是山洞,是山崦,或者叫浅山洞。蛇也只是蛇,并非黄州人传说的蛇精。”
        苏迈问:“究竟有没有蛇精树精狐狸精?有没有山鬼水鬼树鬼沱沱鬼?”
        苏轼答:“不知道。也许有吧。”
        苏迈寻思道:“子不语乱、力、怪、神。”
        苏轼笑道:“夫子不还是说出了这四个字吗?夫子不语,未必不思。”
        思想是生发思想的一种能力,追问有追问的连续性。孔子想要避开的那些东西,后世学者反而想去探个究竟。尤其宋儒,追问的态势强于汉唐。
        冒险,探险,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几年后苏轼半夜爬上石钟山,写下《石钟山记》。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